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他山之石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商务局

题目:探索各地如何推动对外经济高质量发展

资料提供时间:2023-04-03

目录

更多

自贸区建设这十年: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 文章下载

自贸区建设这十年: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

从上海自贸试验区2013年9月正式挂牌以来,今年恰逢十年。

3月2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发布会上表示,十年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首创性实践,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一大批改革开放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到全国,充分发挥了自贸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民建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周汉民指出,外贸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也是我们融入世界的具体体现。

过往三年,全球疫情形势严峻,产业链供应链时常出现问题。中国的外贸不仅对中国自身,而且对整个世界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据海关统计,202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2.07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7.7%。

当前,我们已经在全国推了21个自贸试验区,基本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

王文涛表示,自贸区已经成为高水平开放的先导力量,很多“第一”都出现在自贸试验区。比如,在自贸试验区推出了第一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迈出了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第一步。经过7次缩减,条目越来越少,由最初的190项缩减到现在的27项,制造业条目已经归零。服务业开放持续扩大,这代表着开放领域越来越宽。

此外,还在海南自由贸易港推出了第一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实现了服务贸易管理模式根本性变革。可以说,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以周边为基础、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贸协定的网络。

当前,我国自贸区建设已取得很好的成绩,周汉民建议,下一步要考虑自贸区改革的新举措,开辟开放的新理念,比如制定统一的自贸区法,现在各自贸区现在都有各自的条例,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其规则就应当整齐,自贸区法在全国层面制定是必要的。

对外贸易先锋

当前,自贸区已经成为我国深层次改革的开路先锋。

比如,在自贸区率先实施了“证照分离”,率先实施外商投资准入体制改革,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创设了第一批自由贸易账户等。目前,已经向全国复制推广了278项制度创新成果,涉及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国企改革等方面,促进了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

同时,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自贸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吸引全球优质资源要素,推动高端产业不断集聚。2022年,21家自贸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53.2%,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吸引、集聚功能凸显。各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围绕自身战略定位和区位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不断增强。

特别是去年,自贸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与柬埔寨自贸协定、新西兰的自贸协定升级议定书已经生效,并与尼加拉瓜签订了自贸协定早期收获安排,启动了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和东盟的自由贸易区3.0版谈判也已经开始,和海湾六国海合会的自贸协定谈判取得了积极进展。这些自贸协定生效之后,对我们的外贸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和自贸协定伙伴的进出口额,去年达到14.25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7.7%,占外贸总额的34%。

一个亮点是,受益于自贸区战略,去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1.2万亿元,同比增长6.3%,以美元计达1891亿美元,同比增长8%。今年以来,持续保持增长态势,1月份实际使用外资127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4.5%,以美元计为190亿美元,同比增长10%。长期来看,外资依然看好中国市场。

王文涛要求,要以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性开放,发挥好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的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新路径。

更多保障措施行至路上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我国乃至全球贸易投资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接下来,“要积极推动加入CPTPP和DEPA等高标准经贸协议,要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

按照商务部安排,下一步,要提升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聚焦贸易投资、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环境等重点领域,制定出台改革试点措施,选择自由贸易港和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率先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为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破冰、破题。

市场准入水平方面,未来还将继续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开放力度。服务贸易领域,出台自贸试验区和全国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在更大范围内实行跨境服务贸易管理新模式。

同时,加强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统筹协调,增强先行先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顺应当前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的态势,进一步在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制度集成创新;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探索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助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按照计划,在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方面,商务部将研究推动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外资准入限制。特别是发挥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试点、国家级经开区等平台的先行先试和引领作用,对照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更大力度、更高水平的开放,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

在服务和开放的基础上,要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深入实施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高标准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

“外资企业关注的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等问题,是我们工作中重点要推动的,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政策措施,保障外资企业平等参与。我们将建立健全各级跨部门投诉协调机制,提高投诉处理工作水平,加大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王文涛表示。

华夏时报2023-03-03

 

 

开放大门再开大外资入华增信心 文章下载

开放大门再开大 外资入华增信心

政府工作报告将“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作为今年八项重点工作之一,并部署系列举措,提出“开放的中国大市场,一定能为各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更多机遇。”《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目前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都在部署相关举措,将从放宽更多领域市场准入、创新招商引资举措、推动规则制度对接等方面,为外商在华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多家外资企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具有市场潜力大、经济韧性强和引资力度大等特点,进一步稳固了其在华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

央地合力部署 吸引外资举措密集落地

开展“投资中国年”招商引资系列活动,以“投资中国 共创开放繁荣的美好未来”为主题,统筹各方资源,推动招商引资常态化、系列化、多元化,核心是搭建平台、畅通渠道、精准对接,充分展示全国及各地方投资机遇,擦亮“投资中国”的金字招牌……在商务部1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回答《经济参考报》记者提问时说。

束珏婷介绍,“投资中国年”招商引资系列活动,是商务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活动贯穿全年,覆盖东中西部。

记者获悉,商务部将组织有关地方、企业赴海外开展专场推介,结合各地的产业发展和引资需求,更好发挥驻外经商机构和投资促进机构的作用,牵线搭桥,支持地方“走出去”开展精准招商;同时,注重“请进来”,通过在有关省份举办专场推介、“跨国公司地方行”、“进博会走进地方”等活动,突出地方特色,增进相互了解。

除了招商引资活动,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还表示,将在年内推出更多扩大开放举措,包括有序推进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开放;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继续清理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限制等。

地方上也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例如,广东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研发中心等办理减免税务手续;四川、辽宁等多地提出加大引进外资奖励力度;江苏、浙江等地已经在组织赴欧洲等地招商引资。

利好持续释放 创造更多共赢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更多长期开放利好还在持续释放。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发挥好海南自由贸易港、各类开发区等开放平台的先行先试作用”等开放举措。

在落实部署方面,商务部表示,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并明确将通过一系列举措,助力外资企业深耕中国市场,把握新的机遇,扩大互利共赢。

在日前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杨荫凯也提出,在吸引外资方面,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为全球投资者来华投资提供支持,不断推动吸引外资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国向来是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行动派’,我们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鼓励外资深耕中国市场。欢迎全球投资者来华投资兴业,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杨荫凯说。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庞超然对记者表示,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吸收外资工作,实际利用外资实现了规模增长、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存量发展基础持续巩固、增量拓展空间不断加大,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制度型开放经济的建设,将持续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彰显了我国吸收外资的决心和行动。”

外资信心稳固 持续深耕中国市场

中国开放的决心和行动,进一步稳固了外商加大在华投资的信心。

“预计2023年将开拓900家新门店,开店计划再次提速,平均每10小时就有一家新餐厅开业。”麦当劳中国首席影响官顾磊对中国市场发展充满信心。

顾磊介绍,过去几年,麦当劳中国在中国的店面不断增加。截至2023年2月,麦当劳中国已经拥有超过5000家餐厅,五年中翻了一番。麦当劳中国2020年在南京设立首个IT战略研发中心,并在2023年宣布追加投资,为麦当劳中国提供更多本土化的信息系统综合解决方案。

施耐德电气执行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总裁尹正也向记者介绍,“中国已成为施耐德电气全球四大研发基地之一,是我们创新的源泉和发展的策源地。未来,施耐德电气将携手更多中国伙伴,开发更多领先技术。”

