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推进全域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
浙江省杭州市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伍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对标“监管最严、服务最优、能力最强”目标,优结构、配装备、强素质、转作风、树形象,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伍能力提升。截至目前,全市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伍全部通过规范化建设验收。
完善机构设置
“一盘棋”谋划执法工作
2019年,杭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挂牌成立,市级层面统一组织协调指导全市生态环境执法业务,执法力量进一步整合,执法事项进一步理顺。杭州市委编办印发文件明确主城区上城、拱墅、西湖3个分局执法大队职责和区县分局“局队合一”体制,通过“局队合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执法力量。杭州市级对各分局开展履职效能评估,按照执法力度、办案质量、工作成效、党风廉政、满意度调查5个维度16个指标,科学量化评估执法情况,引导和激励执法队伍在依法履职方面找差距、补不足、提能力。
对标排头目标
“一股劲”打造执法队伍
杭州市以规范化建设、优化队伍结构为抓手,全市执法队伍根据地方实际回流执法人员,推动执法人员在岗率提升。增加环境类、化学类、法学类人才比例。目前,全市执法队伍法学类或生态环境相关专业人员占比为59.2%,大专以上学历达100%,队伍专业化水平层次整体较高。
杭州市把提升队员素质作为关键。全年、全员、全过程抓实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构建具有杭州行业特点和实际执法需求的培训师资库、课件库、案例库。利用每月“夜学”集中学等方式,在全市执法队伍开展“我为执法献一计”“向身边典型学习”等活动,持续加强执法人员培训、案卷交叉评审,为所有执法人员“充电续能”。着力塑造队伍形象,杭州市推出“锻造铁军排头兵”活动,双周开展队列训练和仪容仪表检查,常态化围绕规范着装、办公环境、劳动纪律、会风文风等方面开展评比,塑造文明、规范、威严的铁军排头兵形象。
加快装备配置
“一本账”推进执法保障
杭州市积极与财政部门对接,在装备标准化建设指导标配基础上,按照地区行业特点,科学选配执法装备。全市共申请落实资金4800万元,购买执法装备2583台(套)。
为规范执法蓄势赋能,助力提升执法监管水平。按照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机构统一形象标识建设指南》和《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机构数字化标准办案区建设指南》要求,杭州市设置了标准问询室、装备间,规范统一形象标识,维护生态环境执法的严肃性、权威性。
聚焦主责主业
“一张网”打击违法行为
聚焦区、县(市)在执法力度、办案质量、工作成效、队伍建设方面的薄弱环节,杭州市强化指导帮扶,及时建立了《区、县(市)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对口联系机制》,针对性开展指导帮扶,协同补齐执法工作短板。坚持持续加大执法力度,领导带队分片包干、交叉执法、逐区排查,以雷霆之势规范一批、查处一批、整改一批环境违法问题企业,全力保障亚运环境。与公安、司法部门共同建立打击环境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协同办案机制,对恶意偷排偷放、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严重污染环境的恶性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第一时间开展联合会商、联合督办。2017年—2022年,杭州生态环境部门共移送公安部门环境犯罪案件115起,适用行政拘留案件202起。
深化数字赋能
“一体化”提升监管能力
杭州市生态环境局依托“生态智卫”应用场景,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推动监管效能提升。率先在全省建立“环保e企管”应用,改变原有经验主义、蹲点守候的执法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异常数据,自动关联视频监控系统,精准输出环境违法犯罪线索。目前,已引导查处环境犯罪案件11起,体现了执法力度。
此外,“环保e企管”应用还突出需求导向,建立了“先提醒、后执法”亲清服务模式,从企业工商登记开始为排污企业提供全方位指导与服务,帮助企业提升守法意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立自查体检模块为企业推送常见问题清单,并免费提供专业的环境医生服务,引导企业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已提供预警提醒10.1万余次,避免企业罚款3000余万元。
坚持党建引领,
“一条链”压实清廉建设
杭州市生态环境局针对生态环境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实际,出台《杭州市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相关情况定期与派驻纪检监察组报告沟通机制》和《杭州市领导干部违法违规干预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查处工作登记报告制度》,进一步严格纪律约束。各大队签订主体责任书,党员干部签订防范利益冲突承诺书,队员家属签订廉洁家属倡议书,构建内外联动监督格局。
同时,每日在工作群发布廉政提醒、警示案例,推动警示教育入脑入心。增加谈心谈话频次,通过常谈深谈真谈细谈,近距离、多层次了解队员思想动态以及工作和家庭情况,及时解决思想问题和工作困难。增设纪检员岗位,定期研究分析纪检形势,常态化红脸扯袖提醒,让干部心存敬畏、警钟长鸣。
中国环境网202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