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亮点经验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生态环境局

题目:探索全域绿色发展之路

资料提供时间:2023-01-05

目录

更多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文章下载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近日,市政协召开界别协商会议,围绕“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促进碳达峰碳中和”议题开展协商议政。

会上,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通报了我市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情况的汇报。欧阳云等9名市政协委员、民革党派成员和智库专家分别从推进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氢能产业发展、碳金融发展、“双碳”人才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章国榜、胡钊政等2名市政协委员分别与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现场互动交流。

市政协常委,市民革专职副主委 欧阳云

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绿色转型,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是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生产体系,通过对工业、农业、服务业的绿色升级,实现传统产业节能技术改造和高科技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提升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切实降低生产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二是健全绿色低碳流通体系,通过联运和新能源交通工具打造低碳物流体系,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扩大绿色产品市场份额,实现交通端低碳运营。三是健全绿色低碳消费体系,通过政府采购示范引导社会转向绿色产品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全民参与碳达峰碳中和。四是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推动能源基础设施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评价体系建设,完善城市智慧管理体系,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五是加强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支撑,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健全绿色收费价格机制,构建绿色交易市场体系。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一是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动态更新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科学制定减排措施;实施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深度治理。二是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对车辆实施排放标准淘汰机制,鼓励电动和LNG船舶应用,对公共交通工具实施新能源替代,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其他涉气污染改造。

大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一是优化城市生态格局,完善“一心两轴五环、六楔多廊,一网多点”的绿色骨架,构建“绿峰作屏、绿楔引风、蓝绿成网、大珠小珠嵌江城”的绿色空间结构。二是实施“绿色骨架”主体工程,持续推进长江、汉江及其支流两岸造林绿化工程,围绕主城区长江段,打造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三是加快推进林地更新和区域碳汇优势树种研发推广工作,深挖森林碳汇潜能,加快实施山体修复及山体公园建设工作,实施蓝网绿化和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四是在生态体系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严格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

■ 推进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 金永红

大力发展和推广新能源汽车。一是确定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制定科学合理的传统燃油汽车新能源化替代路线图。二是发展关键核心技术。一方面,大力发展汽车节能技术,重点突破发动机高效化等技术难关,推动燃油汽车减碳减排;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在燃料电池膜电极等核心技术上取得新进展,降低新能源汽车制造和采购成本。三是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重点实施公交汽车、通勤车、出租和网约车、物流运输车、市政环卫车、渣土车的新能源替代,降低汽车碳排放。

强化产业链各环节协同降碳。一是建设绿色零碳工厂,鼓励汽车生产企业采用自建光伏发电系统及采用绿色电力方式,实现能源源头减碳。二是健全绿色低碳生产管理体系。建立整车生产企业与零部件生产企业的供应链可追溯层面的低碳发展生态,促进汽车生产环节的碳减排。三是加强报废汽车回收和无害化利用。四是建立电-碳联动机制,将绿电纳入碳交易市场,开展灵活度高、开放性强的绿电交易,促进电动汽车加充绿电;加快绿色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交通系统智能化发展和数字化升级;全面推进汽车电动化转型和智能化自动驾驶。

创新汽车产业绿色低碳政策。构建面向消费端的碳管理平台,为车辆用户记录碳资产,利用积分交易和兑换途径方式,将车辆周期碳排放和燃料周期碳排放纳入税收范围,在路权、停车等方面对新能源汽车给予更大优惠,引导企业与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形成鼓励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

■ 加快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刘顺辉

健全产业体系。一是发挥武汉高校氢能科研优势,同氢能骨干企业联合建设一批联创实验室、应用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力争成为全国氢能技术发展与应用高地。二是依托氢能龙头企业,支持氢气供给、加氢站建设、氢气储运、氢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等产业发展,打造制、储、运、用全产业链体系。三是强化产业链的空白区域招商,支持氢能综合型总部、公共服务平台、行业机构等引进培育,特别是着力推动龙头企业总部、检测认证中心、专业中介机构等落户武汉。

建立服务平台。一是积极谋划建立氢能产业基金,以母子基金形式建立氢能产业基金,通过市场运作支持我市氢能产业发展。二是支持氢能检测领军企业在汉投建“国家燃料电池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支持建立燃料电池车用气瓶及阀门检验检测中心,建成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最具规模的氢能产业检测基地,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 以“工业数字化”为抓手

推动“双碳”人才基地建设

市政协委员,市财政局采购处副处长 戴璐

联合市属院校和相关企业合作共建“双碳和工业数字化学院”。通过课程教学,将工业机器人、机器人动力学控制、机器人技术、工业软件和大数据、工业互联网、节能、节水、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碳排放监测、核查、交易等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高素质人才。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专业课程建设,以提升课程先进性和人才培养内涵性,培养符合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绿色工匠。

着力培育双碳与金融复合型人才。对重点排放单位,碳资产管理得当,可以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并增加盈利;管理不当,则可能造成碳资产流失,增加运营成本,降低市场竞争力,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对投资机构来说,碳资产已成为投资热点,碳市场必然成为资本追逐的重要领域。在这一背景下,培养一批了解碳市场相关政策、掌握碳排放核算核查技术和碳市场交易规则的“碳排放管理员”,对控排主体实现碳资产的保值增值意义重大,也将对投资机构参与碳市场产生重要作用。

■ 推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

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市政协委员,武汉捷诚智权知识产权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余浩

建立绿色产业知识产权的优先审查机制。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变更的重点方向,从绿色环保的新能源、新材料,到节能减排的新技术、新产品,都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保障,通过开放知识产权审查绿色通道,激发绿色产业创新活力,让市场主体加大在绿色科技创新上的投入,让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气候友好的绿色低碳技术、产品标记、版权作品尽快获得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绿色产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平台,围绕清洁能源、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和生态农业等重点领域建立专题数据库,定期推送全球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动态分析全球相关专利的区域分布情况,通过可视化图表和数据工具开展多维度分析,为绿色专利提供交换平台,为企业开发节能环保产品提供技术信息,用知识产权大数据推动绿色创新发展。

开展绿色产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在部分高校设立绿色产业研发成果转化试点中心,不断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

■ 形成具有武汉特色的碳金融发展体制机制

市民革党员,武汉科技大学绿色制造与节能减排科技研究中心

副主任 肖旭东

出台碳金融相关配套政策,研究出台《武汉市绿色碳金融促进条例》《碳排放配额抵质押贷款操作指引》,明确碳排放权的适质性及其质押公示方法,使碳排放权质押的其他事项可适用《物权法》中权利质权的一般规定,使金融机构碳排放权的担保融资业务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建立碳金融监管规则。碳金融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新生事物,对金融调控、金融管理、风险管理、金融监管等相关规则提出新的挑战。因此,监督管理金融机构的体制机制要及时切换转变。在推动“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要有效控制碳金融风险,保持碳金融与低碳转型同步、协调发展,形成具有武汉特色的碳金融发展体制机制。

大力招引碳金融机构。发挥我市金融机构聚集、高教资源丰富的优势,确定碳科技、碳交易、碳金融、碳生活领域头部企业机构名单,分类分层,配合各种招商手段和政策,进行精准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总部型金融机构、碳排放企业来汉设立“绿色银行”“碳金融事业部”、碳资产管理机构和“绿色二部”等。招引“国际”、“中”字头的碳业务部门来汉,积极争取国际组织、欧盟碳相关机构设立办事处和业务部门。

■ 应对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挑战

市民革党员,永业行碳中和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陶泽普

引入产业链碳排放核算机制,科学确定碳排放目标与发展目标。为加强决策依据的科学性、准确性,须引入专业机构,从产业链角度核算碳排放总量。例如,根据发展目标进行“光芯屏端网”万亿规模产业总体碳排放预测。

