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亮点经验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环保局

题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高质量发展绿色屏障的各地做法

资料提供时间:2023-01-13

目录

更多

环保要闻丨生态文明这十年: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文章下载

环保要闻丨生态文明这十年: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回顾甘肃生态文明建设这十年,征程漫漫,大道如砥。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坚决打赢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这场硬仗,生态环境保护迎来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2021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达到近十年来最好水平,14个地级城市及兰州新区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36,同比下降1.5%;细颗粒物浓度均值为2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5%;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均值为5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二氧化硫浓度均值为13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8.3%;二氧化氮浓度均值为24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一氧化碳浓度均值为1.1毫克/立方米,同比持平;臭氧浓度均值为1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2.4%;受沙尘天气影响,优良天数比率为90.2%,同比减少3.5个百分点。

这十年,生态文明地位之重前所未有

近年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掀起的“绿色风暴”席卷全国。十年来,为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甘肃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赴祁连山、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和企业基层一线调研指导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将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按期完成阶段性整改任务,“由乱到治、大见成效”;建立祁连山定期监测分析和评估预警机制,推动祁连山生态环境监管常态化,经科学评估,祁连山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局部向好,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持续向好;连续5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全省自然保护区内新增人类活动疑似问题点位和面积呈现出“双下降”趋势。

《甘肃省省级有关部门和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的制定出台,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建立健全覆盖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54个部门和单位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在国家责任清单的基础上,新增70项具体任务。

甘肃还成立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主任的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省委省政府将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纳入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省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强化生态环保目标责任管理,将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纳入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对环境质量出现反弹的市州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进行约谈,进一步靠实工作责任,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更加凸显。

甘肃采取各种方式筹措资金,每年投入约200亿资金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资金支撑。

这十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法治建设正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十年来,甘肃基本形成覆盖主要环境要素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先后制修订《甘肃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甘肃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等8部地方性法规,印发了《甘肃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甘肃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规划》等16项政策性文件。同时,推动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出台损害调查等6项配套制度,组织开展28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例实践。

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解决了一批机制体制弊端和难点堵点问题,生态环境监管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定出台《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实施细则》,两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实现14个市州全覆盖,同步开展1家省属企业省级环保督察;连续2年开展全省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现场交办问题并跟踪整改落实。

——不断优化执法方式,提升执法效能,开展柔性执法、服务式执法、非现场执法,防止“一刀切”,帮助企业处理好生产和环保之间的关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落实环境治理主体责任。

——实施环保领域“放管服”改革和环评审批正面清单,豁免部分项目环评手续办理,将市县区政务服务网与环评审批系统对接,全面实行“不见面审批,网上办理”目前近84%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已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限缩短72%,一大批事关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落地见效。

——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立生态环境执法正面清单,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模式,累计核发排污许可证5123张,登记排污单位17926家。

——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全省划定842个环境管控单元,建立健全“1+5+15+N”四级清单管控体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规范和引导开发建设行为。

——积极推进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针对渭河流域(定西-天水段)、黑河流域、石羊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重点,渭河流域(定西-天水段)试点期间累计核算生态补偿资金3523.2万元,黑河石羊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累计下达6550万元奖励资金。

这十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程加快推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指引甘肃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十年来,甘肃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十大生态产业。2020年,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达217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4.2%,2021年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更是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27%。

创新手段,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鸣锣开市。全面完成首批纳入全国排放权交易市场19家发电企业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分配与清缴履约任务,共清缴配额1.5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参与全国碳市场累计交易量达455万吨,累计交易额约1.98亿元。全省“十三五”碳强度累计下降率达35.44%,超额完成国家目标任务。

提升效率,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制度,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序推动钢铁、建材、石化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十三五”期间,全省共压减生铁产能160万吨、粗钢产能174万吨,关闭退出煤矿100处、化解过剩产能1400万吨,全省能耗强度控制在合理区间。

调整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能源。2021年装机1285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开工建设,新增并网装机740万千瓦,建设规模达到3355万千瓦,酒泉建成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酒湖特高压”配套常乐电厂二期200万千瓦项目、“陇电入鲁”工程4×100万千瓦配套调峰项目加快推进,全省新能源发电量达到446亿千瓦时,增长15.6%,外送174亿千瓦时,占全省外送电量的33.7%。

甘肃还积极推动绿色环保(含绿色矿山)产业链发展,通过市场培育、优惠政策扶持、链主企业示范带动、重点项目牵引拉动等措施,扎实推动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这十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污染防治稳步推进

黄河生态安全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前提。十年来,组织完成黄河流域甘肃段4个水系36条重要干支流的7大类15小类入河排污口排查,排查河道约6000公里,基本摸清了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污染现状底数,为沿黄流域兄弟省份探索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为确保“母亲河”清水长流,沿黄流域30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完成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62座,全省黄河流域14条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达到长治久清目标,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和地级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分别达到97%、93%和97%以上。

同时,构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一张网”。将沿黄流域划定513个环境管控单元,与相邻4省签订跨界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框架协议,开展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与四川省签订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获得财政部、生态环境部2000万元奖励。落实省内流域补偿资金1500万元,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6年达Ⅱ类,2021年沿黄流域4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2.68%,高于沿黄省份平均水平。

此外,为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领域风险,甘肃开展黄河干流、泾河、渭河等流域环境风险系统评估,研究提出流域环境风险管控措施;督促指导白银、金昌、酒泉、兰州新区4个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努力实现“零突破”;持续提升环境应急能力,督促14个市州及兰州新区做好省级环境应急救援队伍救援运维管理,补充应急物资。

这十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并向纵深推进

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和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息息相关。2018年以来,甘肃组织开展了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柴油货车治理等4个标志性战役,以及禁止洋垃圾入境等3个专项行动,实施了一批重大生态环保工程,配套完善了环保基础设施,改善了城乡人居生活环境,在国家2019年度、2020年度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甘肃均取得“优秀”等次。