据商务部统计,2023年首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76.9亿元,同比增长14.5%。展望未来,庞超然指出,从中国情况来看,我国经济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国内需求在持续恢复过程中,部分产业转型升级势头明显,加上不断推进的开放举措,今年实际利用外资有望平稳发展。“优质外资落地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也为世界经济复苏增添动力。”

经济参考报2023-03-17

 

 

中菲“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迈出新步伐 文章下载

中菲“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迈出新步伐

■ 本报记者 刘 旭

1月24日农历大年初三,在马尼拉国际机场菲律宾旅游部举行隆重仪式欢迎中国游客。当天抵菲的中国游客在马尼拉国际机场不仅收到了亲切问候,还戴上了花环,并收到兔年玩偶以及印有“中菲友好”字样的文化衫等纪念品。这是两国民心相通、发展合作的一个鲜活写照。今年1月4日,中国政府与菲律宾政府续签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双方将继续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将经济互补优势、人文交流优势等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在各自现代化进程中交融互促,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基建合作助推新跨越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菲律宾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菲律宾政府提出的“大建特建”计划也旨在解决这一问题。而“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主旨构建基础设施等发展网络,与相关国家连成一体,因此菲律宾的“大建特建”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相互契合、遥相呼应。近年来两国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合作项目迈出实质步伐,合作项目涵盖农业合作、公路桥梁、抗疫、救灾等多个领域,合作范围不断扩大。

在公路桥梁建设领域,中菲两国通力合作,一系列基建设施大项目得以落地。2022年4月,中国援菲律宾比诺多—因特拉穆罗斯(B-I)大桥项目通车。美丽的B—I桥不仅成为马尼拉新地标,也是象征中菲友谊的标志性建筑。大桥不仅有效缓解帕西格河两岸交通拥堵,还通过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力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2022年10月27日,中菲政府间合作旗舰项目达沃—萨马尔岛大桥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达沃—萨马尔岛大桥项目是中菲政府间合作旗舰项目,项目预计于2027年完工,建成后将有效盘活达沃市、萨马尔岛经济资源和旅游潜力,进一步促进两地物流、旅游、商贸等领域发展。

在农业合作领域,中国不仅为菲律宾走向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多经验,还提供了更多量身定做的基建方案。2022年6月25日,由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建、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菲律宾赤口河泵站灌溉项目竣工,该项目将在未来多年内为当地提供高效的灌溉用水,将促进当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帮助改善老百姓的生活。2022年12月7日,卡利瓦大坝项目的第一台硬岩盾构隧道掘进机正式开始隧道挖掘作业。卡利瓦大坝是中菲合作框架下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也是菲律宾公共设施领域发展里程碑式工程。卡利瓦大坝对完善菲律宾首都大马尼拉地区水网,解决当地水资源短缺问题,维护卡利瓦河流域生态环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经贸合作拓宽新空间

近年来,中菲双边贸易持续热络。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连续六年成为菲律宾最大贸易伙伴,并跃升为菲第二大出口市场。中国稳居菲农产品第三大出口市场。2022年,中国与菲律宾进出口贸易额达877.25亿美元。

菲输华特色产品不断扩大。目前,菲律宾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香蕉和菠萝进口来源国,椰子、牛油果、冷冻水果等也相继进入中国市场,新鲜榴莲即将实现对华出口。据菲律宾农业部的预计,与中国的贸易合作可能将为菲律宾创造超1万个就业岗位,给菲律宾人带来切实利益。

中企对菲投资也蓬勃发展,在数字经济、钢铁、高端制造业投资合作正在进行中。中国电信参股的菲律宾第三个电信运营商项目网络覆盖率近70%,活跃用户近900万;家电、高端轴承等多个中国高端制造业企业来菲投资设厂;阿里云已在菲完成数据中心建设。

另外,2016年至2021年,菲律宾人民币清算量增长近十倍,年度清算规模近万亿元,在东盟地区排名跃升至第三位。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菲律宾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并原则同意示范园区建设总体方案。该示范园区将成为中国与菲律宾等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中菲两国比邻而居,增进合作、充分开发经贸互补性是共同应对有关不利因素、实现互利共赢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中菲关系的深化,合作是共同的需要,彼此互信是两国间成为更广泛、更深入、更强劲的伙伴关系的基石。任何不利于地区国家求和平、谋合作、促发展的做法,都是与共同合作发展的共同心声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这份情谊弥足珍贵。”希望未来在民心相通中,充分夯实两国睦邻友好和经济合作基础。

国际商报2023-02-17

 

 

对外投资再造新动能开辟新航道 文章下载

对外投资再造新动能开辟新航道

全产业链协同 金融人才配套

对外投资再造新动能开辟新航道

□ 本报记者 汤 莉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对外投资合作业务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以亚洲为中心向全球辐射,境外经贸合作区质量逐步提升,跨国并购项目稳步展开,“一带一路”沿线业务快速发展,并培育出一批实力较强的跨国企业。

然而,当前地缘政治风波尚未平息,多重下行风险层出叠加,如何把握全球投资新趋势?中企海外布局面临怎样的新环境?何处探寻中企海外投资的新蓝海?2月23日,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总部举办“2023全球经济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与会嘉宾围绕上述话题展开热议。

机电商会常务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郑超:

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再造对外投资优势

目前,对外投资合作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新冠疫情叠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工程市场规模缩水。有统计显示,疫情3年来,全球最大的250家国际承包商的营业额下降逾18%。二是外部营商环境有所恶化,表现在中美博弈升级、政经环境动荡加剧;保护主义抬头,对项目的审查、监管趋严;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局动荡,安全问题日益严峻;通胀高企、汇率不稳,对企业营收的影响大。三是基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对外投资合作支持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四是企业合规意识有所欠缺,人才缺乏。

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法规制度建设持续完善,中国企业实力不断提升,以及新基建和绿色能源等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均为开拓对外投资合作新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郑超认为,新形势下,要从合作模式、金融支持和优势再造等方面创新推动对外投资合作的高质量发展。

对外投资合作要建立全产业链合作模式。“多元化融资体系的建设已经箭在弦上。”金融支持对外投资合作,要从以“两优”贷款为基础的间接融资模式转向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的模式,还需要配套保险产品实现融资风险的转移和分散。其中,间接融资要将政策性融资与商业性融资相结合。

同时,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的优势支撑已经由上世纪80年代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上世纪90年代的建设能力优势,转化为本世纪以来政策融资支持和有利外部环境的综合作用。“现在需要一个新抓手,”要把科技创新成果尤其是在绿色发展领域的科创成果应用到对外投资合作中。

郑超表示,未来,对外投资合作要更多地从发展中国家市场走向发达国家市场,完善合规体系是企业的当务之急,同时要防范相应的重大风险。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中国投资促进研究中心主任卢进勇:

“走出去”构建中企主导的产业链供应链

中企对外投资尽管遭遇到一些挑战和困难,但危中有机,要迎难而上,于风险和挑战中捕捉机遇。卢进勇认为,推动对外投资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改变投资方式,应该同构建中企主导的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相结合。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包、特许经营的方式构建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在其中担当缔造者、构建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将东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纳入以我为主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中来,从而链接整合国内外资源,实现贸易和投资互动,以投资带动贸易、以贸易促进投资,促进配合国内产业升级,推动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向高端跃升。具体而言,可以聚焦中国的建材、钢铁、化工、煤炭等产能富裕型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发电设备等优势产业和服务业推动对外投资,形成中企主导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CCG高级研究员、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柴海涛:

参与引领亚洲产业链重塑

当前,对外投资环境受疫情冲击、地缘冲突、逆全球化风潮等因素影响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柴海涛建议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推动对外投资合作领域和结构的优化、坚持创新发展、增强各国之间的政策协调、完善投融资体系、统筹对外投资的发展和安全,并针对合作区域、合规经营和“一带一路”建设做了重点提示。

要更加关注亚洲的产业链重塑和布局。基于多年来中国与东盟以及亚洲其他国家间双向投资的积累,亚洲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不断深化,并在疫情期间展现出强劲韧性。这从近年来中国与东盟间远超世界平均水平的双向投资增速,以及双边贸易增速中便可见一斑。现阶段,中国对东盟的中间品出口已占据了较大份额。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调整中,中国要抓住自身优势,充分利用RCEP的优惠政策等推进亚洲产业链的调整和布局,并在其中迈向产业链供应链的中高端。

要更加关注合规经营。在新形势下,全球的外资政策正在转向。各国出台的外资政策中,收缩和限制性的政策数量已经超过了开放促进性的政策,外资审查趋严。对此,中企要不断提高合规经营意识,要在坚决抵制不合理制裁的同时,避免只看短期利益的“走纲丝”行为以及没吃透国际规则吃大亏的情况出现,将合规管理覆盖培训、考核、奖惩、中期管理等全过程。政府则可以通过完善立法,加强对企业合规经营的引导和监督。

要更加关注解决“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在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要关注乌克兰危机增加了产业链供应链的脆弱性、大国博弈带来的干扰以及高通胀可能诱发的发展中国家新一轮债务危机,致力于补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在技术贸易合作、规则和标准软连通方面的短板,完善海外投资的投融资体系建设,加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助解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难题。

CCG副主任、研究部总监郑金连:

整合资源抱团出海聚优势

近年来,中企对外投资在欧美发达市场和东盟等发展中市场面临的发展环境日益分化,郑金连建议企业抱团出海、利用来华留学生做好人才储备、在投资目的国更好履行社会责任以强化优势。

企业出海要从过往以单打独斗为主转为整合资源,抱团出海,可以重点关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投资蓝海。政府和CCG等研究机构要基于对国际规则的研究和投资环境的分析,提出优化投资环境的建议。

企业“走出去”离不开国际化的人才,最重要的也是人才。回顾跨国公司的在华发展历程可见,中国赴境外的留学生为在华跨国公司的本地化提供了重要支撑。要从提升便利化水平等方面着力,加快推动中国出国留学以及来华留学发展,尤其是来华留学,为中企“走出去”储备人才。

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更加关注社会责任的履行。在华跨国公司通过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践行社会责任,对促进与政府、社会相关方的沟通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合规,更要多关注社会责任的履行。

CCG常务理事、德勤全球中国服务部主席金凌云:

中企全球化处于分水岭

金凌云认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正处于分水岭。

从企业自身的发展看,中国企业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过去十年,中国企业的出海重点是考虑怎么买、怎么投,但在完成并购之后,怎么管、有没有能力管、有没有人才管、有没有方法管则成了企业的最大困扰。同时,此前的跨境并购,中企更多是为了获取对方的技术、团队、销售网络、国际管理经验。尽管有不少企业的体量或是劳务输出量很大,但并不能凭此判定企业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

“买买买”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要回归商业的本质。可喜的是,现在,不少“走出去”的企业也在谈“输出”。背靠中国完备强大的产业链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建筑、新能源车、电子商务等行业企业“走出去”后开始输出我方的技术和管理能力。金凌云表示,要想打造真正的全球化跨国公司,中国企业需要更多学习如何进行管理。

国际商报2023-03-03

 

 

中国引资:奏好“三部曲” 释放“强磁力” 文章下载

中国引资:奏好“三部曲” 释放“强磁力”

稳存量 扩增量 提质量

中国引资:奏好“三部曲” 释放“强磁力”

□ 本报记者 何芬兰

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叠加新冠疫情反复的形势下,2022年中国吸引外资仍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增长,且引资结构持续优化。商务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326.8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6.3%(折合1891.3亿美元,增长8%)。其中,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3237亿元,同比增长46.1%,占全国26.3%,比2021年提升7.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8.3%,占全国36.1%,比2021年提升7.1个百分点。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为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商务部把“进一步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纳入2023年六项重点工作。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如何奏好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三部曲”,持续释放中国引资“强磁力”,国际商报特约专家学者展开深入探讨,探寻发展路径。

专家圆桌

梁国勇 联合国贸发会议资深经济学家

胡江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二级巡视员

郝红梅 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副主任

霍建国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

卢进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国际投资研究中心主任

吕 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博导

(排名不分先后)

Q1 如何解读中国2022年引资成绩单?

梁国勇:2022年,中国吸引外资保持了较快增长,这是在严峻的内外部经济环境下取得的,殊为不易。从外部环境看,在通货膨胀高企、主要发达经济体激进加息、地缘政治剧烈动荡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全球国际投资掉头下行。从国内情况看,由于疫情反复的冲击、市场主体信心不足等因素,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外资流入显著增长,显示了中国市场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

中国吸引外资在总量较快增长的同时,结构显著改善,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大幅增长,占比显著提高。随着全球产业竞争不断加深、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政策持续加码、跨国公司供应链调整加速,对中国而言,在制造业领域稳外资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诉求。2022年制造业外资的大幅跃升是一个很好信号。同时,近年来,中国作为全球性大市场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外资结构也在向服务业倾斜。

胡江云:尽管受疫情反复、大国博弈、保护主义、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等影响,中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仍从2020年的接近万亿元到2022年的超过1.2万亿元,规模年均增加超过千亿元,尤其2022年在上年两位数增长的基础上增长6.3%,体现了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吸引力。同时,吸收FDI水平进一步提高,制造业和附加值高的产业等领域吸收更多的外资。吸收FDI结构更加合理,主要来源地投资普遍增长,其中欧盟、东盟对华投资分别增长92.2%和8.2%;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稳步提升,分别增长21.9%和14.1%,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6和7.8个百分点。

郝红梅:2022年,中国吸引外资延续了稳中向好的态势,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得当。2022年,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外资增长、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文件,从投资自由化、投资便利化、投资促进、投资保护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落实效果持续释放,稳住了投资者信心,稳住了产业链供应链,稳住了外资基本盘。

同时,在全球投资增长面临诸多政策不确定性、投资保护主义盛行的不利形势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及完整的产业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市场规模、内需潜力、人才资源这些优势为外资稳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霍建国:202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实现6.3%的增长,首先得益于中国坚持高水平开放,坚决贯彻落实国民待遇原则,不断优化国内营商环境,在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其次从统计数据看,引资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这说明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发展仍具有较大的潜力,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以及锂电池产业。再次得益于各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贸港政策对引资发挥的积极带动作用。此外,中国签署的自贸协定也对引资发挥了积极作用,RCEP的生效实施大大改善了中国同东南亚各国的投资环境,中国同欧洲有关国家双边关系的改善对扩大欧洲企业来华投资也发挥了助力作用。

卢进勇:中国取得利用外资的骄人成绩主要得益于六大优势:一是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优势。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仍处在持续增长的长周期中,韧性强和动力足的基本面没有变。二是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现实市场大,未来市场更诱人,这是外资企业长期看好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三是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从简单劳动力到熟练劳动力,从管理人才到研发人才,中国都有充足的储备。四是完备的工业体系优势,生产加工能力和配套能力强。五是良好的营商环境优势。中国制定了较完备的外资法律制度,给予外商投资国民待遇,负面清单越来越短,各级政府积极帮助外商解决实际困难。六是产业链和供应链优势。即使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但中国的产业链总体稳定,供应链仍保持基本畅通。以上优势说明中国的营商环境对外资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Q2 展望2023年,中国引资趋势如何?进一步稳外资有何机遇?存在哪些挑战?