谋划储备CCER指标,加大绿色能源供给。选择合适的市属平台公司作为主体,明确责任,授权建立武汉CCER指标储备库,统筹开发我市林业碳汇资源;依托中碳登、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在精准预测指标需求的基础上收储省内乃至中部省份碳汇资源;加强金融产品创新,重点推进支持碳汇资源丰富区域碳汇资产开发的金融产品,投资分享指标收益,通过金融创新打造资金、项目、产业、碳汇指标合一的全国碳金融中心。通过“外电入汉”、协调三峡集团等大型能源集团新能源电力份额、承接西北能源基地等措施,提高我市新能源电力供应比重。加强绿电、绿证认证工作,为本市企业以最低成本使用清洁电力创造条件。充分挖掘本市林业碳汇开发潜能、分布式光伏开发潜能。

■ 加强科技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发展

武汉政协智库课题组专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张伟

推动绿色低碳技术进步,加强碳监测、计量、核算、认证、评估、监管以及碳汇等工作,提出不同门类、不同区域的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路径和技术支撑体系。集中创新资源,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基础研究,研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针对重点工业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需求,提前布局氢冶金、直接还原铁等前沿技术,实现高碳工业流程的低碳与零碳再造。开展低碳零碳技术试点、光伏开发试点,实施江水冷却方案等,设立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补贴,鼓励企业、科研院所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数字技术与绿色低碳协同发展。以交通领域大企业为核心,进一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智能监测、智能管理,开展低碳零碳技术攻关行动。推动数字技术在碳金融中心建设领域的应用推广,构建数字化的碳金融,例如,开发数字碳信贷、数字碳债券、数字碳信托以及数字碳保险等。

深化绿色低碳国际合作,针对绿色低碳国际合作项目,设立绿色低碳国际合作专项基金,为绿色低碳国际合作项目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国际知名院校进行合作,搭建国际技术共享平台数据库。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论坛,以会展为载体,构建武汉国际绿色科技创新合作网络。

■ 优化、丰富“绿色消费货架”

健全绿色消费体系

武汉政协智库课题组专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胡怀敏

优化、丰富“绿色消费货架”,增加绿色产品覆盖范围和供应深度。一是扩展绿色消费惠民政策辐射范围,增强绿色消费惠民政策对绿色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支持,推进武汉“文惠通”绿色化升级,提高各类文化惠民活动的绿色化程度,增强市民主观绿色感知。二是吸引绿色消费品牌首店及知名绿色消费品牌代理商入驻,丰富高端绿色商品供给;鼓励全市绿色消费市场主体企业加大对外采购力度,增加国际绿色商品供给种类;打造“武汉造”绿色消费品牌,培育具有规模效应和品牌溢价能力的“网红绿色产品”。三是构建绿色消费“一站式服务能力”,形成多点联动、覆盖全市的区域性“绿色消费地标”集群;打造在全国范围内起引领示范作用的高品质绿色核心商圈,构建全国知名“绿色消费地标”,实现绿色消费经济的规模化、市场化循环。

■ 促进电动汽车使用绿色电力

市政协委员,武汉宏联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董事长 章国榜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深入实施,电动汽车使用绿色电力是大势所趋。绿色电力指的是使用风力和光伏发电的电能。电动汽车负荷具有可中断、可调节性,与风力、光伏发电的随机性、波动性是匹配的,即电动汽车使用绿色电能是可行的。建议:

第一,加大绿电交易的灵活度。允许绿电交易双方根据市场需求,采取协商方式,确定灵活的交易模式。第二,推动绿电交易结果在碳市场上得到互认。明确绿电交易证发证部门和绿电交易主管单位,企业进行绿电交易、获得绿电交易证,并以此作为获得绿色收益权的凭证。

■ 构建绿色低碳城市交通体系

市政协委员,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教授 胡钊政

发展绿色交通是节能减排降碳的主攻方向之一,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内容。为构建绿色低碳城市交通体系,助力我市早日实现绿色低碳出行,建议:

一、发展绿色慢行交通体系。做好轨道与公交系统、慢行系统的衔接工作,完善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形成以轨道交通为核心、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出行环境,因地制宜规划设计路权专有、封闭隔离、快速通行的独立自行车专用道,改善公交、轨道周边的重要人行通道,结合轨道站点设置立体过街设施等,提升绿色交通系统整体效率。

二、大力实施交通智能化、信息化改造。逐步改造城市交通设施,包含城市车行诱导系统、灯控信号灯、智慧路灯、停车收费系统等,大力推广集城市智慧交通、预约出行、智慧停车、共享停车于一体的功能模式,减少汽车排队等待时的碳排放。

长江日报2022-10-25

 

 

探索GEP绩效考核体系,推动全域绿色发展 文章下载

探索GEP绩效考核体系,推动全域绿色发展

铁肩担使命,创新工作机制,争做生态环境守护人,从生态环境建设中收获“绿色生态价值”,新洲环保人继续向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奋进,为推动新洲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新”绿。

2014年6月开始,新洲区在全国区县中率先试行“生态环境重要指标考核”,并尝试以街镇为单位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通过量化打分,与干部任免挂钩,极大助推当地生态环保工作。通过GEP考核,新洲区明确提出“绿色崛起”发展目标,构建“一带三轴、一绿心一屏障”生态大格局,促进“绿水青山”生态系统服务“盈余”和“增量”转化为经济财富和社会福利,从而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尤其是2016年启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以来,围绕生态创建这一核心,环保工作全面铺开。以“人居环境改善”为目标,新洲开展了湖泊治理、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成区雨污分流改造、污水处理厂扩容等工作。

2019年,与相邻的团风县协作,率先探索道观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全省生态环境领域首开先河,成为武汉都市圈生态环保领域协同发展的成功案例。

新洲区积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绿色发展驶入快车道。

将军山森林公园成功获批武汉市第一批“碳中和林”;格林美园区近零碳示范区已通过省生态环境厅审核,周铺社区近零碳示范区列入市级第一轮创建试点开展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打造“阳逻之心”城市典范,100公顷蓝玉项链生态公园成为市民休闲观光新地标。问津新城、航天产业园全部按海绵城市要求建设;紫薇都市田园综合体成为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旧街花朝节吸引着邻近6省群众赶集观光;创建4A、3A级景区4家,年旅客量突破1000万人次,成功举办“2021武汉乡村旅游节”。

这些举措,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和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GEP与GDP的协同增长。

2022年4月,新洲完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也是对近10年环保工作成果的肯定。

目前,新洲顺势而上,着力推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通过开展国家、省级、市级、乡镇、村级五个层级的生态示范创建,促进了一批重难点工作的推进,为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为新洲区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长江日报2022-10-11

 

 

守正创新低碳发展 重庆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文章下载

守正创新低碳发展 重庆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近日,重庆市首个气候投融资国家试点在重庆两江新区正式启动。该试点将以两江新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全市气候投融资发展,重点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的产业体系建设和气候友好型项目推进为主体,探索多元化“产融对接”的模式和资金管理方式。

如今,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正在全力助推重庆高质量发展,助力巴渝大地“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数据显示,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引领下,“十三五”期间,重庆碳强度累计下降21.9%,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9.4%,超额完成“十三五”碳强度下降约束性指标。

绿色低碳产业成风景

在位于重庆市铜梁区的长江造型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江材料”)车间内,经过多道工序后,原来作为固体废物排放的铸造废砂“浴火重生”,成了可以再次使用的“新砂”。

长江材料重庆片区副总经理熊寅告诉记者,重生后的“新”砂,灼烧减量低、发气量低,膨胀系数更低,能提高铸件合格率2—3%,降低铸造厂生产成本。同时,废砂的再利用可大幅度降低新砂用量,节约物流成本80%。此外,循环利用废砂还可减少硅砂资源开发,大幅度减少铸造废砂排放,减轻对土壤和大气、水环境的污染,2020年,长江材料被列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五批绿色工厂。

深入实践循环经济,“变废为宝”的故事也在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断上新。在经开区内的重庆市中天电子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拆解厂区,经过13道工序的拆解,一台废旧电视机被拆分成了单独的电源线、电路板、高压帽、喇叭等数十种零部件。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妥善回收处理具有较高的资源价值,但不规范的回收拆解、提取原材料活动则会严重污染环境、损害人体健康。”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处处长吕俊强说,妥善处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对助推“无废城市”建设至关重要。