2021年以来,甘肃出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坚持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全面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等7个标志性战役,大力整治老百姓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加快推动污染防治攻坚由“坚决打好”向“深入打好”转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改善。

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截至2021年底,累计完成1582.5万千瓦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整治“散乱污”企业1072家,完成清洁能源改造120余万户。完成45个地级和111个县级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划定203个乡镇“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8条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并达到“无黑臭”等级,142个国家重点镇已初步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安全利用受污染耕地17.33万亩,严格管控受污染耕地1.24万亩。各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新甘肃2022-11-07

 

 

厦门海沧强化网格化环保监管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显成效 文章下载

厦门海沧强化网格化环保监管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显成效

荣膺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2018年至今年上半年,海沧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位居厦门全市第一;全球最濒危的鸟类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在辖内马銮湾频频现身……近年来,厦门市海沧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这一切得益于海沧不断强化网格化环境监管和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区386名社区网格员,正成为海沧环境生态治理的耳目喉舌。他们活跃在各个基层村居,助力实现监管治理‘零障碍、零死角、零距离’。”海沧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建设、健全和完善,海沧已拥有一套高标准严要求的网格化环境监管治理机制,“实现环境违法行为等发现及时、处置快速、解决有效、监督有力”,日益转化成海沧区守护绿水青山的强大力量,为推动该区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的国际一流海湾城区提供了强劲绿色动能。

网格力量助环境违法行为“快查快处”

近日,海沧生态环境局公布多起立案查处、行政处罚的环境违法案件,包括5起违反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案、1起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未建立固体废物管理台账并如实记录案件、1起镜片生产企业环境保护设施未经验收即投产案件。

据悉,上述曝光的案件,均系今年6月以来,海沧生态环境执法人员接到各街道社区网格员日常巡查发现环境违法线索上报后现场查处所得。最终,根据不同性质的环境违法行为,海沧生态环境局适用相关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对各当事企业作出行政处罚。

近期,海沧区东孚街道网格员发现辖内两家建材及相关行业企业存在施工扬尘现象后及时上报,海沧生态环境执法人员迅速前往现场发现,两家企业对堆放的砂石等未采取苫盖、喷淋等防尘抑尘措施,未能防止扬尘逸散,其中一家企业还被当场发现一装载机作业时粉尘飞扬,于是予以立案查处。

无独有偶。前不久,海沧区新阳街道兴旺社区网格员小陈日常巡查时发现,网格内一家汽修店外有一股刺鼻性气味。尽管查看现场时,发现其有喷漆烤漆设备,喷漆烘烤车间内废气污染防治设施也在“正常运转”,但依据环境保护部门网格培训时所学,小陈敏感意识到,该汽修店产生废气污染的可能性极高,随即通过网格化“联动中心平台”第一时间向海沧生态环境局进行巡查上报。接报后,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开展现场调查,确认该企业烤漆房配套的废气处理设施管道断开脱落且未及时修复。最终,当事企业因排放污染性废气,被环境执法人员立案查处。

上述立案查处案件,彰显出网格化环保监管已日益成为海沧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该区强化网格化环保监管、充分发挥网格巡查作用,一批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得以被及时发现并查处。

根据海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发布的数据,今年1—11月,海沧区网格员对施工扬尘、露天烧烤、焚烧垃圾、“散乱污”企业、海漂垃圾和非道路移动机械冒黑烟等问题的巡查上报事件信息共计19590件。其中,非道路移动机械冒黑烟事件234件、海漂垃圾187件,全区网格员人均月上报信息数5.9件。

不仅如此,今年前十一月,海沧区各街道环境类违法行为线索上报,也全都达到全年目标责任书考核要求。根据该要求,今年海沧各街道需上报环境类违法行为线索5件,全区需达到20件。截至目前,东孚街道5件,新阳街道6件,嵩屿街道5件,海沧街道5件,共计21件。

网格化监管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截至2022年11月底,海沧生态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前列:空气质量优良率99.4%,综合指数2.25,全市六个区排名第二;优级率67.19%,排名厦门全市第一;六项污染物指标均优于考核标准;地表水环境达标率为100%,新阳主排洪渠水质稳定达标、消除黑臭;湖库断面均达到水功能区考核要求;土壤环境安全可控,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和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

此外,马銮湾新城湾区经过岸线生态修复,生态岛、湿地公园、雨洪生态补水工程建设,生态宜居优势凸显,逐步成为“环厦门湾两高两化新极点”;鳌冠海域岸线保护和生态整治实现陆海统筹、河海共治,呈现水清、岸绿、滩净、红树林茂密,治理成效成效显著……

海沧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与该区网格化环境监管和治理工作的持续推进密切相关。时至今日,通过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平台”,海沧已全面形成空气质量、山体、水体网格化管理格局,实现了生态环保向社会共治转变。

“网格化环保监管作为福建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项重点任务,今年均列入省对市、市对区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和平安建设(综治工作)责任书考核内容。”海沧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以来,根据《海沧区2022年度党政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细则》,海沧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各街道通过不断完善机制建设、认真落实日常巡查、积极开展培训教育、竭力做好能力建设等举措,扎实推进落实网格化监管指标,并取得网格化环保监管明显成效。

据了解,海沧区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自2015年运行至今,现已形成“党委组织、政府实施、部门各施其责”的良好工作机制,横向依托区社会联动治理中心,重点解决全区性的生态环保问题;纵向依托区、街道、社区三级环保部门,重点完成生态环保专项工作;2018年以来,还先后印发一系列有关城乡社区网格员管理办法、绩效考核评价办法等通知文件,逐步完善并落实相关工作、考核、奖惩机制。

期间,海沧生态环境局着力加强网格化监管机制建设:一方面,依托海沧现有的社会治理联动体系架构,加强环境质量监管网格化职能,强化社区网格员、街道、区直部门三级空气质量监管联动机制,实现环保网格化监管与综治网格化平台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加强综合督查督办和社会治理微信工作群的调度,与网格化中心形成互补……从而使得海沧网格化环保监督体系,不仅让网格员可及时向上报送事件线索,还实现与公安、消防、城管、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动,可对环境违法行为快速反应、精确打击、严厉处罚,大大增强了环境监管的力量。

