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保税区荣获“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奏响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起于海港,兴于空港,强于临港。
1991年5月12日,天津港保税区在天津港港区围网立区;2002年10月,空港经济区获批开发建设,天津港保税区走出围网开疆拓土;2017年12月,临港经济区并入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保税区掀开创新发展新篇章。
亚洲第一的航空制造产业总装制造和维修基地、全国首个船舶保税制造与维修基地、全国最大的海上工程装备保税制造中心、国家级海洋工程保税研发创新中心……随着一个个项目落地建设,天津港保税区的宏伟蓝图慢慢变为现实。
近年来,天津港保税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融合、产业与城市融合、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融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区域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持续优化,逐步形成以低碳经济发展为主导、坚持以绿色为鲜明底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工业园区。
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产业低碳转型
走进天津港保税区,一辆辆载满货物的卡车穿梭往来,一派繁忙景象。
天津港保税区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推动创新发展,紧抓“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试验区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等重大发展机遇,重点打造民用航空、生物制造、海洋经济、氢能四条标志性产业链,加快培育壮大智能科技和高端装备两条优势产业链,巩固提升快速消费品、新材料、金属制品三大支柱产业链,目前已形成“4+2+3”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制造业各项指标运行平稳。
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2022年,天津港保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9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3.1%。
在区域结构优化调整方面,完成天保临港热电5台75蒸吨燃煤锅炉煤改气。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获批,推广氢能重卡超200台,行驶里程超600万公里,实现碳减排近5000吨。全区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20万千瓦。区内行驶柴油货车中的国五及以上排放阶段车辆占比达85%以上,域内公交车全部实现新能源替代。完成78辆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中重型营运柴油货车停用或淘汰工作。
在节能减排方面,企业能源“双控”责任目标考核通过率100%,“十四五”以来,完成10个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减排项目核定,28家碳排放重点管理企业按年度开展碳排放核查及履约工作。纳入2021年度清洁生产审核名单的11家单位完成验收,推动纳入2022年度清洁生产审核名单的5家单位完成专家评审;组织15家2022年能源审计单位开展相关工作。组织8家企业申报2023年天津市节能降碳专项资金补助备选项目,其中6家企业入选备选项目。
此外,天津港保税区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采用新式低功耗LED灯具替换原有高功耗钠灯或旧式LED灯具,改善原灯具照度效果不理想、炫光严重、光损失大、出光效率低、灯具耗电量大等问题,同时建设智慧路灯控制系统,每年可节电约125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1058吨。
凭借取得的成绩,2022年,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科学技术部联合授予天津港保税区暨空港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的荣誉称号。这是继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后,天津港保税区获评的又一块“国字招牌”。
“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我们在加强企业生态环境监管的同时,主动、科学、精准帮扶,为企业绿色发展纾困解难。”天津港保税区城市环境管理局环保科科长康鑫说。
在了解到区内某食品企业污水生化性好,但企业自建的污水处理站运行成本较高,同时,该企业纳管的下游污水处理厂临港第二污水处理厂正在为收水碳源不足需额外补充碳源从而导致运行成本增加而发愁的情况后,天津港保税区城市环境管理局担当“管家”角色,立即协调两家单位磋商,论证废水协商排放可行性。
协商排放后,该食品企业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主要指标较原有限值大幅放宽,但临港第二污水处理厂可确保进入环境废水稳定达标。经测算,该食品企业每年预计节省电费、药剂费等运行费用约94万元,临港第二污水处理厂每年预计节省碳源、药剂费等运行费用约99万元,双方的经济效益及区域生态环境效益得到兼顾。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比如,天津港保税区成功推动滨海新区某啤酒企业与空港经济区污水处理厂签订排放协议,某啤酒企业出水经简单处理后作为优质碳源排入空港经济区污水处理厂。该啤酒企业预计每年可降低运行成本约58万元,空港经济区污水处理厂预计每年降低运行成本约90万元,真正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双赢。
近日,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布了2022年度市级绿色工厂获评名单,天津港保税区10家企业上榜,获评企业数量占滨海新区1/3以上。与此同时,天津市2022年度绿色发展“领跑者”企业评选结果揭晓,天津港保税区企业天津正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卡特彼勒(天津)有限公司、天津渤海石化有限公司等上榜获评天津市首批绿色发展“领跑者”企业,这不仅标志着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同时也为区域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海洋石油工程股份公司天津建造分公司临港智能化制造基地(以下简称临港基地)不断推动数字技术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大幅度节能降碳,深入打造中国海油智能工程样板基地和节能低碳工厂,力争成为集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参与者、突出贡献者与积极引领者。
临港基地QHSE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临港基地从建设之初就以系统思维谋划布局基地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用能清洁、生产洁净、循环利用等原则,以绿色工厂创建为抓手,加快实现海洋油气制造业的绿色转型与升级,全方位推动临港基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如今,天津港保税区打造了一批包括特变电工、正天医疗等在内的绿色低碳企业。截至目前,天津港保税区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4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家、市级绿色工厂32家。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夯实绿色本底
