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环境治理创新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重塑和谐人地关系,是21世纪全球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大现实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为新征程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笔者以为,对此,关键是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强化生态治理创新,为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保驾护航。
一是遵循大自然完整性与生物多样性,建立健全濒危物种保护与生态修复机制。“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实践充分证明,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因此,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建设美丽中国、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这方面,我国从吉林的野生东北虎,到青海的雪豹;从云南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从长江“十年禁渔”,到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我们要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为准则,以“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持续加大全国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普查与研究,遵循自然规律,科学规划国家生态保护园区体系,全面建立健全濒危野生动物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抢救性保护体系,全面强化生态保护修复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共存的美丽家园。
二是认真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立健全生态污染综合治理机制。纵观人地关系演变史可见,因人口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导致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等,是制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因。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核心和关键是要尽力减少生态污染。近年来中国许多地方政府铁腕治污重现“绿水青山”引发的旅游热潮,彰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重大实践价值。因此,各地方政府要从“生态经济、生态民生”的视角,从子孙发展、长远利益出发,领会“两山论”的精髓要义,继续扎牢防治大气、水域、土壤等各种生态环境污染的“铁笼子”,形成法治、科技、经济、德治等多手段并重的污染综合治理机制。
三是理性认识生态区和行政区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健全跨域环境合作治理机制。行政区划独特的政治功能,决定了一个完整的自然区域往往难以和一个行政区重合布局,自然区抑或生态区(流域、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性和行政区的分割性,往往成为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的难点所在,尤其是一些跨越多个行政单元的边界地区,更容易成为生态污染和自然生态退化的重灾区、生态矛盾多发区。这决定了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要发挥中央和地方积极性,针对不同级别、不同范围、不同类型的跨界生态单元,要形成中央统筹、地方合作、城市共建等多种类型的跨界环境共保共治新机制,高位推动、依法依规、坚决打破自然生态治理中因行政区划阻隔而形成的“各自为政”“画地为牢”“以邻为壑”现象,从生态规划、环境执法、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技术转移、利益补偿、风险防范等领域出发,探索形成更多、更管用的跨界生态合作治理方案和行动计划,齐心协力共筑地地尽责、人人参与、多地共赢的美丽中国新生态。
四是以科技支撑为依托,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变化动态感知与快速惩戒机制。在实践中,动态感知、快速发现、及时处置,是环境高效能治理的必然要求。如今的美丽中国建设,恰逢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之际,中央和全国各地除了紧扣“双碳”目标,常态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整体经济绿色化发展之外,要高度重视5G、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系统、无人监测船、无人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高新科技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中的深度应用,针对各种生态系统(水域、森林、草原、土壤、空气等)的污染演变以及各种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无接触、快速、高精度识别和监测,实现第一时间被发现、被感知、被分析、被惩戒,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增强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高环境治理的精准度和综合效能。
中工网2023-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