梁国勇:展望2023年,中国吸引外资仍然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世界经济增速将进一步下滑,各方面的风险仍将持续,难免对全球国际投资产生影响。然而,从内部经济形势看,中国吸引外资则面临重大机遇。今年,中国经济真正踏入“后疫情时代”,有望实现较快增长。同时,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仍有较大空间,在稳增长这一核心目标的引领下,财政和货币政策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另外,企业和消费者信心的改善利于拉动投资、消费和经济增长。面临新的市场机遇,国际资本将进一步看好中国,加码投资。

胡江云:2023年中国吸收FDI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中国已形成了三大比较优势。一是拥有4亿多人的中产阶层,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二是拥有完备、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具有较完备的产业配套能力;三是有强大的人力资本支持。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吸收FDI也面临挑战。一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隐患持续存在,美国为抑制通货膨胀,多次加息将可能带来经济持续衰退;欧洲深受乌克兰危机影响,经济复苏需要时日;二是欧美等继续实施保护主义,特别是进一步加强投资审查,采取本国优先、制造业回归等措施,不利于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三是国际规则深度重塑,劳工权益、跨境数据、环境保护、绿色低碳等成为区域性贸易投资安排的议题。

郝红梅:2023年中国经济将实现整体性好转,国内市场的开拓余地将继续吸引当地市场取向的外商投资,无论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是在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方面,无论在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还是在构建战略性支柱产业方面,补短板强弱项的投资空间都将为国际合作创造新的机遇。

不过,今年全球跨国投资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中国吸收外资面临的形势也依然复杂严峻。首先,全球疫情起伏反复,经济复苏分化加剧,大宗商品价格高企、能源紧缺及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外溢风险等继续影响跨境资本流动和招商引资活动的开展。其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重构,跨国投资呈现本土化、区域化等趋势,靠近终端市场和区域产业集群成为其产业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发达国家将部分关键供应链移回本国,而供应链本身较短的产品生产和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则向东南亚等更低成本国家转移。再次,从国内看,目前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投资者对经济增长和金融风险等问题的担忧,或将影响中国市场对境外资本的吸引力。

霍建国:2023年中国引资将面临不少新的矛盾和挑战。首先是中美关系存在变数,特别是美国在高科技领域构建“小院高墙”,结盟围堵中国的动作可能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将不断受到干扰,美企对华投资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次是世界经济复苏仍面临种种困难,通胀高企、就业困难和消费不足仍将困扰欧美经济,企业利润受损,投资意愿不高将拖累全球投资增长,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投资活跃程度不够,将不同程度影响来华投资的意愿。

从积极的角度分析,2023年中国经济将进入恢复性高增长阶段,市场的活跃程度和投资的利润空间会出现积极变化。从投资的机遇和回报率看,中国仍不失为全球靠前的投资场所。

卢进勇:中国稳外资的机遇主要有:一是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和一系列促进经济恢复增长政策的出台与落实,中国经济将呈现出新的增长活力;二是国内消费将提速,扩大消费政策的实施将释放消费市场的潜力,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三是科技创新速度加快,在新能源汽车、数字贸易、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进一步欢迎外资进入;四是制度型开放不断推进,中国将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五是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各级政府会进一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使外资企业进入更便捷,盈利更有保障。

稳外资面临的挑战有:一是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地缘政治动荡等各种不利因素发酵导致全球直接投资规模下降;二是伴随综合商务成本上升,一部分成本和效率寻求型的外商投资可能外迁;三是来自以美为首的发达国家的投资保护挑战。

吕 越:展望2023年,中国稳外资面临着重要机遇。一是经济增长前景向好,为外资来华提供重要信心。主要国际组织纷纷上调了中国经济增速预期,提振外资到中国投资经营的信心。二是市场潜力持续释放,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凸显,同时中国营商环境在持续改善,对外资吸引力持续增强。三是政策叠加效应持续显现。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促进制造业引资、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等一系列政策的深入推进,为吸引外资企业来华和在华经营提供更强获得感。四是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跨境往来趋于便利,是吸引外商来华投资的重要助力。

同时,各国对吸引外资的竞争将愈发激烈,加上全球不确定性风险攀升、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发酵,也给中国吸引外商投资带来了挑战。

Q3 要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各方应从哪些方面发力?

梁国勇:按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新要求,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中国的外资政策:第一,强调不同所有制企业同等待遇,考虑实施“竞争中性”原则;第二,政策导向方面,强调跨国公司一直是中国的“发展伙伴”,让外资企业充分分享中国的“发展红利”,特别是在新兴的、高速发展的市场领域;第三,政策实施方面,吸收“新外资”和保住“老外资”并重,有效应对跨国公司供应链调整,做到稳存量和扩增量并重;第四,加强政策创新,在继续缩减负面清单、扩大准入领域的同时,加大前沿科技和新兴产业领域的引资力度,在稳存量和扩增量的同时进一步提质量;第五,从全球范围着眼,针对重点技术、行业、产业链环节和公司进行搜寻和沟通,对关键拟投资企业进行匹配式支持,力求在招商引资的同时协助其降低成本、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

胡江云: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需要多方着力。一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稳定在华外资企业投资预期,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二是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通过积极推动加入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吸收更多外资。三是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如加大对外资研发中心的支持力度。

郝红梅:在扩增量方面,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更多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推动更多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

在稳存量方面,要稳定外资企业经营,有针对性地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精准化、智能化地提升监管和服务水平。在金融服务、政府采购、补贴政策、出资方式等方面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完善各级外资企业投诉跨部门协调机制,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鼓励外资企业在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取得新业绩。

在提质量方面,细化配套举措,积极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现代服务、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等领域以及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持续加大高技术产业引资力度。

目前,市场准入限制、监管透明度、知识产权保护、公平公正执法是在华外企面临的重大挑战,尤其是在技术和研发密集行业,需要做好国内相关改革,将政策的着力点聚焦在这些方面。

霍建国:稳存量关键要优化营商环境,在建立统一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方面下功夫,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坚决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发挥好外资争端的仲裁机制和法律保护的作用。做好这些工作,不仅可以稳定外资在华投资的存量,而且有利于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波动,对冲美国推动的产业链脱钩的破坏性影响。

在扩增量方面,要积极推动服务业的高水平开放,将负面清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落到实处,全面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对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的规定和条文进行修改和完善,维护外商合法权益。

在提质量方面,进一步放开在高技术领域投资的市场准入限制,对高新产业领域的商务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流动实行便利化和宽松的出入境管理,促进高技术产业配套的相关服务业发展。

吕 越:进一步助力中国吸引外资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力:第一,持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进一步扩大开放。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并充分发挥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及一系列促进制造业引资、研发中心等专项政策的助力,同时加快北京、天津等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积极探索数字经济、金融等前沿领域的对外开放,推动引资稳中向增、量增质提。第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公平竞争。持续改善外商投资的制度环境,继续清理与外商投资法不符措施的清理工作;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坚持公平竞争原则,保障内外资企业平等参与政府采购、重大项目招投标等。第三,做好投资促进工作,提高投资便利度。充分调动各地方各部门引资积极性,加快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外贸外资协调机制及其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作用,为外资来华贸易投资提供更大程度的便利。

Q4 应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有哪些着力点?