除探索资源循环利用外,重庆还因地制宜加快市内新能源开发,有序推动农村分布式光伏、生物质能源发展,促进燃煤自备电厂和热电联产机组“以气代煤”,力争到2025年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0%,全市风电、光伏总装机将超37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45亿千瓦时。

如今,绿色低碳产业正牵引这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重庆已累计建成绿色园区15个、绿色工厂17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2家)。2021年,重庆规模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8.9%,节能环保产业营收稳定在1000亿元左右。

根据重庆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提高至35%、32%。

绿色发展动能稳提升

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生态系统保持最完好的区域之一,但缙云山保护区内,农家乐无序粗放发展,私搭乱建、违规经营不断“蚕食”林地。

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指出,要妥善处理缙云山等重点保护区域在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2018年,重庆全面实施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整治中,共拆除60余万平方米违法建筑,动员520名村民搬迁到保护区之外,复土复耕复绿40余万平方米。

为进一步做好缙云山整治和生态文明创建,北碚区还全面开启了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即EOD模式)探索,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开发相结合,实现缙云山生态环境资源化、产业经济绿色化,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北碚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就北碚区来说,这就是将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产业项目打捆实施共同经营,既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又能解决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统筹实现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发展经济效益。

目前,北碚区探索实施总投资约332.7亿元的环缙云山生态建设及生态产业化(EOD)项目,将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开发相结合,以“区域环境治理+文旅康养、生态旅游、产业开发”为主题,通过重点实施梁滩河马鞍溪流域治理、森林品质提升、缙麓生态城等项目,实现产业开发与环境治理相互关联、有效融合。

除了在开发模式上下功夫,重庆还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联建联维,以市场化机制促进节能减排。截至今年9月底,重庆碳市场累计交易量3918.2万吨、交易额8.06亿元。

2021年10月,重庆市生态环境部门还开发上线了重庆“碳惠通”平台,集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功能为一体。截至今年9月底,“碳惠通”核证自愿减排量累计成交288万吨、6390万元。

接下来,重庆将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制定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案,扎实推进地方碳市场扩容增效,积极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健全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大力推进产业绿色发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绿色动能。

绿色营商环境再向好

走近西部(重庆)科学城,一片生机勃勃。这里是重庆城市发展的主战场,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

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永微电园公司)承建了西部(重庆)科学城内跨河桥梁、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等9条道路建设,按照相关要求,需编制多份环评报告,这需要公司付出巨大的精力和经济成本。

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重庆高新区生态环境局经过多方调研和走访,创新推出了同类项目整体评价,把同类型建设项目“打包”为一份《环境影响报告》,经过一次审查,取得一份环评批复文件。

把同类型建设项目“打包”是重庆市生态环境部门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的缩影。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重庆以优化环评服务为抓手,出台一揽子助企纾困政策措施,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6月,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出台了环评带条件审批等生态环境系统助企纾困稳住经济大盘十一条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监管保生产、优化审批助落地、创新服务促招商、绿色金融强发展等四方面,促进稳住经济大盘措施落地落实。

由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主导开发的“建设项目选线选址环境准入自助查询系统”APP正式也于今年6月正式上线。“作为全市稳住经济大盘的具体措施之一,该APP以‘三线一单’成果为依据,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而成。”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环评处处长郑强表示,APP免费为全市招商引资建设项目选线选址提供环境准入自助查询服务,实现项目“云上选址选线”功能,助力招商引资项目落地。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重庆将深入推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确保到2035年,重庆市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基本建成。

中国环境2022-10-21

 

 

平凉:强化生态建设 推进绿色发展 文章下载

平凉:强化生态建设 推进绿色发展

这十年,生态文明地位之重,前所未有。

平凉市委、市政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全面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始终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绿色平凉建设成效显现。

平凉市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崇信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019年、2020年度在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成效考核中连续取得优秀等次,“十三五”碳排放目标考核也获得了优秀等次。

厚植生态文明发展底色

初秋时节,成群的白鹭在平凉市境内的泾水河畔觅食、嬉戏;崆峒山上,满目苍翠,如诗如画的美景背后,是平凉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真实写照。

平凉市林业和草原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平凉市森林资源面积由“十二五”末的516万亩提高到555.3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0.9%提高到33.8%,果品产量较“十二五”末提高了28.8%,产值增长28.4%。

“十三五”期间,平凉每年以50万亩的造林速度推进,新增造林和退化林修复改造面积261.45万亩,造林面积和资金投入均比“十二五”末翻了一番。2021年,完成造林22.45万亩,实施退化林修复11.8万亩,森林抚育面积3.6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小镇19个。平凉市2019年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获甘肃省“省级森林城市”称号,“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已申报国家林草局,进入审核评估、批准称号阶段。

同时,平凉市紧盯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2021年底,平凉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较2015年上升6.3%,PM10、PM2.5浓度分别下降37.7%、57.5%,6项空气质量监测指标均达到二级标准;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土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这几年,平凉天更蓝了,水更绿了”,是市民最直观的感受。

形成经济生态双赢格局

与其花钱事后治污,不如投在源头治理。“十三五”以来,平凉市累计争取环保专项资金6.92亿元,实施了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工业炉窑脱硫除尘改造、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改造等污染减排、环境治理项目275个。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7.98%,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圆满完成。

敢于动真格是平凉直面时代课题、破解发展和保护之间矛盾的关键抉择。平凉市持续深入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效对标、能源审计、用水定额管理等活动,突出抓好工业领域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2018年以来,先后淘汰平板玻璃落后产能4.5万重量箱、乙炔落后产能40万立方米、草浆造纸落后产能3.51万吨,积极推进砖瓦轮窑淘汰关停,36户砖瓦轮窑企业已完成整治27户,剩余9户正在加快推进整治工作。

十年来,平凉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目标,坚持“改旧”与“育新”相结合,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提升质量效益,工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平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提供的数据表明,平凉市围绕煤炭、火电、建材、装备、造纸等行业,大力开发绿色产品,积极推进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创建。截至目前,平凉市共有国家级绿色工厂3户,省级绿色工厂6户,省级节水型企业2户。绿色体系目前已经逐步构建成功。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平凉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34.4亿元,同比增长17.3%;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14.5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57.49亿元,增长10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3.26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51.06亿元,增长97.8%。

同时,平凉围绕建设陇东能源基地和国家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的目标定位,积极推进“双千亿”煤电化冶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初步形成了煤电产业主导,绿色建材、农产品加工、智能制造、战略新兴产业梯次跟进的产业发展格局。

共建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为确保林草重点生态工程持续有力推进,平凉市确立了生态立市、绿色崛起、产业支撑的发展战略,在全省率先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扎实推进造林绿化五年行动计划,每年造林绿化50万亩以上,大规模国土绿化已成为推动平凉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引擎。

这十年,公众参与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每年100多万人次开展生态建设,彻底改写了平凉市植被稀疏荒凉、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少雨多灾、黄风沙尘频发的历史,助力平凉步入一条生态与民生统筹推进、“金山”与“银山”协调共建的绿色发展之路。

在今年前半年召开的平凉市林草和果业工作会议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平凉充分发挥林果产业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支撑作用,并在林业产业培育、生态工程实施等方面出实招、求突破,取得了良好业绩。

华亭市等县(市、区)积极实施核桃、花椒、山毛桃等经济林三年倍增行动,新植核桃0.58万亩、花椒0.95万亩、山毛桃2.3万亩,提质增效5.63万亩,生态经济林果面积达到25.73万亩。完成生态造林21.15万亩,先后有5万多名农民群众参与造林工程。

平凉坚持生态林与经济林建设相结合的方法,一手抓生态,一手抓经济建设。据统计,平凉市苹果种植面积197.12万亩,果品年产量210万吨,产值95亿元以上;年贮藏能力107万吨、加工能力16.5万吨;年直接出口鲜果3万吨以上,出口创汇超过3000万美元。

经济林的蓬勃发展,给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实现了由输血功能到造血功能的根本转变,造就了不少千万元村、百万元社和十万元户,苹果真正成为农民的致富果。

久久为功,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平凉市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一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塬系统治理,奋力建设绿色新平凉,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让平凉的天更蓝、地更净、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城乡更美丽!