“网格化环保监管成效初显,网格化环保监管能力和机制建设等,只能进一步加强,不能弱化。”海沧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在海沧,网格员不仅帮助政府部门巡查问题,还成为回应群众生态环境诉求、发动群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抓手。接下来,生态环境部门将进一步强化网格化环保监管能力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压实网格化管理责任,完善网格员考核奖惩制度,加强网格员培训,逐步提升网格员巡查和事件上报质量;不断加强网格化巡查结果运用、跟踪巡查问题整改,并实行考核通报制度,持续完善网格化环境监管机制,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常态化管理新格局,进一步提升辖区环境质量;大力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严格监管和优化服务并举,为海沧区乃至厦门市高质量发展超越、更高水平建设“两高两化”城市提供生态保障、贡献环保力量。

金台资讯2022-12-08

环境整治、综合治理

 

 

云南大抓绿色发展 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文章下载

云南大抓绿色发展 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云南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大抓绿色发展,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绿色成为云南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促进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坚持在“特”上做文章、下功夫,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鲜切花、天然橡胶、咖啡、核桃、中药材等发展较快,土壤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大幅减少。绿色食品成为全省出口第一大项商品,农业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高。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绿色能源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全省绿色能源装机、绿色能源发电量、清洁能源交易量、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占比均居全国前列。依托资源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推动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带动绿色铝、绿色硅、新能源电池等先进制造业发展,中国绿色铝谷、光伏之都初步成型,一批低碳(零碳)园区加快发展壮大。

探索“两山”转化有效途径,文旅发展优势更加凸显。以“增绿提质”为主线,建设绿美云南的施工蓝图。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深入推进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和滇池、洱海等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全力推进赤水河(云南段)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业恢复发展成效明显,本地游、安心游、亲子游、品质游成为热点,暑期旅游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增长创历史新高。积极打造大理“南诏古国”、丽江“柔软时光”等6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不断增强。

发挥碳汇优势,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发挥绿色能源优势,积极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加快出台能源、工业、交通、城乡建设、科技、财政、金融、碳汇等重点领域行动方案,组织实施好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快构建“1+N”政策体系。摸清碳汇家底,做好可再生能源、生态系统碳汇等各类生态产品碳价值转化文章,研究推动全省碳资产统一核算、确权、开发、收储、流转、交易和管理,打造碳价值补偿实现机制的示范样板,加快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腾讯网2022-12-30

 

 

灵山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纪实 文章下载

灵山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纪实

日前,生态环境部对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进行命名表彰,灵山县榜上有名。拥有“中国荔枝之乡”“中国奶水牛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淡水鱼苗之乡”“中国香鸡之乡”等美誉的灵山县,继近年来获得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广西健康产业示范县、广西乡村振兴优秀县等荣誉称号之后,又多了一张“国字号”生态名片。

近年来,灵山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殷殷嘱托,立足区域自然资源和生态禀赋,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通过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助推灵山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立足自然资源优势

“生态经济”持续发展

灵山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全县受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达34.12%,森林覆盖率达64.85%。灵山县形成了以荔枝、茶叶、奶水牛、果苗、鱼苗、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格局,现有无公害食品认证20个、绿色食品认证32个、有机食品认证1个;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级9家;获认定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442个。灵山水果产量居广西第一、全国第二,其中荔枝种植面积27566.7公顷,产量16.77万吨,超过16666公顷荔枝通过绿色食品认证;首创荔枝“光驱避”绿色防控技术被列入自治区十大推广技术;奶水牛存栏3.89万头,稳居全区第一,“灵山奶水牛”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茶叶种植面积5100公顷,居全区前列;果苗种植面积超过1430公顷,年产值超20亿元;全县90%鱼苗销往外地,年产值40亿元;“灵山香鸡”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年产值13.5亿元。

依托奶水牛、仙草等优势资源,灵山县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重点培育百菲乳业、宇峰食品、名香园、园丰冷链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园丰牧业进入2022广西民营企业100强;百菲乳业2021年被评为广西民营企业制造业100强、2022年进入广西民营企业100强,年产值超15亿元,生态农业效益转化成效突出。

近年来,该县充分利用荔枝历史文化资源,以推进农旅深度融合为目标,依托举办“荔枝节”,打造了一批“千年古荔情”经典旅游路线、影视旅游目的地,大芦村、苏村、萍塘村等特色传统村落吸引大批游客观光休闲。该县还获批建设灵山荔枝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灵山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灵山古荔田园综合体、新圩镇农业产业强镇等以荔枝为主导产业的农业项目,灵山百年荔枝核心示范区获认定为自治区四星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蔚然成风。

2021年,全县旅游人数905.90万人次,同比增长12.15%;旅游消费95.94亿元,同比增长16.07%,生态县域经济发展效益日益凸显。

筑牢生态屏障

助力美丽荔乡建设

灵山县积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持续推进工业区污染治理、畜禽粪污防治(资源化利用)、城乡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以来,累计投入超过15亿元用于城乡污水治理、垃圾焚烧发电、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和人居环境整治等环境工程建设。

日前,记者来到灵山县城区污水处理厂,看见这里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出水口处,从县城、佛子镇、新圩镇、檀圩镇等汇聚而来的污水,经过一道道处理流程,摇身变成达标的水源。该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朱香山介绍,城区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5万吨/日,主要服务县城、佛子镇、新圩镇、檀圩镇等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出水达到一级A标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彻底改变了以前污水穿城而过的局面,对改善钦江水环境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近期,污水处理厂还将启动生活污水处理能力2万吨/日扩建工程,预计2023年7月建成,满足县城下一步发展规划的需求。此外,该县其余14个镇均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全县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约9万吨/日,出水达到一级A标排放标准。近年来,辖区主要国控断面、区控断面水质均都达到或优于国家三类水质标准要求。