吕 越:增强吸引外资的“向心力”,需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深入实施外商投资法这一中国外商投资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持续推动清理与外商投资法不符的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优化外商来华生产经营的制度环境;二是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定,主动对接并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三是加快建设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坚持公平竞争原则,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内外资企业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等,同时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

郝红梅:首先需要明确两点:一是中国40多年外商投资的发展历程清晰地显示出投资环境变化与外商投资水平提高的内在逻辑关系;二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不断完善投资环境是长期的任务。

由于各地区投资环境的基础不同,改善投资环境所面临的任务和重点也不一样。要更加系统地研判各地的投资环境,将外资企业的感受作为提升营商环境改革效果的一个检验标准。法规和政策是最需改善的领域,当务之急是修复疫情带来的影响,释放清晰稳定的政策预期,提振市场信心,稳定发展预期。同时要对标国际高标准营商环境,补上营商环境的短板,把中国打造成为更加与国际接轨的经济体。

胡江云: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一要继续推进依法治国,依据外商投资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各级政府行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二是进一步增加透明度,出台与外资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尽可能征求和吸纳外资企业等相关方的意见,现有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应有官方的中英文版本,便于跨国公司等获得和查找,并对政策进行充分宣传和解读,确保跨国公司等相关方准确理解其内容;三是继续采取便利化措施,继续推行告知承诺制和容缺受理服务模式,推动海外人才跨境资金收付便利化等。

霍建国: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各地出台的鼓励扩大利用外资的政策要同外商投资法保持一致,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决杜绝朝令夕改的做法,形成企业对市场预期的稳定性。此外有关行业管理规定应做到公开透明,避免以通知文件替代条例和管理办法,特别是在处理突发事件、环保问题以及质量问题时更要注重依法依规。

卢进勇:一方面要全面落实已出台的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法规;另一方面,对照世界银行近几年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查找分析中国营商环境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得分较低的项目,应逐项加以完善。

国际商报2023-02-20

 

 

重庆万州打造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文章下载

重庆万州打造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 陈星宇

“开放一直是万州的优势和强项。”2月27日,重庆市万州区区长聂红焰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聚焦畅通开放大通道、搭建开放大平台、培育开放大产业“三个开放”发力,万州将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重要战略机遇,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聂红焰介绍,作为国家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明确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万州聚焦构建“七高八普、二环九射多联、一空一港”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大力发挥多式联运优势,更好辐射带动周边区域融入全国流通大格局。

去年,万州港入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新田港物流园区获批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万州将依托“铁公水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发展江海直达、铁水联运、水水中转、公水联运,完善“两核四园多节点”物流体系,试点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发挥万州在川渝东北、陕南、鄂西等城市群的联运中转集结中心作用。

围绕长江上游航运副中心建设,万州持续优化“二客六货”港口布局,提速推进新田港二期等项目建设,力争“十四五”末万州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7000万吨,进而打造亿吨级内河大港。

聚焦西部陆海新通道市域辅枢纽建设,万州将借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密铁海联运班列,增强通道运营效益,力争西部陆海新通道万州货运量和货运值年均增长达15%以上。

目前,万州已开通了运营西部陆海新通道江铁海联运班轮(列)、东南亚公铁联运冷链专线等,实现了长江黄金水道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高效衔接,万州及周边地区货物可通过陆海新通道,快速抵达新加坡和东盟地区,较传统东向出海水运通道节省15天左右,进一步助推万州对外开放。

放大国家级开放平台优势

“万州是渝东北唯一拥有国家级经开区和综合保税区的区县,也是当前重庆唯一具备航空、水运‘双口岸’条件的区县。”聂红焰说,万州将着力完善开放功能、提升开放能级,吸引和推动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万州集聚,助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拓展万州经开区开放功能,打造开放发展“新标杆”。据悉,27.5平方公里的万州经开区已纳入重庆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2022年规上工业产值416亿元,完成进出口额48亿元。今年,万州经开区将积极承接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探索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试点经验,推动与重庆自贸试验区的政策联动、功能互补、优势叠加,力争到2025年,万州经开区规上工业产值达到600亿元,进出口额突破200亿元。

高效运营万州综合保税区,打造开放发展“新样板”。据介绍,万州综保区一期已于去年正式封关运行,今年,万州将推进万州综保区二期建设,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外向型经济业态,高质量打造保税商品专业市场和服务川渝东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力争到2025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达到5000万美元,进出口额达到150亿元。

完善航空和水运口岸功能,打造开放发展“新窗口”。去年,万州机场航空口岸对外开放获国务院批复同意,目前,万州正加快T1国际航站楼改扩建,预计未来万州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千万人次、货邮吞吐量将超过5万吨。同时,新田港区也已纳入国家口岸开放年度审理计划、有望今年获批开放。

培育开放大产业发展引擎

作为中国内陆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近年来,万州持续推动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口岸优势转化为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着力发展“500亿级”临港经济、“创新型”高铁经济和“百亿级”空港经济。

充分发挥新田港深水良港、铁水联运和水运口岸优势,万州加快新田临港经济区建设,发展粮油加工、新材料等“大进大出”产业。粮油加工方面,已引进中储粮、德康集团、澳加粮油等8个项目,形成了50亿级粮油、饲料加工产业集群。新材料方面,铜及铜合金材料企业金龙集团年产值超百亿元、入选“2022中国企业500强”,新投产的博赛特铝新材料项目日均产值3000万元、相当于“每天一个规上工业企业”,带动形成了200亿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

“我们将持续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博赛氧化铝智能化升级和产能置换、万州焦电铬一体化、中储粮二期等项目建设,力争到2025年,临港经济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聂红焰说。

把握“高铁时代”机遇,万州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商贸消费、创新研发等现代服务业,探索发展高铁快运、高铁旅游、高铁餐饮等新业态,积极打造高端商务生态链闭环,推动高铁建设与产业发展协同互促。

围绕发展“百亿级”空港经济,万州发挥机场航空口岸开放和空港经济区作用,发展培育航空物流、航空食品、航空器维修维护、航空培训、保税商品展销等新业态,着力打造空港产业示范基地、产城融合空港新城,力争到2025年,空港经济规模达到170亿元。

此外,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万州围绕“川渝东北重要经济增长极”目标,加快构建“5+10”现代化工业体系、“4+4+2”现代化服务业体系、“7+5”现代化农业体系,统筹打造万达开新兴产业合作示范区等6大功能载体,力争实现全区规上工业产值增长25%以上。

国际商报2023-03-01

 

 

外资企业加大对华投资势头延续 文章下载

外资企业加大对华投资势头延续

1月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4.5%,引资政策效应仍在接续加码释放

外资企业加大对华投资势头延续

■ 本报记者 邵志媛

大力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是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在政策持续引领及推动下,开年首月中国吸引外资便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商务部2月20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1276.9亿元,同比增长14.5%;折合1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0%。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陈佳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1月中国吸引外资数据延续了近两年高速增长的态势,规模更大、速度更高、步伐更稳、结构更优,具有高质量增长的可持续性。“随着今年从中央到地方各项稳外资政策的接续及加码,尤其是促进制造业引资、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等一系列专项新政全面落地,外资企业加大对华投资的势头有望延续。”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也向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今年中国各项吸引外资政策将继续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着力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增长点,预计外资流入步伐更稳、结构更佳、效果更好,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更高。”