甘肃经济日报2022-9-8

 

 

 

 

 

 

厦门全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文章下载

厦门全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15日,“落实‘双碳’行动 共建美丽家园”2022年全国低碳日厦门主场活动举行。

主会场上,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对《厦门市零碳景区试点示范工程验收技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技术规范》)进行解读。各区政府分别介绍了2022年度低碳创建目标和工作进展。启动仪式后,与会人员前往低碳园区和五缘湾北社区琥珀湾小区参观,实地感受低碳创建工作。

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

去年,厦门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厦门市环委办)发布《厦门市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之近零碳景区验收技术规范(试行)》,具有先行性、引领性和可复制性,为各地低碳示范区、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及相关标准体系创建发挥重要作用。今年,厦门市环委办组织开展《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对现有验收技术规范进一步补充,使验收体系更加完善。

据悉,《技术规范》主要包含范围与定义、验收基本要求、创建及验收内容、指标体系等,设置了5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利用指标计算得分后,分成一星、二星、三星等三个不同等级,一星级零碳景区得分为60-75分(含60分),由驻区生态环境局组织验收;二星级零碳景区得分为75-90分(含75分),由各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组织验收;三星级零碳景区得分为90分及以上,由厦门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组织验收。

据了解,《技术规范》的编制在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从能源、环保、资源、建设、管理等方面设置各示范区低碳建设指标体系,旨在鼓励创建过程中,以指标体系为导向,不断进行项目筛选、优化、提升。

“《技术规范》是对低碳景区、近零碳景区验收技术规范的有益补充,使得厦门市景区的低碳创建体系更加完整统一。”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技术规范》注重差异性,让零碳景区创建工作能够提供更多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鼓励景区通过生态固碳、碳交易、绿电交易等方式开展创建,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技术规范》增设绿色低碳建材占比、低碳建设中长期规划指标、零碳特色工程加分项指标等内容,以推动零碳排放景区创建工作保持常态化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湖里区坚持在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走前列,做表率,并以《技术规范》为指引,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低碳试点体系,通过以点带面的试点示范效应,试点创建工作成效突出。其中,2021年,湖里区人民检察院被授予全国首批“节约型机关”荣誉称号;“全员参与、全域改造,把政府机关打造成节能低碳示范点”案例入选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优秀示范案例;率先建成福建省第一家实现“碳中和”的湖里区行政中心等。

此外,为真正将绿色低碳落到实处,湖里区近年来持续深化推进网格化环保监管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环保网格员绿色发展“侦察兵”“宣传员”“协管员”作用,让环保网格员成为绿色低碳和环保监管的“眼睛”和“耳朵”。同时,依托“数字湖里”公共管理集成平台,实现事件的快速发现、集中受理、统一派遣、高效调度,有效推进了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为当地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环境保障。

金台资讯2022-06-15

 

 

新洲区收获白云蓝天,探索全域绿色发展之路 文章下载

新洲区收获白云蓝天,探索全域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数读】

对比2013年,新洲区2021年的空气质量优良率91.2%,上升6.9%;优良天数332天,增加27天; PM1062微克/立方米,下降1.6%。

完成11座污水处理厂及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工作,率先实现街镇建成区范围内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累计建成村湾污水处理设施600余个,整治村湾400余个。

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街镇7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86个;市级生态街镇12个、市级生态村255个。

通过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涨渡湖湿地呈现出生物多样性:植物511种,濒危(EN)植物1种,易危(VU)植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2种。浮游植物201种,浮游动物88种,底栖动物23种,鱼类53种。

精准治污,助力长江大保护

全区“十二湖”考核点位消除劣Ⅴ类水质,涨渡湖水质持续改善,达到Ⅳ类水体。9个水源地水质全面稳定达标。与十年前相比,全区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持续改善。

长江十年禁渔行动,新洲区大手笔“退渔还湖”,4274.8亩鱼池还给了湖泊。

其中,原本“网格化”的三宝湖,拆除91条鱼池塘埂,腾退2071.07亩鱼池水面,腾退还补湖泊蓝线面积49.76亩,水系连通、水质提升。

湖泊全面实施水产生态养殖。全区湖泊实施“人放天养”模式,严禁投粪、投肥、投饵水产养殖。种植沉水、挺水、岸生水生植物,以渔控水、以渔控草、以渔控藻,逐步恢复水岸湿地生态系统,改善湖泊水质。

曲背湖、鄢家湖实施清淤,水质由劣Ⅴ类分别提升至Ⅳ类和Ⅴ类,并持续稳定。陶家大湖、七湖、涨渡湖“三湖连河通江”工程已完工,柴泊湖、鄢家湖截污控源工程有序推进。

目前,新洲“一江三河两库”考核断面水质全部优于Ⅲ类,稳定达标。

通过“一口一策,精准治污”,新洲完成46条河流、12个湖泊的排口溯源,整治33个湖泊排口,目前正在制定河流排口“一口一策”整治方案。长江新洲段已完成90个入河排口的溯源,已整治75个,完成率83.3%,提前完成今年目标任务。

放眼全流域保护,寻找治水良方。新洲区跨区域协同团风县有关部门,开展道观河及倒水河冯集以上水域的污染管控。

为助力长江大保护,新洲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改搬转”14家沿江化工企业,整治关停“散乱污”企业126家。

其中,重点企业中东磷业全面拆除,拆除面积达54434平方米。这是该区规模最大、处理程序最为繁复的一个“关改搬转”项目。

为此,新洲区生态环境部门事前编制污染应急预案和防治方案,事中现场驻点监督指导拆除工作,处置危废、废水、废渣、实施扬尘管控,事后积极开展土壤调查,整个“关改搬转”工作中,未发生环境应急事件、环境污染事故和群众投诉。

新洲区重拳出击,拆除了长期占用长江岸线的3家船厂,腾退滩地100余亩、腾出岸线300余米。附近居民表示,江面开阔了,岸线清爽了。

发展循环经济,助推无废城市建设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十年来,新洲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变废为宝,担起低碳时代的绿色使命,积极开展无废城市建设。

立足电子废弃物和报废汽车循环处理,建设格林美武汉产业基地,以新洲为基础,辐射华中地区,形成年处理电子废弃物达57.464万吨、报废机动车48万吨能力,开启了“城市矿山”的绿色革命。

建设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循环产业园,利用现有工业固废,通过北新建材石膏板、亚东水泥、华升阳气块砖等项目,辖区内的粉煤灰、磷石膏等工业固废全部予以消纳。

针对餐厨垃圾、污水污泥,建成餐厨垃圾处理厂2个、污水污泥处理厂1个;并通过阳逻电厂、亚东水泥协同处置污水厂污泥,形成年处理餐厨垃圾68718.47吨、年处理污水污泥55980.6吨能力。

完成畜禽退养3177户,整治提标改造453家。开展畜禽粪污的综合利用,建设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处理厂7个、畜禽粪污发电厂2个,初步实现了畜禽粪污零排放。

建成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4个,基本满足全区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

收获白云蓝天,空气质量大幅改善

十年来,新洲区多措并举、精准治污,收获一片蓝天白云。

斩“黑龙”:拆除69台燃煤锅炉,完成87台在用燃煤锅炉的清洁能源改造,实现全区燃煤锅炉去煤“清零”;完成建材、水泥企业实施窑炉排放提标升级改造。

除“灰霾”:区内工业涂装企业、大型油库及产生挥发性有机物(VOC)企业均配套收集处理装置,其中,一冶钢构、阳逻武船、中交二航等重点钢结构企业安装了更为高端的VOC处理设施。