2021年,灵山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投入运行使用,逐步实现县城建成区内垃圾分类投放、收集、清运、处置(资源化利用)等四个环节完整“闭环”,全面实现“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保洁运行机制。该县累计投入1.48亿元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整县推进项目,生产能力10万吨/年的畜禽粪便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产线投入使用,全县粪污治理和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升。

灵山县伯劳镇邓阳村委滩头村成功打造陶瓷广场、小花园、休闲步道、农家乐烧烤区等项目;建成亲水平台、邓阳湖漫道以及微果园、微菜园、果苗园、庭院铺装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成为钦州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后花园,成为乡村振兴的靓丽名片。近年来,该县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乡村风貌提升工程、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截至目前,建成乡村风貌示范带6条(即新建大浦高速新圩檀圩文旅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文利伯劳乡村振兴奶水牛特色养殖示范带,巩固提升龙武乡村振兴荔枝特色农业示范带、武利伯劳乡村振兴果苗长廊示范带、三隆陆屋乡村振兴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带、烟墩沙坪乡村振兴传统特色示范带),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完成基本整治型村庄3568个,建成农村集中式生活污水治理设施89套,全县32万多农户建有卫生厕所,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0%以上。

厚植生态环境优势

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灵山县积极贯彻落实《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厚植生态环境优势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的决定》和自治区、市、县“稳生态促转型攻坚战”相关文件的工作要求,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契机,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进绿色转型发展。

日前,灵山六炉山风电场进场道路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六炉山风电场项目规划装机400MW(兆瓦),包含56台单机容量6.7MW和4台单机容量6.25MW的风力发电机组,配套建设220kv升压站一座。该项目既有效利用了当地的风能资源,提高了区域供电能力,对推进“十四五”期间钦州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目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又对减少大气污染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贡献。

截至目前,全县新能源项目总规模6178MW,总投资338亿元,其中已投产灵山大怀山风电场、灵山八一茶场风电场、灵山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3个项目,规模330MW,总投资33亿元。在建项目8个,包括灵山六炉山风电场、灵山董永风电场、灵山白马山风电场、灵山县那学风电场灵山县陆屋一期光伏、灵山县三隆光伏发电等一批新能源项目,规模1496MW,总投资71亿元。正在开展前期项目15个,包括灵山抽水蓄能电站、灵山县新型储能电站、灵山县伯劳风电场、灵山县玖伯和文利风电场、灵山伯劳汉塘风电场、灵山县太平镇南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等一批新能源项目,规模4350MW,总投资234亿元。

今朝美景不胜收,明年春色倍还人。下一步,灵山县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广西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继续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稳步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牢牢守住灵山的绿水青山净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钦州日报2022-12-22

 

 

市州动态丨酒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高质量发展绿色屏障 文章下载

市州动态丨酒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高质量发展绿色屏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酒泉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已转化为可持续的生长动能,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如今的美丽酒泉,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充分见证了酒泉环保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映照出酒泉环保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定决心。

高位推动,生态环保大格局日趋完善

酒泉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顶格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市生态环境委员会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领导小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重要文件全部经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印发。主要领导带头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现场指导解决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中存在的矛盾困难,推动形成了“市级领导包抓、县(市、区)长抓块、部门领导管线、责任单位抓点、市县各级全员推进”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责任机制。

制定出台《酒泉市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酒泉市市级有关部门和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政策性文件,颁布实施首部地方性法规《酒泉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正在制定《酒泉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编制完成《酒泉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酒泉市“十三五”“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酒泉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19-2025年)》《酒泉市“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中长期规划方案16个,建立“服务企业法律环保日”制度,引导企业主动加大环保投入,群众积极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大生态环保格局进一步巩固。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化

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1+6”文件部署,制定实施《酒泉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酒泉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酒泉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等6个配套文件。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制定实施《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酒泉市污染防治攻坚方案》和《酒泉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31个专项方案,形成了“2+31”方案体系,2022年印发《酒泉市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持续加大年度考核中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的考核权重。印发《酒泉市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开展人员、机构、编制上划、经费保障等工作,全面完成生态环境系统机构改革和监测监察执法垂改任务,强化统一行使生态环境监管职责。印发《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方案》,建立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制定实施《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工作方案》,不断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治理8大体系,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修复治理,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持续巩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成效,大力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项目,投资3.4亿元的36个祁连山生态保护综合治理规划项目已全部完工;祁连山国家公园范围内涉及的52宗矿业权全部完成恢复治理,投入恢复治理资金820.84万元,全面完成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2012-2020)》工作任务。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抓手,持续推进实施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风沙口综合治理、封滩育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

“十三五”以来,酒泉市完成营造林188.53万亩,治理沙化土地484万亩。持续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积极争取蚂蚁森林项目,开展“我有一片胡杨林”华为公益造林项目。至2021年底,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118.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55%。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酒泉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通过国家验收。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全面厚植酒泉生态环境底色,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安全保障。

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狠抓结构性污染治理,坚持把生态环保工作和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投入结构调整优化相统一,突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从根源上解决污染问题。抢抓国家“3060”碳达峰、碳中和新能源发展政策机遇,推动风光水火核多能互补、发输储用造一体发展,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全面建成,百万千瓦级光电基地规模逐步扩大,国家首批光热示范项目稳步推进,敦煌首航节能、兰州大成光热发电项目建成投运,酒泉市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路线最全的光热示范基地。

酒泉市聚焦绿色发展,积极构建循环农业体系,探索培育全链生态循环发展新模式。扶持壮大种业、蔬菜、草食畜牧三大产业集群,“十三五”以来,累计培育畜牧业品牌4个,绿色畜牧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全市有28个农产品入选“甘味”品牌名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持续推动污染减排,“十三五”以来,全市共实施减排项目共190个,四项主要污染物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加大投入,项目建设和监管能力提升

