耕地智保,从“巴掌地”到增收田
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重庆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巴掌地”“碗碗土”随处可见,开展土地的综合整治是重庆深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位于江津区蔡家镇福德村的市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整治耕地227公顷,惠及了1200余村民,不仅农业生产环境得到了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提升。同时,该项目还为福德村新增耕地21余公顷,该村为此成立了农业合作社,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种田打工”。据初步估算,通过新增耕地增产的粮食,预计年增加农民收入55余万元。
作为我市第一个土地整治全域平整项目,福德村项目除了将零碎的土地拉通合并之外,整个项目还进行了高低差的平整,更加方便机械化耕种和收获。同时,项目还就地修建了惠民便道、休闲凉亭等设施,提升了土地整治的内涵和当地百姓的宜居环境。
江津是天然富硒区,福德村也将“富硒”这张名片用到了土地整治中,“有了‘富硒’这张名片,我们的农产品也能卖上好价钱,现在平均一户农户能增加一万多元的年收入。”江津区土地储备整治中心副主任杨万怀表示,土地整理将原来的撂荒地变成优质富硒地,更为村民带来了致富的希望,一幅产业兴、生态美、农民富的“富春山居图”正在福德村徐徐展开。
福德村项目是我市在“治土”工作中诞生的典型案例之一。
为牢牢守住重庆2664万亩耕地红线,长期以来,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坚持系统谋划,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加强耕地用途管制,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稳妥有序实施耕地年度“进出平衡”,健全耕地监测监管机制,强化源头治理,严控耕地流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2022年,重庆开展补充耕地和耕地恢复补足行动,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积极调度基层力量,恢复耕地20余万亩,年均补充耕地8万亩,有效控制了全市耕地减少的势头。
针对耕地监管集成低、底数掌握不及时、形势分析不准确等问题,我市还应用云计算、大数据、无人机及“互联网+”等技术,正在构建强化闭环管理、多维立体监管、多跨协同管护为核心的“渝耕保”耕地保护监管系统。
据介绍,该系统是我市在“耕地智保”数字化改革中的创新探索,形成了“1+3+1”结构。即一张耕地监测网,内设管理决策中心、指挥调度中心和业务办理中心三大作业管理模块,外加一款“渝耕保”APP。
“渝耕保”APP一方面加强了耕地保护专班和基层网格员信息指挥调度、日常耕地巡查等工作,另一方面还能为社会公众提供“耕地上能种什么、不能种什么”等耕地保护政策普及、便民查询服务。
通过近半年的建设,耕地监测初步实现了卫星遥感“天上看”、视频监控“实时盯”、网格专员“地面巡”的立体监测体系构建,对耕地变化情况进行一体化全覆盖动态监测。
美丽重庆202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