治“冒烟”:充分利用覆盖全区的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监控系统,发现一起火点或黑斑,15分钟快速反应,1小时内相关人员现场处置;结合日常巡查,发现问题立行立改。通过这套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防治机制,从源头根治秸秆“冒烟”。

快“反应”:全区已建有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15个,形成全覆盖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全面监控相应街镇辖区的空气质量异动,确保空气质量“保良争优”。

此外,全域禁鞭、禁塑,让新洲区更加“静”“净”“景”,居民的绿色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探索GEP绩效考核体系,推动全域绿色发展

铁肩担使命,创新工作机制,争做生态环境守护人,从生态环境建设中收获“绿色生态价值”,新洲环保人继续向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奋进,为推动新洲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新”绿。

2014年6月开始,新洲区在全国区县中率先试行“生态环境重要指标考核”,并尝试以街镇为单位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通过量化打分,与干部任免挂钩,极大助推当地生态环保工作。通过GEP考核,新洲区明确提出“绿色崛起”发展目标,构建“一带三轴、一绿心一屏障”生态大格局,促进“绿水青山”生态系统服务“盈余”和“增量”转化为经济财富和社会福利,从而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尤其是2016年启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以来,围绕生态创建这一核心,环保工作全面铺开。以“人居环境改善”为目标,新洲开展了湖泊治理、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成区雨污分流改造、污水处理厂扩容等工作。

2019年,与相邻的团风县协作,率先探索道观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全省生态环境领域首开先河,成为武汉都市圈生态环保领域协同发展的成功案例。

新洲区积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绿色发展驶入快车道。

将军山森林公园成功获批武汉市第一批“碳中和林”;格林美园区近零碳示范区已通过省生态环境厅审核,周铺社区近零碳示范区列入市级第一轮创建试点开展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打造“阳逻之心”城市典范,100公顷蓝玉项链生态公园成为市民休闲观光新地标。问津新城、航天产业园全部按海绵城市要求建设;紫薇都市田园综合体成为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旧街花朝节吸引着邻近6省群众赶集观光;创建4A、3A级景区4家,年旅客量突破1000万人次,成功举办“2021武汉乡村旅游节”。

这些举措,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和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GEP与GDP的协同增长。

2022年4月,新洲完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也是对近10年环保工作成果的肯定。

目前,新洲顺势而上,着力推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通过开展国家、省级、市级、乡镇、村级五个层级的生态示范创建,促进了一批重难点工作的推进,为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为新洲区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牢记使命勇担当,环保铁军负重前行

10年环保风雨路,是多少英雄青春与汗水的付出。在这背后,有一支环保铁军在默默负重前行。

新洲区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强化自身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管理能力,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深化“放改服”,简化项目环评程序,规范环评文件技术评估,将审批时限由法定时限30日压缩至12个工作日,试行告知承诺制当日审批,切实改善服务营商环境。

全区3000多个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管理,实现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全程网办。“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同时,科技赋能,全区31家重点涉水涉气企业安装了自动监控设施。它们的排污情况,实时传输至在线监控管理平台,生态执法人员“时刻线上盯”,平常则尽量“无事不登门”。

全区被纳入政务正面清单的19家企业因此受益,更多精力可以用在生产经营上。

监管方式的转变又反过来考验生态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他们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对企业的弄虚作假、非法排污快速发现、严厉处罚。

“我们愿意一直饮用‘纯净水’”

“这是我们‘吃水’的地方。”10月3日,站在道观河水库的坝上,当地居民刘义指着清澈的水面说,“听说,政府通过向上游进行生态补偿,相当于是花钱买到了‘纯净水’。政府这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希望这样干净的水质一直保持,我们愿意一直吃上这样的‘纯净水’!”

新洲区与团风县两地深度合作,联防共治,严厉打击跨界环境违法行为,形成饮用水水源地长效保护机制,使得道观河水库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质一直保持在武汉少见的Ⅱ类水体,也有助于“唤醒”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让居民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绿色收益”。

大武汉客户端2022-10-11

 

 

佛山校准高质量发展“绿色标尺” 文章下载

佛山校准高质量发展“绿色标尺”

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的奥百达金属表面处理产业园,可以看到园区根据主要产污工序实施分区管理和污染物分类收集处理,干净整洁、井然有序,一改过往村级工业园区布局散乱、管理落后、环境恶劣的形象。

顺德村级工业园区的变化,正是佛山落实“三线一单”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带来显著变化的一个缩影。

自2018年11月以来,佛山市积极谋划推进“三线一单”编制,高质量编成《佛山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并积极探索落地应用,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结合发展目标,确定规划方向

佛山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智能家电、陶瓷建材、金属制品等传统产业基础雄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佛山工业制造总体规模虽然较大,但绝大多数企业以中小微规模为主。”佛山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科(以下简称环评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早期企业大多是自发聚集、无序发展,由此也形成数量众多的工业集聚区和村级工业园。

为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佛山自2018年开始推动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2021年实施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总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提出通过拆除重建、综合整治、复垦复绿等措施,复原出一批规模达标、生态优良的高标准绿色空间,打造出一批产业高端、功能完善、运营专业的现代化产业园区,转化出一批经济效益可观、社会效益显著的高品质城市空间。

“基于这个背景,我们在编制‘三线一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环境质量、国土空间、工业用地和产业集聚等目标。”环评科负责人介绍,佛山将“三线一单”作为改善环境质量、优化产业布局、指导村级工业改造、引导开发建设、服务审批改革的环保顶层制度进行设计谋划,使其成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绿色标尺”。

立足产业特点,落实分区管控

按照“三线一单”规则,佛山共划定96个环境管控单元,建立“1+3+96+N”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1”为全市总体管控要求,“3”为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一般管控单元总体管控要求,“96”为各个环境管控单元的差异性准入清单,“N”为对应生态、水、大气、土壤等生态环境要素及自然资源管控分区的具体管控要求清单。

“佛山城市开发强度大,存在工业与城镇、乡村混杂的空间布局特点,若按‘三线一单’技术规范提出的污染类别和数量来划分,佛山绝大多数区域都是生活污染重点管控区,无法有针对性管控工业污染。”环评科负责人告诉记者,立足产业城市特点,佛山在管控分区上创新按工业用地面积占比细化城镇生活污染重点管控区划,将工业用地面积占比大于30%的区域划为工业污染重点管控区,将工业用地面积占比大于25%但小于30%的区域划为工业—城镇生活污染重点管控区。

“由于管辖面域较广、技术体系复杂,而各分区和单元产业基础、开发强度、本底条件差异大,从某种程度上讲,市级编制的‘三线一单’仍偏重于共性管控和宏观指导,难以精细识别和精准约束具体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环评科负责人表示,佛山积极推动各区、各镇(街道办)层层细化编制“三线一单”和管控单元,分区分单元开展精细识别和精准约束,并因地制宜建立了两种模式。

南海、顺德两区制造业发达、企业数量众多、生产生活空间矛盾相对突出,以区级“三线一单”+园区规划环评的模式,强化准入控制、引导集聚发展和集中治污。禅城、三水、高明三个区分散的产业聚集区、村级工业区相对较少,通过在市“三线一单”基础上直接“区域环评”的模式,以镇为单位优化产业布局、落实准入管控。

聚焦污染特征,提升发展潜能

“佛山水系发达、河网密布,主、次、支干及毛细河涌相互关联且层级复杂,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难点和痛点。”环评科负责人表示,为科学治理水环境,在完成省“三线一单”的基础上,佛山同步编制市级细化版本,水环境重点控制区由省级的52个细化为市级的80个,重点管控区面积占比达到68.5%。立足水环境流域治理,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将市控断面从59个提升至78个。

“为推动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我们充分考虑管控单元区域定位、排放特点及潜力等,开展总量控制。”环评科负责人介绍,例如上年度重点河涌水质未达标的管控单元,要求组织编制、系统实施、向社会公开区域重点水污染物减排计划并明确“替代量”,本年度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新增水环境重点污染物实行区域“减二增一”替代。