从企业集聚区出来,驱车大概半小时,便来到天津临港经济区生态湿地公园(以下简称临港湿地公园),“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自然风景映入眼帘,瞬间让人心旷神怡。
临港湿地公园位于渤海湾天津段中部——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总面积约183公顷,是一座集生态补水、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环境功能于一身的美丽公园,也是目前全国工业区内最大的人工湿地。
临港湿地公园属于渤海湾典型淤泥质潮滩,通过在近60万平方米的湿地保育面积内建设富有梯度的水鸟栖息保护区,针对不同种类水鸟栖息时对水深的要求,设计多种鸟类栖息地形态,包括低植被覆盖的滩涂地、深水池塘和高草植被覆盖区,以及对改造完的原生湿地保育区进行植被补栽、增殖放流、增加鸟类食源植被等,以此来恢复生态系统。
通过改造,临港湿地公园盐生植物密集,为水鸟创造了觅食、休憩和繁殖的生态栖息地。同时,这里位于水鸟迁徙路径区域,很多鸟类都将这里作为春夏两季的暂居之所。目前,已累计观测到17目、41科、75属、119种鸟类在此栖息,高峰期观测到的鸻鹬类可达上万只,其中还有多个受国际保护的迁徙物种,已成为天津市重要的鸟类驿站和观鸟天堂。
2022年12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成功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以临港湿地公园为主题拍摄的《渤海湾畔“生态明珠”海河河口“亲海平台”》专题片,作为唯一代表天津地区参展的视频作品,获得了会议展播优秀奖。
在临港湿地公园,天津港保税区城市环境管理局园林绿化科工作人员王姝畅介绍说,当前正在进行景观再提升,合理选用耐盐碱的时令花卉,设置在公园各个节点处,增加四季开花灌木、宿根花卉、观赏草等地被植物,打造一季有果、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景观。
沿着临港湿地公园步行道走上一圈,这里湖面宽阔,水体清澈、鱼翔浅底、水鸟飞鸣、芦苇丛生、野趣盎然,人文内涵雅致,不仅有芦荡飞雪、长田鹭飞、柳影婆娑、曲水花径、月湖、芊卉园、观赏草园、鸟鸣园等自然景点,还有水芝园、梅石禅院、童趣园、观景塔、主题雕塑和科普中心等人文特色主题区,兼具现代西方公园与中国传统园林之美。在科普宣教区,植物、鸟类等科普介绍遍布其间,为公众提供了最直接地了解自然、认识湿地、传播科普知识的平台。
离开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来到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区域,这里有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态绿廊。漫步在这个总面积是天津水上公园1.3倍的生态绿廊中,你很难把这里和工业区联想到一起。
空港城市绿廊项目在设计上秉承“大水、大绿、成林、成片”理念,结合实际地貌,合理规划布局,打造了七彩花田、彩色园路、湿地水系等一批网红打卡地,通过绿色廊道、景观桥梁将绿廊内部各小品景点串联起来,增加参与性和可达性。目前,天津港保税区正在加快谋划建设口袋公园系统,打造“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绿色空间,完善健身休闲、假日游憩、亲子游乐等功能,不断发挥绿色生态效益。
临港湿地公园和空港城市绿廊项目是天津港保税区践行“两山”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天津港保税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区域19台燃煤锅炉全部实现超低排放,95台燃气锅炉完成低氮改造,35家企业完成VOCs低效设施升级或原辅料源头替代;区域坚持“厂、网、河(湖)、海”系统治理,地表水全部纳入河湖长制管理,持续做好河湖、管网维护及入河、入海排污口溯源治理;累计完成18块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数据显示,天津港保税区PM2.5年均浓度从2013年的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的33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65.3%;区域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区绿地率达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5m2,绿地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可以说,天津港保税区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生态环境保护成绩单。
上半年开局良好,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今年上半年,天津港保税区认真贯彻落实天津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特别是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决策部署,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为天津市和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作出支撑。
我们不妨来看一组数据:
工业支撑作用增强,工业增加值增长8.1%,拉动GDP增速2.2个百分点;实体经济加快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增加值分别增长49.9%、82.1%、19.1%。第三产业表现活跃,限上商品销售额、限上社会零售额、限上住餐营业额分别增长12.7%、21.1%、53.8%。民营经济活力释放,民营工业产值、商品销售额、服务业收入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企业发展质效提升,新增国家级小巨人企业两家,新获评市级专精特新企业46家、专精特新种子企业13家、专精特新各梯度优质中小企业74家。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市级绿色工厂10家。
此外,天津港保税区深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重大项目落地见效。今年上半年,天津港保税区引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181个。空客天津A320系列飞机第二条总装线、中船重工全国民用船舶生产基地、中海油环渤海新能源总部基地等一批国家重点实体项目成功落地,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未来,天津港保税区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 共同缔造”理念,持续统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加快推动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加快打造新时代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美丽“滨城”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环境报202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