引资成效显著亮点多

总投资超百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完成大件重型设备吊装,并开工建设研发中心;华晨宝马第500万辆汽车在沈阳铁西工厂里达厂区整车下线;瑞士企业安姆科投资10亿元在广东建成的全球软包装样板工厂正式投产,一期年产值将达8亿元;江苏省苏州高铁新城的中荷(苏州)科技创新港项目今年有望正式投产启用……开年以来,中国引资政策利好不断释放,外资企业布局中国市场的步伐更加稳健。

数据显示,1月份,分行业看,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0.4%。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62.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74.5%,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59.6%。

对于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速再创新高,快于吸引外资总体增速,庞溟认为,这充分说明了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重点领域,表明了中国坚定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由此带来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模式调整、吸引外资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等各方面的积极变化。

陈佳表示,1月份引资数据充分体现了中国实体经济在新的一年加速修复的韧性和弹性,尤其凸显了中国在高新科技产业链的全球比较优势和供应链保障能力,这是中国吸引外资保持高速增长的“压舱石”。

此外,分区域分布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13.4%、25.9%和21.6%。可以看出,中部地区引资增速尤为亮眼。

陈佳分析,中部地区近年来持续因地制宜,不断加大新型智慧基建投资力度,新能源、交通运输、高新科技等产业链布局持续优化。尤其是在大型项目建设热潮的持续带动之下,中部地区引资结构不断优化,稳量提质增效。

庞溟也表示,近年来,中部地区的区位和地理优势、要素成本优势、市场规模优势、政策扶持优势愈发凸显,叠加效应有力,正逐步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增长极,成为提升内陆高水平开放的广度、深度和力度的关键承接位。

政策持续加码不松劲

着眼新一年工作,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更大力度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增长点。

对于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日前也积极表态称,要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大现代服务业开放力度。加大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试点、国家级经开区等开放平台先行先试力度,加快试点经验复制推广。“推动利用外资实现稳存量、扩增量,我们有信心。”记者了解到,近期不少地方也提出了强化外资招商引资服务、吸引更多外资大项目落地的相关举措。比如,浙江提出以超常规力度和措施抓好重大外资项目招引工作;上海将实施“利用外资筑基引强”行动,并表态以更大力度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实举措推动政策赋能、更优环境稳定外商投资信心和预期。

“近几年,中国既要直面风高浪急的外部环境,又要应对疫情反复与经济下行叠加的内部压力,但我们的稳外资工作依然保持了良好节奏,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效应明显。”陈佳提醒,今年中国稳外资稳外贸面临的风险压力依然严峻。欧美实体经济仍面临着经济硬着陆与滞胀加大等多重风险。中国在稳外资领域需要进一步审时度势理性应对,充分释放前期政策优化带来的上升势能,在确保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稳产保供吸引外资的前提下,引导广大外资企业持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长期投资,深化对核心战略领域的高技术投研,为深度参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此外,庞溟表示,中国更大力度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实举措推动政策赋能、更优环境稳定外商投资信心和预期,可以从三大着力点出发:首先,进一步放宽与扩大市场准入,依法、有序、逐步、合理地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推动和扩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范围与鼓励外商投资范围,有效稳定外资企业发展预期。

其次,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对标参照国际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提高制度型开放、高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壁垒,高标准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依法保护外资企业投资权益,出台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的政策举措。

最后,应健全外资服务体系,出台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加大服务外资企业力度的具体举措,持续加大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试点、政府间合作示范项目、综合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开放平台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力度,对便利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促成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推动经贸人员常态化走出去招商引资等重要的服务工作要同等重视,不可偏废。

国际商报2023-02-23

 

 

中国推动多双边经贸合作“全面开花” 文章下载

中国推动多双边经贸合作“全面开花”

密切区域合作 拓展自贸版图 维护多边体系

中国推动多双边经贸合作“全面开花”

■ 本报记者 邵志媛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

签署中国与菲律宾电子商务合作谅解备忘录,召开欧洲企业座谈会,出席达沃斯世贸组织小型部长级会议,与澳大利亚贸易部长法瑞尔举行视频会谈,会见尼加拉瓜总统投资、贸易和国际合作顾问劳雷亚诺……年初以来,商务部为促进多双边经贸合作积极牵线搭桥,以一场场出访与会谈拉紧合作纽带,为外贸企业“走出去”筑牢坚强后盾。

与此同时,企业也迎着利好春风铆足干劲开启新程。“自1月28日开工以来,各生产线已开足马力全面生产。今年开年,格兰仕关于微波炉、烤箱、冰箱、洗碗机等产品的外贸订单已经排到了二季度。”格兰仕相关负责人表示。

“正月十五刚过,公司就派多名农化人员前往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国的市场做摸排工作。”江苏华昌化工进出口公司总经理翟巫龚告诉国际商报记者,大队人马出海正是为了实地了解疫情发生三年期间东南亚种植结构和化肥进口渠道的趋势变化,以便公司针对市场需求进行相应的产品出口调整。

外贸企业积极“走出去”信心坚定,这份信心来自于日益深化的多双边经贸合作利好的“满格”助力。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全国商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于日前召开,“深化多双边经贸合作”被列为今年商务工作的六大重点之一。

过去一年,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世界经济面临衰退风险的背景下,中国多双边经贸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2023年,春风浩荡满目新,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全球治理的初心不变,步履更铿锵,扬帆奋进正当时。

高质量实施RCEP

区域经济发展涌动新机遇

装载物料的运输车辆来来往往,流水线上一个又一个产品组装成型,生产线马力全开……走进格兰仕厂区,一片热火朝天忙生产的场景映入眼帘。

作为最早一批“走出去”的中国制造企业之一,格兰仕的产品和服务远销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品牌。“其中,RCEP国家是格兰仕的重点市场,主要出口微波炉、烤箱、冰箱、洗衣机等产品。”格兰仕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2年1月1日,RCEP正式生效实施。一年来,中国高质量实施RCEP,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企业带来新机遇,有效推进了成员间经贸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关税减让是RCEP在货物贸易领域最重要的制度型开放成果。记者了解到,根据RCEP条款,格兰仕部分家电关税降低,如出口到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关税从10%降低至5%,极大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与格兰仕一样,浙江嘉益保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样受益于RCEP生效实施所带来的红利。该公司外贸经理顾莉莉说,去年年初,公司申领到全省首张RCEP出口原产地证书,出口到日本的保温杯,税率由原来的3.9%下调至3.2%,全年享受关税减让20余万元。“今年税率进一步下调至2.8%,这让我们的商品更有竞争力,我们有信心进一步扩大出口。”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表示,尽管RCEP生效实施才一年多,但已在促进贸易便利化、整合产业链、增强区域发展吸引力、推动发展成果惠及中小企业和普通民众上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中国在RCEP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未来中国经济更有力的增长将给RCEP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进展新出发

自贸朋友圈升级提速

近年来,中国主动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大趋势,积极与有意愿的国家和地区共同建设互利共赢的自贸区。如今,中国陆续同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贸协定,覆盖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欧洲、非洲,逐步构建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贸区网络布局,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投资开放水平显著提升。