顺德区家电制造业发达,而处于产业链下游的金属表面处理行业企业准入门槛低,产业布局缺乏科学指引,环境影响风险较大、投诉案件较多。“我们以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为契机,在‘三线一单’准入清单中提出产业布局管控要求,将382个零散的村级工业园升级整合为20个产业集聚区及30个主题园区。”佛山市生态环境局顺德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顺德区将“三线一单”管控分区与村改总体规划中的村级工业园范围进行叠加,将管控单元细化到村级工业园、规划重点开发地块,提出产业布局管控要求。同时要求含酸洗、磷化的专业金属表面处理、金属制品项目,含酸洗、喷涂等工艺的不锈钢型材加工项目必须定点规划、集中治理。

“‘三线一单’实施以来,我们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对各类生态敏感区和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源区、岸线保护区进行了系统梳理评估,并归集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和一般生态空间,明确管控要求。”环评科负责人表示,这为佛山基础设施决策实施,特别是铁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线性工程的精准识别提供了极大便利。

佛山生态环境2022-8-17

 

 

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全面落实改革创新实验区部署 文章下载

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全面落实改革创新实验区部署

8月12日,中共中山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举行。市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同志作表态发言。

市生态环境局将紧扣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统领,以“六个一体化”为抓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改革思维突围破局,力争在重点生态环境领域取得新突破,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水污染治理攻坚

在巩固提升考核断面达标攻坚成果、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及统筹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与整治的基础上,市生态环境局将积极开展河口海域氮磷污染防治机理及管控对策等基础研究,持续监测内河涌水质,以水质倒逼治水责任。加强考核断面水质分析研判,强化水质异常分析和应对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市水环境质量,打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二、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

进一步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争取更广阔的审批改革空间,更好地服务我市重点项目的落地。争取承接危险废物焚烧处置项目、配套有电镀的线路板项目等项目环评文件的环评审批权限,进一步提速重大项目环评审批;争取简化工业园区内项目环评内容,使用园区规划环评的调查和监测数据,节省项目环评成本,加快环评文件的编制;争取简化入河排污口论证报告要求,推动入河排污口加速清理整顿。

三、完善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体制机制

以“无废城市”试点建设为核心,主动担当,牵头推进我市工业、农业、建筑、生活、再生资源等固体废物五大领域的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建设,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建立危险废物跨市转移运输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市内和跨市的危废运输车辆监管网络,逐步实现市内、市际危险废物转移全过程的“无缝监管”。完善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体制机制,最大程度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动形成更加优化高效的固体废物综合治理模式,探索出一条符合新时代要求和我市实际情况的可持续绿色发展路径。

四、大力发展探索“净土开发”模式

着力解决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与土地开发进度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探索“净土开发”模式。加快缩短地块修复工作对土地再开发利用的影响时间,优化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模式,致力于衔接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工程与后续开发建设工程,节省后期地块开发建设的时间和成本,探索出符合中山发展的“环境修复+”管理模式。

五、强化生态环境共建共防共治

与周边城市共同推进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健全区域臭氧污染联防联控体制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共同削减入海污染物,不断降低近岸海域无机氮浓度,推进我市近岸海域海水水质逐步改善;深化与周边城市跨市界环境应急联动合作工作机制,与周边城市签订环境应急联防联控协议,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共同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对能力。

六、继续推进环境监管方式转变

通过开展环保“免费体检”活动、实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推行公开道歉承诺从轻处罚制度、协助失信企业开展修复、对轻微环境违法行为免予处罚等多项措施,形成事前事中事后一系列包容审慎监管措施,推动企业向减污降碳、环境友好、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迈进。

中山网2022-08-12

 

 

同衡双碳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转型发展研究 文章下载

同衡双碳探索 |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转型发展研究

清华同衡持续深入参与山东省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高质量转型的试点实践工作,在烟台推出国内首个智能低碳城市规划,编制以绿色低碳为主线的海阳丁字湾双碳智谷西区系列规划,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要求下我国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基础设施规划、乡村振兴等工作的新理念、新路径、新模式。

一、研究工作的主要思路

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双碳战略核心内涵是“基于低碳转型的发展”。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镇化和工业化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对能源需求量仍将大幅度增加的趋势下,实现发展与减碳并重的路径,是以双碳倒逼社会、能源产业和发展方式变革的转型之路。

1、山东省在我国北方双碳发展转型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首先,山东省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阶段具有代表性。山东省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与全国基本一致;产业结构特征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具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全省城镇化水平也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

其次,山东省是典型北方大省。山东省在与气候带和寒冷地区密切相关的建筑、交通、采暖、城市运行管理等领域都有很强的典型性。

第三,山东体量大、人口多、基础好,抗风险能力强,具备成为北方地区省级单位绿色低碳高质量转型主战场的条件。

2、山东省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转型有两个现实问题

(1)山东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

山东省是我国目前碳排放和能源消费量最高的省份。山东目前已进入碳排放峰值平台期,但能源结构高碳化问题严重,达峰的质量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相比较低。山东省碳排放总量整体上呈现出高位震荡的趋势,其中能源生产与加工转换部门(电力和热力生产)占碳排放的50—60%,工业(含建造)的能源消费占30%以上,是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在碳排放的构成中,煤炭占比为85%左右,以煤为主的特征仍然十分显著。能源生产与加工转换部门和工业部门碳排放占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90%左右。全省能源结构和产业体系并未做好与煤炭“脱钩”的准备,属于质量较低的碳达峰,同时,在双控指标限制下,传统产业发展路径已经达到天花板。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山东省如何同时实现高质量达峰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双重目标,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打好基础,任务十分艰巨。

(2)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过程中须率先探索能源、产业、社会平稳接续的新路径

目前山东省能源结构、产业体系和采暖、城市运营等民生相关领域的煤炭依赖度高。全省产业体系中占碳排放60%以上的七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同时也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4.2%。它们不仅是全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产业链安全的重要保障,不可能按照一刀切退出或转移。同时,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产业接续替代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带来就业保障等问题。

因此,为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山东省不能按照常规路径单纯强调以减量促“双控”,须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推动重化工业转型、低碳技术研发推广、绿色发展机制创新,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二、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研究通过仿真测算,科学评估山东省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时间目标。

针对以上两大重难点问题提出两大关键战略:

(1)针对能源高煤化的问题,明确全省能源基核的替代方案。

(2)针对在减煤降碳过程中发展动力接续问题提出山东半岛低碳城市崛起是创造强大内需的核心途径。

以两大关键战略为核心,提出相关能源、产业、创新、低碳城市发展等五大核心任务和五大配套任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央地协同、政府和市场协同的政策环境塑造。

其中针对关键战略节点的时间目标制定、产业转型发展路径、低碳城市发展引导和低碳相关政策体系等四大重点进行了研究技术方法的创新。

1、基于仿真测算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目标和路径

依据清华大学省级碳达峰时间的计算方法学,探索仿真测算与战略思路研判结合。通过经济社会发展和节能减排双目标,对比全国长远期发展战略,通过多情景校核,科学明确山东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绿低碳转型发展的时间目标,以及匹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源结构调整方案。提出CCUS、氢能等技术突破是山东省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技术。

2、以产业耐碳性和技术图谱为支撑的产业转型路径研究

(1)以耐碳性为核心评判标准,精细化评估山东省现状产业体系。以合理保持产业门类齐全的优势为前提,平稳转型升级工业骨干力量。

(2)进一步对高碳排放产业类型中增加值贡献有限的行业,创新性提出进一步细分具体企业进行多维评价的策略。

(3)以技术图谱筛选出八类适合山东的长期深度脱碳战略性技术方向,和5类可培育的新产业集群。

3、基于低碳发展转型的城市分类路径引导

对山东省各城市,通过聚类分析评估低碳发展水平。选取6个静态指标,评估各城市现状发展水平:总人口、人均GDP、二产比重、能耗强度、城镇化率、人均碳排放。选取2个动态指标评估未来发展潜力:能耗增速、人口增速。通过聚类分析判断,山东省各城市现状低碳发展水平主要分为低碳示范型城市、低碳潜力型城市、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市、资源依赖型城市等4大类。各自低碳发展的阶段、特征、未来低碳化发展的路径和方向都各不相同。