持续加大重点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建立和充实生态环境保护投资项目储备库,“十三五”以来,共争取到中央和省级环境保护项目134个,获得中央和省级财政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专项项目资金4.13亿元,有力支撑全市生态环境重点目标任务的完成。

2021年,市级财政安排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专项资金2310万元,全年生态环境保护财政资金预算执行率86.33%,生态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结果为90.32分,全市大气、水污染防治方面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较2020年分别增长1.63%、2.22%,绝对值分别增加631万元、5198万元。

同时,在国控重点污染源监测、自动监控中心运行、空气自动监测站运行等专项经费的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有力保障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随着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逐年增大,保障了生态环境项目建设和环境监管能力提升。

甘肃生态环境 2022-10-28

 

 

咸阳市生态环境局长武分局:补足精神文明之钙 建设生态环保铁军 文章下载

咸阳市生态环境局长武分局:补足精神文明之钙 建设生态环保铁军

今年以来,咸阳市生态环境局长武分局始终将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生态环境领域各项重点工作之中,形成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齐共进,并抓举”新局面,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鲜活血液,为打造长武生态环保铁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强化安排部署,精神文明建设有思路。该局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坚持“精神文明建设是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最纯粹、最基本要求”的工作原则,印发了《2022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为核心,用计划引领行动,人人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的良好氛围,助力精神文明建设走深走实。

开展志愿服务,弘扬志愿精神看行动。该局全体干部职工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志愿咸阳”和“志愿云操作系统”上完成了注册,成立了环保志愿服务队,开展了“弘扬志愿精神,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宣传、“全国低碳日”主题宣传、“保护母亲河 共护一脉水”环保公益放生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为助力乡村振兴、提升社会公众节能低碳意识、改善黑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注入了新动能,增添了新活力。

提倡文明风尚,绿色健康生活驻心中。该局严格践行文明交通实践行动,倡导全体干部职工从自身做起,积极行动,争做文明交通践行者、宣传员;积极践行“十大文明旅游行为”,摒弃“十大旅游陋习”,擦亮了生态环境队伍文明旅游新名片,让低碳环保成为旅游新风尚;认真落实文明餐桌实践行动,崇尚俭以养德、俭以养性、俭以养身的理念,把珍惜粮食、勤俭节约变成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自觉遵守国家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利用网络优势,抵制网络污染,杜绝任何形式的虚假新闻、尊重个人隐私权,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

关爱未成年人,构建三方协作新格局。该局印发了《2022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方案》,利用“五一”、“七一”、国庆等重大节日,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以孝敬、友善、节俭和诚信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开展教子有方活动,评选教子有方好家长。组织进行未成年环保意识教育系列活动,通过开展环保知识进校园、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等活动,引导未成年人牢固树立低碳绿色文明意识。

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一场思想的洗礼,更是前进的号角。下一步,该局将持续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相关工作,让广大干部职工在深化认识中增强行动自觉,改进服务作风,进一步加大文明执法力度,着力打造一支懂礼貌、讲文明、重服务的生态文明铁军,助力长武生态环境事业再发展。

各界咸阳2022-12-20

 

 

 

新洲成为武汉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文章下载

新洲成为武汉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俯瞰新洲区的地形,是一个有趣的“亚”字。北部是巍巍大别山,南面是浩荡长江水,举水河、倒水河纵贯南北,武湖、涨渡湖点缀其间……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新洲区生态底蕴丰厚、自然环境优美。

11月19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我市新洲区上榜,成为武汉第一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新洲区能够上榜,靠的是什么?对此,新洲区有关人士介绍,靠的是全体新洲人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久久为功、多措并举守好山水林田湖草资源,守护这一方优美的生态底色,为当地群众积蓄了一笔丰厚的“绿色资产”,赢得了更纯净的水、更蓝的天、更绿的山林、更美的生态环境。

一个“生态紧箍咒”,干部升迁离任都要交出“绿色对账本”

2014年,新洲区给自己戴上了一顶“生态紧箍咒”——《新洲区生态环境质量重要指标考核办法》,在全国区县中率先试行“生态环境重要指标考核”。

该区提出,“如果不量化、不考核,不将生态指标与官员的政绩挂钩,生态保护将永远停留在口头上。”

2015年7月,新洲区首次就拟提拔的4名处级干部,向环保部门函询他们是否“绿色达标”。

“就是希望我们的干部不要做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不以GDP论英雄。生态环境工作没做好,不只是不能提拔,甚至可能被追责、被降职。”该区相关人士介绍。

多年来,新洲区坚持党政同责、强化领导,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制度。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区长任组长的新洲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领导小组。将相关创建项目指标分解落实到各部门,每个指标由一个牵头部门负责,相关部门予以配合,并明确实施步骤、时间进度表和责任目标,分期、分步完成各项创建任务。

新洲区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积极开展各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工作。现已创建7个省级生态乡镇和86个省级生态村,生态示范创建成效稳步提升,农村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状况得到提升。

尤其是新洲区坚持创新突破,乘势而上,生动实践生态文明建设优秀案例。在率先试行“生态环境重要指标考核”基础上,又逐步建立健全生态产品考核体系,创新推行GEP考核。

根据区情,新洲区按沿江、中部和东北部地域位置,将15个街镇机构划分3个片区,实行差异化考核。

新洲邾城举水河畔。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漆镕非 摄

2021年,参考浙江省丽水市等先进地区做法,将街镇分为生态产品特色考核试点街镇、非试点街镇2个类别进行差异化考核,生态文明建设分值在党政考核中的占比超过20%。其中对道观河风景旅游区试行GEP考核,率先完成全国首个以街镇为单位的GEP核算工作。

而在区级层面,新洲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理念”,对领导干部设置了“三道箍”。

首先是将生态环保工作纳入区绩效综合考核体系,并将综合考评结果作为区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同时,建立了党政领导干部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凡是在生态环境领域负有职责、行使权力的党政领导干部,均纳入监督范围。

