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GDP连跨7个万亿元台阶,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从南通沿江岸线的沧桑巨变到长江镇江段扬中雷公岛拍摄到“江豚逐浪”,从南京城南河畔“清水复流”到昆山市周市镇市北村小桥流水,新时代十年,江苏在GDP连跨7个万亿元台阶的同时,PM2.5浓度大幅下降56.2%,连续两年以省为单位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优良天数比率、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和近岸海域优良海水比例分别提升18.7、47.6和42.6个百分点;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连续5年保持Ⅱ类,太湖治理连续15年实现安全度夏;社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提高至93.6%。
一个个数字记录下十年来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变化,美丽江苏的“含金量”更足,“含绿量”更高。
生态环境面貌极大改善
初秋的南通五山国家森林公园,绿意环绕,游人流连,旧日污染严重的脏乱岸滩,变成一幅醉人的山水画卷。南通沿江岸线的沧桑巨变的背后,是江苏生态环境面貌的极大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绿色发展步履铿锵。
2013年,首次以省委全委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2016年底,以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启动实施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的“263”专项行动; 2018年,确立“1+3+7”污染防治攻坚作战体系,并在全国率先成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2020年,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专题部署美丽江苏建设,将其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2021年,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将“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列入主要目标任务;2022年8月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要求,坚持久久为功,加快实现生态环境根本性转变;2023年9月,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在即。
仰首观蓝天,俯身掬碧水。近年来,江苏在严守生态环境准入门槛、保持执法监管高压态势的同时,更加注重激发治污减排的内生动力,通过实施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的财政政策,建立守法自律企业环保信任保护机制、环保应急管控停限产豁免机制,实施绿色发展领军企业计划,真正让污染者付出代价、让保护者获得收益,树立“干好干坏不一样” 的鲜明导向。
值得关注的是,江苏紧紧抓住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的重大机遇,立足省情实际,大胆创新尝试,通过科技赋能极大提升了监管执法效能。
2018年以来,江苏以全国3.6%的执法力量办理了全国12%的行政处罚案件,问题发现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查处了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沉疴顽疾”,基本实现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由“撒网式”向“点穴式”、由“靠人盯”向“靠数治”、由“事后罚”向“事前防”的转变。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排污单位多达30多万家,而全省生态环境执法人员不足3000人,长期以来执法监管面临巨大压力。为破解这一难题,江苏找准“突破口”,全面实施以非现场方式为主的执法监管模式。
为织密“监控网”,让感知变得无处不在,江苏推动2.8万家企业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设备, 将8.5万家产废单位和经营单位纳入危废全生命周期监控系统闭环管理,积极推动全省生态环境监测能力高水平发展,在水、气、土、声等污染源和环境要素方面,具备140余项指标采样和监测能力。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方面,建成2200 多个标准空气、水质自动站以及1.3万多个热点网格,13个设区市全部安装大气超级站,一批先进无人机、走航车以及近岸海域监测船先后列装,构建起全国密度最高、较为完整的“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
生态保护修复稳步推进
烟波浩渺,鸟飞鱼跃。“没想到,脏乱的鱼市码头摇身一变成了湿地公园,我有空就来。”在无锡小溪港渔咀公园,居民魏大爷说。
2007年以来,江苏太湖流域水生态实现明显改善:湖区水生生物增至342种,“太湖三白”之一的白鱼种群数量恢复到优势水平,消失多年的桃花水母、白鹭、地衣等生态环境敏感物种大量回归。
太湖之变,是江苏生态环境实现巨变的一帧剪影。
水墨丹青,讲究画面留白;谋划发展,讲究守住生态底线。2013年,江苏划定省级生态保护红线,将22%以上的陆域国土面积纳入红线管控范围,明确禁止开发或限制开发。
此后,江苏又陆续制定配套办法,将“生态红线”变为“生态实线”,率先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发挥市场机制有效调配环境资源;率先推行水质断面“双向”补偿,运用经济杠杆激发各地治污动力。
生态红线就是发展底线。在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规划的指导下,江苏不断优化开发格局。这十年,江苏推进“绿色转型”,破解“重化围江”,通过制定“17+1”问题整改方案,严格落实整改责任制和销号制,开展化工企业关停、转移、升级、重组“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努力唱好新时代“长江之歌”,72.6公里生产岸线转为生活、生态岸线,河湖两岸再现水清岸绿、江豚游弋喜人景象。
再次邂逅的不只是江豚。自2017年起,江苏启动生物多样性“摸家底”行动,最新普查数据显示,江苏物种数已更新到6903种。
水草依依,鱼儿在水中欢快游动,野鸭在觅食……这里是江苏省泰兴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污水处理尾水净化生态湿地,风景优美,生态适宜。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小公园”,而是有一个特别的名字——生态安全缓冲区。
近年来,江苏不断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创新环境修复体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目前,共建成各类生态安全缓冲区67个,总面积约3230公顷。据介绍,这些缓冲区项目的建成和使用不仅能提升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降低运维费用、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深层次上,也有效促进了长江、太湖、京杭运河等流域前端减污增容,保障了重点河湖水生态安全。
碧蓝湖湾、层林叠翠、绿意蔓延,泗洪县成子湖畔,水鸟群飞。成子湖是江苏珍稀濒危物种集中分布地之一,在这里,近1.1万亩的防护林构成了成子湖“生态岛”美丽的湖景“世界”。2022年,江苏创新开展“生态岛”试验区建设,计划用4年左右的时间建设约20个试点,进一步呵护生物多样性,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锦绣江苏,守护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
实现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理念和具体实现,也离不开夯实绿色发展的保障。
近年来,江苏生态环境系统进一步从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监控能力、污染物收集处置能力着手,主动思考、对接嵌入,实现服务集成,围绕拉长补齐环境治理能力短板,谋划实施了一批重大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出台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提升治污能力,切实解决治污设施不配套、危废处置能力区域不平衡、中小企业治污成本高等突出问题,让生态环境保护成为高耗低效高污染产业的过滤器、优化营商环境的净化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数据显示,2022年江苏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危废处置能力分别提升到2018年的1.6倍和5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较2019年底提高了17个百分点。
在扬州市宝应县望直港耿耿工业园内,绿岛汽车集中喷涂公共服务中心项目一期二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展开。走进厂房,各封闭处理车间均已露出雏形——该项目能统一收集、集中治理汽车维修喷漆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有效降低中小微汽修企业的治污成本。
2020年以来,江苏在全省开展“绿岛”建设,按照“集约建设、共享治污”的理念,累计建成154个项目,惠及3万多家中小企业,这一做法被写入国务院《“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
此外,江苏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创新开展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出台优化排污总量指标管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建立排污总量指标省市县三级储备库,既限值限量,又用值用量,有效服务保障一批优质重大项目落地。
制定推进绿色金融发展“33条”,建立“企业环保接待日”“金环对话”“厅市会商”等多项机制,出台加强企业产权保护的意见“23条”……服务地方、服务企业、服务民生,江苏始终以生态环境高水平的底色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江苏作为长江经济带中水网密度最大、发展基础最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曾经因无序开发留下的“伤疤”,已被越来越多的绿色“治愈”。
在江阴,各类园区从200家合并统筹为30家园区,2019年至2022年,累计关停“散乱污”企业4468家,腾退土地两万亩;在淮安,建立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持续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完成60万吨水泥、120万米印染、10万吨钢加工等低端低效产能化解;在盐城,关闭退出能耗高、污染重、效益低企业和安全环保不达标化工企业,大力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推动产业“添绿、调绿、变绿”。
中国环境报202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