以4类不同的低碳路径引导各城市低碳转型发展。低碳示范型城市重点引导消费端碳减排;低碳潜力型城市采取综合措施,实现生产与消费综合减排;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市重点推进绿色城镇化;资源依赖型城市重点以发展可再生能源破解能源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济南、青岛、烟台作为全省双碳示范城市,实现省级层面的先行先试。

4、以实现“双碳”为目标的相关政策体系针对性补强建议

双碳工作推动高度依赖政策驱动。基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所提出的政策分析方法论,根据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的实际路径需要,对相关政策工具进行归纳划分,形成绿色低碳支撑政策体系框架。

对照绿色低碳支撑政策理论框架,精准分析山东省现实政策体系短板方面,对强化投融资、精准财政、市场化创新等三个重点方向,进行针对性补强。

后 记:

清华同衡持续深耕绿色生态低碳领域,在相关政策研究、关键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技术方法等方面有较好的技术积累和创新研究成果。

在技术方面,针对生态文明和“双碳”要求,在省-市-片区-功能单元等不同层级积极开展地方实践,提供系统性综合解决方案;结合地方特点和差异化需求,能够提供从顶层设计、碳达峰和碳汇潜力测算评价、目标指标制定、达峰方案制定、转型路径选择、实施机制研究到示范申报认证的全流程、多类型咨询服务;针对与减碳任务密切相关的产业、能源、交通、建筑等重点专项领域,能够制定因地制宜的特色化专项解决方案。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2022-09-13

 

 

宿州:科学治污 节能减排 促“生态之城”绿色发展 文章下载

宿州:科学治污 节能减排 促“生态之城”绿色发展

炎炎夏日,宿州市三角洲生态公园绿意盎然,水波粼粼,成了很多市民纳凉、锻炼、休闲的一块“圣地”。近年来,宿州市通过统筹治污、生态发展,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群众着眼可见。

良好的生态环境得益于近年来宿州市在生态环保方面“出真招,见实效”,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施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安徽科立华化工有限公司坐落在宿州市经开区化工园区,随着宿州市生态环保政策的提升,企业在废水、废气方面处理能力方面也在不断提升。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方位融入宿州市“四化同步”发展战略,以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含量”和生态产品要素“增量”的明显提升,是宿州市企业生态发展的重要目标。新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宿州市的老企业,企业在积极配合宿州市生态发展的同时,不断升级治理设施,实现了废水资源的高效重复利用,企业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同时,企业产品的绿色“含量”、“增量”明显提升。

近年来,宿州市不断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绿色新产业新业态。全市产业结构趋优向好,2021年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5.3:35.5:49.2,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连续五年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全市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初步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与“四化同步”协调发展。

十年来,宿州市坚持构建“生态之城”,坚持绿色协调低碳发展,聚力打赢蓝天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得到稳步改善。2018年至2021年宿州市空气质量逐年提升,优良天数比例为71.6%,同比改善了10.2%。2019年以来,全市国家考核断面连续3年水质达标率为100%,市级及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城乡生态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未来,宿州市将依托“生态之城”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聚焦打造一城两区三基地,厚植生态发展优势,着眼建设“生态之城”,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宿州。

掌握宿州2022-09-10

 

 

鹤壁市生态环境局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绿色答卷”之污染防治篇 文章下载

鹤壁市生态环境局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绿色答卷”之污染防治篇

绿水青山共蓝天

——鹤壁市生态环境局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绿色答卷”之污染防治篇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让天空更蓝更透、河流更绿更清、土壤更安全,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生态环境局与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重拳出击,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今年截至10月8日,我市大气环境综合指数为4.84,同比上升0.4%,全省排名第三;优良天数174天,同比增加2天,改善率全省排名第二。

淇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提名案例;今年一、二季度,我市在全国3641个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环境质量改善情况排名第九和第十一;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为100%。

全市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双源”(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重点污染源)点位水质保持稳定。

严排放、治污染,还民蓝天

“厂区出入口必须安装轮胎冲洗装置,物料棚要配备喷雾抑尘设施。”这是今年4月,市、县两级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在浚县砖瓦企业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时的场景。记者亲历,执法人员从大门到厂房、从物料到产品、从数据到设备,进行了全面、严格又细致的检查。

2022年年初以来,我市针对不同时期污染防治形势,精准施策、靶向治污,严格落实控排、控煤、控尘、控油、控车、控烧“六控”措施,分区域、分行业、分时段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夏季风暴”、秋冬行动、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等攻坚行动,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我市按照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要求,及时发布空气重污染预警,要求企业严格按照绩效分级采取应急响应,A级企业可以自主减排,B级及以下企业严格按照减排清单落实差异化管控措施,确保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共生。

2022年,全市共梳理确定177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治理任务,目前已完成155个,进度超出预期。2060辆第二批重型柴油车车载在线监控系统安装到位,2座汽油储油库、38座加油站、4辆油罐车、479台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督性检查抽测全部完成。宝山深化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项目、姬家山产业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项目正在加快实施。

盯源头、抓修复,保护河流

走进淇河国家湿地公园,蓝天白云和丛丛灌木倒映在绿水之中,鹭鸟拍翅腾跃、孩童奔跑嬉戏,绘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水清则物丰,物丰则人和。以入选全国“美丽河湖”提名案例的淇河为典型,我市采取切断源头污染、狠治黑臭水体、加强用水安全,统筹推进河湖水生态治理与修复等措施,在保护水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近年来,我市持续提升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加快实施企业水污染治理装置改造,大力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清四乱”专项行动等,加快污染防治较重河流治理,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保护,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保障了重要河流生态流量。

2022年,我市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及管网项目4项,计划投资约2.42亿元;河道治理与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14项,计划投资约11.32亿元;工业污染治理项目1项,计划投资1.26亿元。

另有山城区尾水湿地建设项目与汤河生态修复工程,浚县大运河文化带环古城水系生态修复(一期)工程项目,淇县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建设工程项目,鹤山区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建设工程项目,拟申请中央支持资金约3.24亿元。

管固废、净水土,护民安全

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生态安全和民生福祉。近年来,我市持续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土壤污染企业监管,加强污染物源头管控,全市土壤环境总体清洁,为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2年,我市办理跨省移入48家产废企业转至鹤壁双泉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处置利用,批复总量为4.62万吨。办理上报跨省移出请示5份,申请移出总量7400吨。全市未发现危险废弃物、废弃化学品企业。

规范实施地下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开展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做好我市化工园区地下水调查工作。目前,我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779个行政村且运行稳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5%,小麦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53.2%,统防统治率45.2%,农膜回收率91%。

此外,我市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力度,积极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据统计,全市畜禽养殖场5690个,其中规模养殖场数量为1378个,制订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计划和台账597个。1378个规模畜禽养殖场中,已配套粪污处理设施装备的有1376个,配套率99%,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为91%。

除隐患、促发展,科学执法

为筑牢生态环境安全防线,我市认真贯彻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包括移动源违法在内的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不断强化对企业的普法宣传、政策帮扶、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推动企业实现绿色发展。

2022年年初以来,我市排查涉水排污企业118家、沿河畜禽养殖场19家、闸坝10个;涉危化学品和危险废物企业68家、垃圾填埋场1家、工业园区61家、涉辐射安全营运单位58家,发现风险隐患51个,已整改46个。对20家企业的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企业环境风险防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等情况给予了帮扶和指导。

针对群众反映问题强烈、环境违法多发频发等区域、行业,我市实施随行稽查、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开展异地互查、交叉评查,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此外,我市认真组织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并通过执法队列训练,执法技能培训与比武,执法大练兵知识竞赛,无人机、现场检查实战以及打击自动在线数据造假技能竞赛等活动,全面提升执法队伍能力素质,不断锤炼过硬工作作风,提高生态环境现场执法效能。