以出口氯化铵、合成氨、尿素、精甲醇、复合肥等产品为主的江苏华昌化工进出口公司,其主要出口市场为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越南和泰国等东盟国家。最初,为打入这些市场,公司做了大量工作,出海六七年来,举办了近千场农民推广会,开发了近百块试验田,通过大规模的实验数据论证,获得了当地市场的信赖和认可。

翟巫龚说,东盟国家农业主要以种植棕榈、水果和水稻等作物为主,公司针对这些农作物出口相应的化肥产品。比如,利用水稻测土配方肥料,降低了施肥次数,在同等成本下,产量提高了20%左右,受到当地市场的欢迎。

这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内中国企业与当地深化合作的生动写照。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也是东盟与外部建立的第一个自贸区,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增势喜人,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更加密切,进出口规模达6.52万亿元,增长15%。同期,东盟占中国外贸比重比2021年上升1个百分点,达到15.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这为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高标准自贸区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2023年开年,自贸区建设就有新动作:2月7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启动首轮磋商,双方就谈判的程序规则、组织安排和工作计划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为后续谈判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肖鹞飞看来,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具有四方面重大意义。首先,这是高质量经济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需要。其次,有利于中国在RCEP中发挥更大作用,为RCEP带来新活力,同时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再次,东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资源要素禀赋互补性强,容易携手建立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体系,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最后,有利于发挥中国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比较优势,促进企业“走出去”。

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诚意满满

当前,中国正持续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

商务部方面多次强调,加入CPTPP有利于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推进深层次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也有助于CPTPP成员国拓展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市场,扩大对华经贸合作。

谈及如何推动加入进程,《管理现代化》杂志常务副主编、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者卞永祖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要充分用好中国超大规模经济和市场的优势。CPTPP要想发挥其优势,必须吸引大型经济体的加入,而中国不仅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也是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家、最大的单一市场,这对于CPTPP成员国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中国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另一方面,中国要加快国内市场制度建设,改善营商环境,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要一视同仁,并着力劳动者保护,与国际高标准接轨。

全面推进加入DEPA是中国持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另一大有力行动。2022年8月,中国加入DEPA工作组正式成立,意味着中国全面推进加入DEPA的谈判。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建议,下一步,推进加入DEPA进程应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跨境数字贸易,即进一步提升跨境电子商务贸易便利化。二是数字服务贸易,如发展数字技术进口和数字技术出口,帮助亚非拉国家建立网站、开发APP等,同时要特别强调知识产权保护。三是数据要素流通机制,当前国内数据要素流通存在一些制度性障碍,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数据交易市场规则。

维护多边体系

贡献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中国是国际合作的倡导者和多边主义的支持者。入世20年来,中国切实履行相关承诺,为世贸组织的稳定运转以及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以世贸组织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的规模和力量因中国的加入获得了极大扩充。

2022年6月,世贸组织第12届部长级会议(MC12)就新冠疫苗知识产权豁免和疫情应对、渔业补贴、粮食安全、世贸组织改革、电子商务等达成一揽子共10项协议,成果丰硕。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上诉机构已停摆多年,导致多边贸易体制面临严峻挑战。MC12能够在上述软性议题方面取得一些成果,标志着多边主义一次关键而重要的胜利,有利于维护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和以世贸组织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中国一定会努力推动其成果的落实。

谈及在具体落实方面,中国应如何发挥大国责任和担当,卞永祖认为,一方面,中国要着力与世界各国协调,加快完善疫情防控体系,打破阻碍国际贸易和经济复苏的藩篱,促进全球人流、物流、资金流畅通。另一方面,中国要把保护知识产权的措施扎实落地实施。“近年来,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果。随着中国向建设贸易强国迈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要花更大力气推进,尤其是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土壤。”

当前,全球贸易“逆风”正劲,世贸组织改革道阻且长,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步伐,以更好促进世界经贸合作仍是一个重要议题。卞永祖表示,加快世贸组织改革符合所有成员国的利益,中国要从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角度出发,尽快提出改革相关议题,引导改革方向,维护世界公平贸易体系;同时,中国也要分享在区域贸易体系如RCEP等建设中的经验和成果,为世贸组织改革贡献智慧与力量。

国际商报2023-02-16

 

 

以开放之姿融入新发展格局 贵州省持续做强“经济圈”做大“朋友圈” 文章下载

以开放之姿融入新发展格局 贵州省持续做强“经济圈”做大“朋友圈”

2022年,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增长22.7%,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180%,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23%……开放的贵州展现蓬勃生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贵州深入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在建设以制度型开放为鲜明特征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上不断蹚出新路径;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持续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化。

激流勇进,破浪前行,贵州努力走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前列。引导企业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新发展,提高制造水平,扩大产品出口;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经济,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过去一年,贵州坚持开放共赢,勇于变革创新,推出一系列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成效显著。

制度型开放添活力——

去年8月,利用都拉营铁路物流港和贵阳综保区毗邻特点,贵州以中欧班列开行为契机,按照“都拉营铁路物流港+贵阳综保区+海关监管作业场所”联动发展思路,打造了全国首个综保型国际陆港,着力破解贵州对外开放中存在的口岸功能缺失、物流通道不畅、资源整合不足难题。

以贵阳国际陆港为代表的物流服务平台是贵州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生动缩影。去年,我省印发《贵州省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实施方案》,制定43项重点任务举措及60项重点任务清单、32项争取事项清单,系统谋划“双循环”联动发展区、开放型产业集聚区、服务贸易创新区、制度型开放试验区和西部地区重要国际货运枢纽“四区一枢纽”开放定位。

RCEP机遇助企业海外“掘金”——

“RCEP生效实施后,对公司拿到更多的海外订单很有帮助,更有利于公司拓展海外市场。”2月6日,在贵阳观山湖区中安科技集团该公司生产车间内,该公司外贸业务员张吉迪说,现在公司出口的电线电缆在国外通关时间比之前减少一半,这为与急需采购材料的国外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带来便利。

自RCEP正式生效实施以来,贵州积极抢抓RCEP新机遇,省商务厅、贵阳海关等部门开展了RCEP宣讲培训,并制定相关政策。

RCEP也为贵州企业进一步扩大出口、勇闯海外注入了新动力。

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贵州与RCEP国家进出口为307.5亿元,同比增长58.9%。

推动更大范围互利共赢

日前,由省商务厅组织参加2023年俄罗斯国际食品展的18家贵州企业满载而归,取得7700万元意向订单。

“这是今年贵州出海拓市场的第一站,意义十分重大。”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省商务厅将针对东南亚、南亚、欧美、俄罗斯、日韩、台港澳等重点区域市场深入分析研究;重点围绕俄罗斯市场抓好中欧班列集货工作,促进我省对俄罗斯市场的有效开拓和产业布局形成;抓紧梳理2023年境外展会参展项目,确保参展实效。

伴随着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贵州市场吸引力不断提升,对外经贸合作连上台阶,开放事业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对实现贵州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走出去”迈出坚实步伐。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期间,由中国电建集团贵州工程有限公司在当地承建的800兆瓦光伏发电站成为比赛场馆的供电能源,该发电站也是卡塔尔世界杯实现低碳环保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于世界杯开幕前一个月正式投产。

贵州工程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郭玮介绍,近年来,公司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沿线国家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业务遍及全球,成为我省外经贸出口企业“走出去”的典范。