其三,依法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近三年来,全区累计完成3个街道(镇)5名干部的“绿色审计”工作。就连一位区委书记在离任时,也接受了近3个月的自然资源离任审计。

在岗,要“绿色考核”;离任,要进行“绿色审计”。总之,干部职位变动时,都要交出一本明明白白的“绿色对账本”。

这样的“绿色考核”“绿色审计”,管好了区、街镇二级干部,摸清了干部任期内“绿色资源”变化情况,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绿色责任”,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生态观、发展观;同时,这一轮轮的“生态摸底”中,全区绿色资源也盘点出了一本更为清晰的“明白账”。

一个横向生态补偿机制,30万居民吃上“纯净水”

道观河水库美景。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漆镕非 摄

位于新洲东部、大别山南麓的道观河水库,是重要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也是新洲区的战备饮用水水源地。

为推进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实现道观河水库水环境持续改善,下游的新洲区,与上游的黄冈市团风县携手合作,签署《道观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探索建立道观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双方在提升水质量、联合执法、禽畜禁养上共同着力,共同守护这一方净水;本着“受益者补偿、损害者赔偿、保护者受偿”原则,新洲区作为受益方,向团风县给予相应的生态补偿。

道观河跨区域协同治理、生态补偿机制,在全省生态环境领域首开先河,成为武汉都市圈生态环保领域协同发展的成功案例,其成功经验被其他地市广泛学习借鉴。

几年来,两地齐心协力,道观河水库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质一直保持在武汉少见的Ⅱ类水体,是武汉地区“最干净”的水源地之一。

目前,新洲东部片区的旧街、徐古、潘塘、和平四个乡镇水厂已完成与道观河水厂的集并,全部由道观河水厂通过道观河水库水源地集中供水,30万群众因此受益。

道观河水库附近居民刘义,指着清澈的水面说,“听说,政府通过向上游进行生态补偿,这相当于花钱为我们下游居民购买了‘纯净水’。这是一件大好事。希望这样干净的水质一直保持,我们愿意一直吃上这样的‘纯净水’!”

一次生物“人口普查”,了解我们与大自然的关系

近日,武汉观鸟协会会员在新洲区道观河观测到了一只觅食的小鸟。经专家鉴定,这只名为小燕尾的小鸟,是武汉第448个鸟类记录,也是武汉最新的“鸟种”。

生态环境向好,更多生物“来到”或“重回”我们身边。

今年3月,武汉生态环境调查人员首次在涨渡湖湿地发现野大豆野生群落,并采集标本。

涨渡湖湿地。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李子云 摄

11月初,笔者再度来到涨渡湖湿地,来到今年春天发现的多处野大豆生长地,发现豆荚已开裂,地面散布着一些黑乎乎的小豆子。

野大豆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调查人员欣喜地看到,依托涨渡湖湿地的良好生态环境,这些珍贵的野生种质资源得到了当地保护人员的就地保护。“明年,它们还会继续在这里生长!”

2019年,新洲区水务和湖泊局开展了涨渡湖市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评价,对涨渡湖市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开展了评价。

2021年,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原武汉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在涨渡湖开展了历时一年的湖泊型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这份《涨渡湖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报告》,相当于对当地生物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

“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做起事来就心中有底。”新洲区生态环境部门有关人士表示。

下一步,该区将依据调查数据,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加快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探索促进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激励政策。

一系列“生态硬举措”,带给老百姓更蓝的天、更美的环境

美好环境是最温暖的民生工程。

新洲区从硬件着手,安装72个铁塔高清摄像头,实时监管秸秆焚烧情况;安装15个大气自动站、7个水质自动站,对40多个企业安装了94套在线监测设备,全方位监管区域内的空气质量和水质。

因此获得的回报也很丰厚。

2021年,新洲区空气质量考核综合排名全市第三,空气质量优良率和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市排名第一。蓝天白云、天清气朗,“新洲蓝”已成为当地的生活常态。

助力长江大保护,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14家,整治关停“散乱污”企业126家。将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列入区政府“十件实事”工程,列入全区“六个三重大生态工程”,高标准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黑臭水体消失了,人居环境更美了,群众的获得感更高了。

赵某非法开办铅提炼小作坊,被追究刑事责任,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2万元;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费用55.92万元。新洲区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3年来共查处环境违法问题180起,司法移送案件3起,判决污染环境罪2人。生态环境“红线”,划得明明白白,大家看得清清楚楚。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格林美产业园创建省级近零碳示范园区,将军山森林公园成为武汉市首批碳中和林基地。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下一步,新洲区将优化生态空间体系,构建“一带三轴、一绿心一屏障”生态大格局:打造绿色港口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长江滨江生态带,打造倒水河水系、举水河水系、沙河水系三条生态轴线,打造由涨渡湖、三宝湖、安仁湖等湖群构成的生态绿心,由将军山、凤凰山、道观河风景旅游区等构成的新洲东北部山区生态屏障。

2021年,新洲区的生产总值GDP达到1003.65亿元,强势晋级千亿城区,进入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两度进位绿色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走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洲实践。

在近3年全省县域经济考核评价中,新洲区一直在生态环境考核指标体系同类县(市)区排名中位列前茅。

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进一步“唤醒”当地丰富的绿色资源,让居民从生态建设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绿色收益”,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和美好生活的需求,实现GEP与GDP的协同增长。

武汉不断夯实生态创建细胞工程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工作,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平台载体,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的具体实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工作,在市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明确要求。市政府印发《武汉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纲要》,以2025年达标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目标,明确了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时间表、路线图。制订出台创建考核及奖惩办法,印发年度实施方案、三年攻坚计划以及2022年至2025年工作计划,市环委会办公室多次组织召开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工作专题会和调度会,统筹协调推进创建各项工作落实见效。

