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县城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李珊珊 刘 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要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水平和基础公共服务、产业配套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发挥县城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县城作为连接城乡的核心载体,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聚焦县城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治理能力、营商环境、城乡融合等方面,从实际出发,系统发力、重点突破,加快提升县城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对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明确发展方向,促进县城分类发展
不同县城资源禀赋不同,应立足实际,明确功能定位,实施差异化分类发展策略。一是推动环京津及区域中心城市周边县城融入京津或大城市建设发展,主动承接人口、产业、功能疏解转移,打造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都市卫星城。二是支持县级市加快发展,积极探索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开展省、市审批或管理事项授权委托机制试点,引导公共资源向县级市城区布局,全面提升县级市城市能级。三是加快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县城特色化发展,有效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推动农产品主产区县城、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为筑牢粮食、生态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产业支撑,推进县城产业提质增效
产业是县城发展的根基,要积极完善县城产业配套功能,大力实施企业上市、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强链补链、金融助力和冀有特色六大行动,推动县城产业集群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一是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进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培育县域“领跑者”企业,形成一批上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作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做大做强产业发展平台,深化园区管理运行机制和综合评价机制改革,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引导县域产业集聚发展。三是健全县域商贸流通网络,创新商业发展模式,打造消费服务新模式新场景,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分工合理、布局完善的县域商业网络体系。
补齐发展短板,提升县城建设品质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统筹旧城改造和新城新区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和居住功能、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增强县城对各类资源要素的综合承载能力。一是完善县城规划体系,加强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形成和谐有序、特色突出、彰显乡韵的县域整体空间秩序。二是实施县城品质提升行动,推进交通、供水、排水、供电、供热、燃气、通信等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构建舒适便利的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三是健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革命旧址保护机制,探索创新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机制,形成现代气息浓厚、历史风韵独特的县城风貌。四是完善县城治理机制,构建精准高效的智慧县城治理体系,建设县城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提高县城运行效率和智慧化管理服务水平。
聚焦重点领域,增进县城民生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提升教育、医疗、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建立健全普惠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稳步扩大县城优质教育容量,合理布局普惠性幼儿园,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扩容增位,扩大普通高中教育学位供给,大力发展县域职业教育,带动城乡教育全面均衡发展。二是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县级医院、妇幼保健机构提标改造,加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三是实施养老托育服务提质扩能工程,分区分级规划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四是提升文化体育服务质量,持续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民健身场地等设施建设,发展智慧广电平台和融媒体中心。五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社会福利设施建设。
激活发展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要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县城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不断增强县城对优质要素资源的吸纳能力。一是营造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全面优化招商引资举措,采用产业链精准招商、线上招商、以商招商、协会招商等多种形式,吸引一批与当地产业关联度大、引领性强、产出效益好的项目落地。二是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坚持办事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着力提升政务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营造普惠公平的市场环境,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聚焦民营企业实际需求、突出问题,制定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细则,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县城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枢纽作用,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三次产业深度融合,辐射带动小城镇和乡村发展。一是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探索农民农村财产权益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制度,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加快推动科技、人才、资金等下乡。二是依托县城和特色小城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休闲旅游等新产业和新业态,全面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乡村特色产业和县域创新型产业联合体。三是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探索建立县域教育共同体、医疗卫生共同体、养老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等,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
(作者单位:省宏观经济研究院)
河北日报2023-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