外资企业看好贵州市场。“梅赛德斯—奔驰作为全球豪华车的领先企业,也从事有汽车零部件贸易业务。目前汽车行业正经历着向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大数据储存和处理也是企业发展需要面对的新课题。”2月9日,在贵州—北京外资企业招商座谈会上,戴姆勒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冷炎说,贵州大数据行业的优势及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良好,希望接下来能去到贵州实地考察,探讨合作。

数据见证成绩。2022年,贵州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23%,高于全国115个百分点,增速为近年来最高,总值和全国占比均实现翻番;支持企业加快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累计完成额18亿美元、增长34%。

促进更高质量共同发展

过去一年,贵州强力推进国家级创新平台,进一步优化口岸布局,开放活动影响力日益扩大,不断增强发展活力,构建多层次开放平台,助力贵州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2月18日,瑞立达玻璃盖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期项目正式进入试产阶段。该企业正式生产后,本年度预计实现工业产值达6亿元,带动4000余人就业,项目满产后,年产值预计能达到20亿元以上。

该项目是贵安综保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真实写照。作为国家级开放平台,如今,贵阳、贵安、遵义三个综合保税区正通过积极融入世界贸易规则、大胆创新发展外贸新业态,紧抓项目错位发展,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升发展竞争力,有力推进了贵州对外开放进程。

在优化口岸布局方面,贵州铁路、水运、航空口岸功能持续完善。其中,贵州双龙航空经济区“一局四中心”主体建设基本完成,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获批设立进境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指定监管场地,将为贵州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动力引擎。

在发挥展会平台作用方面,第十一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线上线下达成交易81.64亿元,其中,线上活动达成投资贸易总额56.03亿元,线下达成贸易总额25.61亿元。

贵州日报2023-03-01

 

 

着力推动对外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章下载

着力推动对外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正致力于加快制度型开放、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追求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地实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在稳外资和稳外贸方面,我国克服全球经济市场波动和疫情因素影响,取得了亮眼的成效,支持了稳增长、稳就业的大局。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2022年我国外贸实现新突破,外贸规模首破40万亿元,进出口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外贸实现稳定增长,我国已连续6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海关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42.07万亿元人民币,比2021年增长7.7%。其中,出口23.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进口18.1万亿元,同比增长4.3%。2022年我国外贸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26.81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11.5%。我国对东盟、欧盟、美国分别进出口6.52万亿元、5.65万亿元、5.05万亿元,分别增长15%、5.6%、3.7%。东盟继续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5.5%。同期,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合计13.83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19.4%,占我国外贸总值的32.9%。我国与RCEP其他14个成员国合计进出口12.95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7.5%。

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326.8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6.3%(折合1891.3亿美元,同比增长8%)。我国实际使用外资保持稳定增长。引资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32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6.1%,占全国26.3%,较2021年提升7.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8.3%,占全国36.1%,较2021年提升7.1个百分点。主要来源地投资普遍增长,投资增幅较大的来源地有韩国、德国、英国等,分别增长64.2%、52.9%和40.7%。欧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92.2%、17.2%和8.2%。这说明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进程中,外资持续看好我国经济基本面和超大规模市场,尤其是德国、英国、韩国等发达经济体加速投资布局,凸显出我国对外经济韧性强、活力足、潜力大,超大规模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但要看到,我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国际环境和稳增长、稳就业的艰巨任务,外贸发展和利用外资也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受到全球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外溢效应和俄乌冲突等多重影响,全球市场需求受到明显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预期明显减弱。此外,全球资本流动受到美元加息周期的显著影响,资本从发展中国家回流美国的态势明显,对我国吸引利用外资和稳外贸都构成新的挑战和压力。

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目标,针对当前我国稳外贸面临的新的挑战和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面对新形势新特点,我们必须按照系统思维的原则,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坚持推动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转型。在开放与改革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相关体制机制改革进程,加快商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于新的外商投资法,继续提升对外资市场准入和服务贸易的开放水平。

拓展“一带一路”市场空间,进一步释放贸易和投资潜力

目前,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已经达到151个,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要通过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努力挖掘市场空间和潜力。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在这样一个致力于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合作平台上,系统性的合作使得发展效率能够得到保障,发展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该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紧密。2022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同比增长19.4%,超过全国外贸增速的一倍。我国与“一带一路”伙伴成员国的贸易比重已经从2013年倡议提出时的25%提升到目前的32.9%。《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发挥对外开放对内需的促进作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支持各地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今后在“一带一路”系统性建设的推动下,我国贸易和投资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

充分利用多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为稳外贸稳外资增添新动力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稳步推进多双边贸易合作,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做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后实施工作。

加快落实RCEP的规则,充分发挥RCEP贸易创造效应和投资的相互促进作用来提振贸易,释放区域内相互投资增长和全球价值链协作的效应,获得稳外贸稳外资的新动力。RCEP生效以来,我国不断发挥RCEP作为全球最大自贸区的贸易创造效应,大幅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RCEP落地实施后,我国和东盟的贸易与投资互补性越来越强。东盟国家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向贸易与投资仍然具有巨大成长空间。RCEP充分释放机制红利,使得贸易创造效应、投资增加效应和就业增长效应不断显现,将有效加深亚洲经济体之间的经济链接,提振亚洲区域贸易与投资信心,为构建区域内部统一市场和实现全球繁荣发展注入新动能。RCEP生效后,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最终会实现零关税,这将显著拉动区域整体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增长,对全球贸易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利用RCEP的贸易创造效益,获得稳外贸的新动力,是当前一个有利的外部因素。

依托主要外贸大省,努力拓展多元化外贸市场空间

以北京、上海等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和我国第一个试点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海南自贸港为依托,加快落实服务贸易开放的相关举措,落实好“准入即准营”。利用服贸会、进博会、广交会和消博会等主要展会平台,加快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高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当中的比重。此外,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未来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一个主要载体,应发挥在亚太地区和全球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同时加强国内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培养,通过内外资的协作共同推进创新发展,持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先导示范效应,打造高水平、宽尺度、深层次的开放高地。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应致力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带动广东高质量发展,并为国家实现“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作出重要贡献。

推动跨境电商成长,为稳外贸和优化外贸结构作出新贡献

在优化外贸结构方面,结合建设质量强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因应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的新潮流,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主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和参与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目前,我国已有一批平台企业走向世界,成为平台经济新业态方面的国际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要继续鼓励和支持这些企业,扩大全球市场份额,提升国际市场影响力。基于我国目前在平台经济和金融科技方面的比较优势,要继续加快海外仓的建设,依托国内上百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继续推动跨境电商的高速成长,为稳外贸和优化外贸结构形成新的动能,作出新的贡献。

总体而言,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三成以上。作为第一贸易大国,我国是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我国也是全球第二大吸收利用外资的国家,并且在发展中国家吸收利用外资的规模遥遥领先。我国是世界贸易组织报告中所确立的全球价值链三大核心国家之一,形成了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我国坚定支持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加大力度推进“双自联动”,即国内的自贸试验区网络平台和全球的自贸协定伙伴国家网络的相互联动,致力于不断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我国也正在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的进程。这既是我们稳定外资、扩大利用外资的底气所在,也是我国稳外贸和优化外贸结构的基础所在。

2023年,我国外贸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稳外贸、稳外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支持下,我国立足高质量发展,发展外贸、利用外资提质升级一定会迈上新的台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张建平)

广州日报2023-02-28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