生态创建细胞工程不断得到夯实。全市15个行政区、功能区均已颁布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规划;蔡甸区、黄陂区和新洲区已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江岸区、武昌区、洪山区、江夏区、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6个区已向省环委会办公室申报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持续开展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工作,累计创建省级生态乡镇41个,省级生态村334个;市级生态乡镇49个,市级生态村1064个。

长江日报2022-12-30

 

 

扮靓“面子”、夯实“里子” 翠云街道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生动答卷 文章下载

扮靓“面子”、夯实“里子” 翠云街道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生动答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仲冬时节,两江新区翠云街道的大小公园里、主次干道旁,健身或散步的居民呼吸着新鲜空气、欣赏着身边美景,尽享环境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

这得益于近年来翠云街道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以务求实效的工作举措,实现城市面貌华丽蝶变和居民素质悄然提升。

翠云街道南山水库。

扮靓“面子”:城市面貌华丽蝶变

“这个广场是我们锻炼游玩的好去处,我们一家都爱来这儿。”近日,福安社区居民曹严明惊喜地发现“家门口”的新变化,经过环境改造的小游园广场焕然一新,为他和家人提供了更好的休闲体验。

曹严明口中的小游园广场修建于2008年,占地面积3000平米。自2016年以来,翠云街道持续从设施完善、绿化升级、形象美化等方面对广场进行整治提升,昔日无人问津的小广场,逐渐成为社区居民、园区职工的“邻里花园”。

福安社区小游园广场。

说起身边的变化,云卉路社区居民焦友珍称她最有发言权:“我在这里住了十几年,小区的变化我都看在眼里。”

焦友珍居住的花朝一期小区修建于2006年,存在着环境脏乱、设施陈旧等老旧小区的通病。

花朝一期小区。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翠云街道大力实施环境治理工程,聚焦宜居环境打造、民生福祉改善、居民素质提升等方面,努力推动人居环境、生活方式、邻里关系全方位改善。

效果如何?日前,记者在花朝一期小区看到,修缮一新的墙面让人眼前一亮,干净整洁的道路、标准规范的停车场使小区秩序井然,古色古香的居民议事亭、颇具特色的文化墙、随处可见的文明标语又凸显了小区的人文特点……

小游园广场、花朝一期小区的蝶变,正是翠云街道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

据悉,翠云街道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切入点,落细落实空气质量改善、水环境提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等重点工作。同时,以“绣花”功夫持续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将环境治理落实到每一个小区、每一条街巷、每一个角落,让居民尽享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福利”。

夯实“里子”:居民素质悄然提升

城市环境更宜人、社区功能更完善、大街小巷更干净、道路交通更畅通……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切身感受到了生态文明建设带给翠云的变化,与此同时,他们也用实际行动当起了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云竹路社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厨余垃圾放绿桶、有害垃圾投红桶、可回收物放蓝桶、其他垃圾投黑桶,大家要记得分类标准……”在云竹路社区广场,党员志愿者徐在福、李友富向往来居民发放《重庆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宣传手册,就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分类后怎样处理等知识进行现场解说。

除党员身份外,徐在福、李友富还分别是云竹路社区垃圾分类指导员和监督员。自2018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以来,俩人便一直积极参与政策宣传、入户排查、环境整治、督导值守等工作。

“生活垃圾分类是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我们作为党员更应该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并引导带动更多群众参与进来,为美化家园传递环保正能量。”徐在福说。

巡河护河、植树补绿、义务清扫……翠云辖区的青少年们也在积极践行生态环保理念,为辖区居民做好事、办实事。

比如,云卉路社区、云锦社区(筹备组)组织青少年成立“河小青”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巡河护河志愿活动,用实际行动保护河库的生态环境。翠渝路社区则定期在邻里中心举办爱护家园志愿服务活动,邀请小朋友一起为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翠渝路社区举办爱护家园志愿服务活动。

数据显示,目前翠云街道共有20余支环保志愿服务队伍,涵盖老中青幼等各类群体,辖区注册志愿者5950人,2022年累计开展各类环保志愿活动200余场次。

此外,翠云街道各社区还积极开展楼栋环境卫生评比、“最美环保人”评选等活动,选树和宣传先进人物、典型事迹,激励更多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接下来,翠云街道将着眼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品质,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努力实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两江新区官网2022-12-22

 

 

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党委书记、局长杨波:当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排头兵 文章下载

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党委书记、局长杨波:当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排头兵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里程碑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举旗定向、思想深邃、视野宏阔、内涵丰富、体系严密、论述精辟,系统阐述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科学擘画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蕴含着深厚的政治分量、理论含量、精神能量、实践力量。”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党委书记、局长杨波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安排部署,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等。

“市生态环境局将聚焦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以最快行动、最大力度、最实举措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效。”杨波说,市生态环境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保铁军精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立市,奋力当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排头兵。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总体思路,结合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部署,从以下四个方面抓好抓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不动摇。按照市委、市政府“四主四市”工作思路,聚焦“一城一战一整改”,以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示范区为具体施工图,扎实推进。

继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农村环境整治五大攻坚战,同时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并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持续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工作。

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机制改革路径,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为重点,深入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措施,探索建立各行业主管部门各自具体负责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持续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协同推进贵阳市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大对清水江、乌江等重要流域的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力度,督促指导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严格落实能耗双控,积极探索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市生态环境局将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精准把握党的二十大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建设美丽中国、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不断夺取贵阳贵安现代化建设新胜利贡献应有力量。”杨波说。

贵阳网2022-11-15

 

 

呈贡区:十年生态文明体制建设 守护呈贡绿水青山 文章下载

呈贡区:十年生态文明体制建设 守护呈贡绿水青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呈贡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蓬勃发展。十年来,呈贡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落实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坚持深化改革,坚持法治严管,着力推进生态建设,着力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防控环境风险,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取得显著成效。为推动高质量建设现代科教创新新城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年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迈入新阶段。

呈贡区结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紧扣辖区生态文明改革要点,不断推进辖区生态文明建设,印发实施了《昆明市呈贡区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实施方案》《呈贡区绿色指标体系、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呈贡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昆明市呈贡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办法(试行)》《昆明市呈贡区生态环境和资源损害责任追究沟通协作机制(试行)》《呈贡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呈贡区全面深化河(湖)长制工作实施方案》《呈贡区贯彻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呈贡区环境监管网格化实施方案》《呈贡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方案》《昆明市呈贡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等文件,建立健全辖区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督查机制,细化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清单,造成生态环境和资源严重破坏的责任人终身追责,全面试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完成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立区,确保呈贡山清水秀。

十年来,呈贡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水环境质量和水质稳定性进一步提升,截止2021年底,4条入滇河道纳入国考、市考的5个断面水体优良比率100%。其中:洛龙河江尾下闸国考断面年平均水质达Ⅲ类,市考断面洛龙河白龙潭交汇黑龙潭处(放马场)断面年平均水质达Ⅱ类,梁王河海康庄园南300米(小月角)断面、捞渔河三板桥断面年平均水质均达Ⅲ类,马料河照西桥断面水质从Ⅳ类提升到Ⅲ类。8条入滇沟渠消除黑臭水体,水质持续改善,清水大沟、江尾新沟水质达Ⅲ类,新河水质达Ⅳ类,龙王庙沟、牛屎沟消除劣Ⅴ类。白龙潭水库水质为Ⅲ类、松茂水库为Ⅱ类、关山水库为Ⅳ类,均达保护目标。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自2013年呈贡新区国控空气自动站正式运行以来,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74%。6项主要污染物除臭氧外,其余主要污染物浓度较2013年均显著下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分别下降43.8%、38.7%、19.1%、44.3%、33.3%,空气污染综合指数从3.73下降到2.85,下降23.6%。

声环境质量在呈贡新城建设快速推进,人口、车流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稳中有升。2021年,建成区平均等效声级(昼间)为52.9分贝,较2012年降低2.4分贝。

十年来,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环境监测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2014年实验室达到国家环境监测西部三级站标准,具备了水和废水、环境空气和废气、噪声三大类63项评价项目的监测能力,共有各类监测仪器设备97台。环境质量常规监测范围覆盖更加全面,包括了4条入滇河道7个监测断面、8条入滇沟渠、3个小(二)型水库、10个小型库塘,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臭氧(O3)6项大气主要污染因子,27个城市噪声监测网格点、18个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点。环境监测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先后建成呈贡区国控空气自动站、7个PM10空气自动站、大气环境激光扫描雷达站、4个道路交通空气质量微型站,基本形成覆盖全区的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在洛龙河江尾下闸国控断面建成洛龙河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水质24小时连续自动监测;辖区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均建成污染排放自行监测系统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实现实时监控。

十年来,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深入推进,取得阶段性胜利。

污染防治从“三废”治理迈入系统治污、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按照国务院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部署,以及省、市有关文件、会议精神,分别制定出台呈贡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呈贡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工作方案》《呈贡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呈贡区打赢净土保卫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污染防治文件,按年度制定工作计划,明确目标责任、细化任务,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重点、以“呈贡区滇池流域保护治理及修复、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及滇池流域规模化畜禽养殖整治专项攻坚战、固体废物及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攻坚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和黄标车淘汰专项攻坚战、城市扬尘综合治理专项攻坚战、油烟污染和噪声扰民整治、冷库专项整治、农业用地和农业设施专项整治”十个专项攻坚战为突破口,结合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创文生态环境整治行动,多措并举,全面整治环境污染。扬尘、餐饮油烟污染等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大幅提升,全面完成辖区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改造和油气回收治理、刘家营等7个社区饮用水消毒改造工程和段家营、刘家营、雨花3个社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标准化建设、21个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省控监测点位设置、污染地块梳理排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散乱污”企业整治、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清理整顿、“十三五”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任务。

十年来,环境执法监管更加高效规范开展,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制定《呈贡区环境监管网格化实施方案》《呈贡区区级有关部门和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文件,压实区级各部门环境保护监管责任,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联动监管进一步强化。严格执行“三线一单”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许可制度等管理制度,严把项目环境准入关,累计审批报告表(书)项目300个、审批(备案)登记表项目2260个。认真落实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制度、“双随机、一公开”制度,规范环境监管,十年来共现场检查重点源654家次,一般污染源1280家次,全面巡查4条入滇河道8条入滇沟渠116次,督查建筑施工工地1800余家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51件,处罚1240.4万元。设立24小时环保投诉热线,共受理处置群众环保投诉5370件,做到受理率、处置率、回复率100%,较好维护了群众环境权益。

把牢固废、危废、医废、辐射污染安全关,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对辖区固体废物、危险废物企业进行全面排查,督促企业依法规范处置废弃物。按年度对射线装置单位进行全覆盖检查及安全评估,确保核与辐射安全可控。

建立了较为完备有效的环境风险应急防控体系。结合辖区实际制定《呈贡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及时修订,督促指导重点企业编制备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每年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十年来,未发生过一般及以上级别环境突发事件。

十年来,求严求实推进环保督察整改,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以高度责任心,认真履行呈贡区环保督察整改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加强整改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跟踪提醒和相关业务指导,全面完成第一轮中央、省环保督察、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涉及呈贡区64个问题、交办的71件群众投诉问题整改验收。2021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呈贡区问题24个,已整改完成5个,交办群众投诉问题76件,已整改完成67件。

十年来,环保宣传教育更加有力有效,生态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组织开展“六五”世界环境日、世界低碳日、世界水日、环境保护宣传“五进”、环保“绿视频”、环保手抄报竞赛等主题宣传活动和“小手拉大手 争当环保小卫士”等环保志愿服务活动100余场次,累计发展环保志愿者600余名、环保义务监督员15名。持续推进“绿色创建”,积极培育“绿色细胞”,共创建成市级绿色学校15所,省级绿色学校3所,市级绿色社区7个,省级绿色社区2个,市级环境教育基地4个,省级环境教育基地

云南网2022-11-23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