截至目前,我市使用智慧办案系统办理案件256件,下达处罚决定书150件,均作出相应处罚,有效防范和遏制了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

鹤壁日报2022-10-11

 

 

南京高新区赋能绿色低碳发展 文章下载

南京高新区赋能绿色低碳发展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江苏省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进一步明确“双碳”路径,坚持“高”“新”特色,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围绕打造“研创模式推进创新成果转化、智能制造赋能高质量发展、低能耗与新能源保障低碳转型”三位一体的国家生态工业园区低碳发展样板,走出一条卓有成效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坚持“高”“新”之路,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近年来,随着中德智能制造研究所、生命可持续研发中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双创”平台及11所高校联盟等的落地,高新区依托校地融合,引进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环境友好的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同时,高新区持续培育壮大软件、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优势产业,打造生物医药谷、智能制造产业园、产业技术研创园三大平台,产业结构稳步优化升级。

当前,主导产业科技含量足、“高”“新”特色鲜明已成为高新区的发展亮点。据统计,高新区70%以上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7%。随着产业向高新技术行业持续蜕变转型,高新区于2014年被批准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2021年科技部发布的《2020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中,高新区入围全国十二强,四个一级指标中,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位列第五。

坚持“减”“降”双担,创建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

先有中美国际低碳科技产业园在南京高新区奠基,后有可口可乐、紫乐饮料被工信部认定为绿色工厂,每年可发电24.1万千瓦时的全省首个木结构“近零碳”建筑——江北国际健康城人才公寓社区服务中心封顶……一个个标志性项目先后“落子”,见证了高新区低碳发展历程。

“双碳”目标提出后,高新区将低碳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产业基地建设、绿色工厂创建、绿色建筑投运等重点领域低碳化工作。

2021年,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至0.05吨标准煤,远优于国家考核指标(≤0.5吨标准煤),低至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的10%,能耗和碳排放大幅削减。

坚持“双碳”目标,打造高质量碳达峰示范区

在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的技术支撑下,高新区扎实开展“双碳”实施路径报告的编制,深入分析目标与形势,明确“双碳”任务与路径。不断完善“产学研”结合发展模式,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端产业发展,培育低碳零碳技术生产力。

同时,积极拓展光能、氢能、地热等应用,提升绿电消纳能力,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增效,强化能源绿色转型推动力。大力推进新能源车消费替代与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提前达峰。依托省级绿色建筑示范城区建设,推动建筑绿色化改造,打造“零碳”建筑试点。

下一步,高新区将继续力行不辍,为实现更高层次“零碳”发展目标书写“南京高新”典范。

南京高新区生态环境20222-8-26

 

 

同话生态文明 共谋绿色发展 文章下载

同话生态文明 共谋绿色发展

近日,由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山东大学、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临沂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蒙阴县委、蒙阴县人民政府承办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蒙阴会议在美丽的云蒙湖畔举办。会上发布了蒙阴县GEP核算成果,成立了沂蒙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中心,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与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6个“两山”转化项目成功签约,发布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蒙阴共识》(以下简称《蒙阴共识》)。

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张波在会上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积极践行“两山”理念,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创新,不断探索“两山”转化的路径和方法,以高水平保护引导推动转型发展,推动形成企业、行业乃至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进而转化为更高质量的发展成果,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作为一个全国性的社会组织,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智囊智库、桥梁纽带和支撑服务作用,我们将与社会各界携手努力,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两山”转化路径研究,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这一伟大事业凝聚更加广泛、更加强大的社会力量。

探索“两山”转化路径,绿色产业富民惠民

“核算技术组根据《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指南》,结合蒙阴县自然禀赋,构建了三大类11小类功能指标,开展了全县GEP核算研究。核算结果显示,2021年蒙阴县GEP为315亿元,是同年GDP的1.61倍。其中,文化服务价值及调节服务价值是GEP的主要组成部分。2018年—2021年,蒙阴县GEP从283亿元增长至315亿元,增长率为11.3%。”这份亮眼的GEP核算成果,正是蒙阴县全面践行“两山”理念,加强生态保护,有效推动自然资本保值增值、绿色产业富民惠民的有力见证。

蒙阴县是孟良崮战役发生地、“沂蒙精神”重要发源地。近年来,蒙阴县作为老区县、山区县、生态县,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生态富民”不停步、“生态强县”不松劲,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同时拥有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两项荣誉称号的县,蒙阴经验模式入选全国“两山”实践典型案例。

去年10月,首届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蒙阴会议举办后,蒙阴县充分吸收会议成果,成立了“两山”经济研究院,聘任了27名专家教授;与山东财经大学合作,建设了蒙阴生态产业学院,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把蒙阴作为调研基地、实践基地。

探索“两山”转化新举措,创新开展全域无垃圾等“六大全域行动”,环云蒙湖EOD项目通过专家评审,完成了全省首笔碳汇质押贷款、首单民间林长森林碳汇价值保险,建设了全省首批“两山”超市、“两山”碳汇林,生态“三步走”经验模式入选山东省“抓环保、促发展”100个典型案例……蒙阴县坚持以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深化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双领双全”模式,生态产业增收效果显著,全县人均存款达到6.07万元,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全面落实蒙阴共识,加快推进绿色发展

临沂市副市长张秀丽在会上指出,蒙阴县要紧紧抓住此次会议的契机,继续加大创新力度,探索具有沂蒙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争当全省、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蒙阴会议期间,生态环境部固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国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包存宽,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教授林震分别作了主旨演讲。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交流经验、分享观点、提出建议。

发布的《蒙阴共识》,是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蒙阴共识》倡议,要深刻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内涵,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要求,持续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不断探索“两山”转化的路径和方式,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临沂市政协副主席、蒙阴县委书记王丽云在会上表示,蒙阴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落实《蒙阴共识》,把“绿水青山”作为“第四产业”来经营,全面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加快建设美丽富强幸福新蒙阴。

中国环境报2022-8-30

 

 

陕西促进县域经济绿色发展 文章下载

陕西促进县域经济绿色发展

近年来,陕西省生态环境厅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坚持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完成了《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和《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的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省级示范创建体系更加科学、指导性更强,形成了点面结合、多层推进、亮点突出的良好局面。

18个县获得示范县和创新基地命名

近年来,陕西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等为载体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成果不断凸显。在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评选活动中,陕西省4县(区)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3县荣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创造了历年来最好成绩。截至目前,全省12个县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6个县荣获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

陕西省通过以点带面、上下联动,初步形成了陕南、关中、陕北有序布局的建设体系,陕南、关中、陕北示范县(区)占比分别为55%、39%、6%,涵盖了不同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定位的县(区),打造了一批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鲜活案例。

陕南地区的柞水、佛坪、宁强、石泉、平利等县(区)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筑牢秦岭—巴山生态安全屏障,持之以恒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全力保障“一江清水供京津”的同时,以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目标,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新型材料、生态康养等生态产业,形成了生态保护与生态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陕南示范。

关中地区的凤县、麟游、宜君、渭滨区等县(区)始终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重中之重,坚定不移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等生态环保工作,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培育优质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推动生态农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逐步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文明建设关中示范。

以黄龙为代表的陕北地区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奋斗目标,将生态保护与生态治理作为第一要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不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接续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态保护修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陕北示范。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作亮点纷呈

陕西严格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作要求,从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大体系综合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推动入选县(区)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发展壮大绿色产业及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3个方面树立新亮点,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陕西样板。

通过从严考核,树立多个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标杆。入选县(区)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走在全省和全国前列,多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均高于90%,留坝、佛坪、镇坪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分别达到362天、361天、358天,宁强、麟游、凤县、黄龙等县(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也稳居全省前列。入选县(区)地表水监测断面均达到Ⅱ类水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率普遍提升。凤县绿色矿山建设扎实推进,佛坪、留坝、镇坪、黄龙等县(区)森林覆盖率达到87%以上,入选县(区)生态环境重点目标任务均超额完成,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生态环境保护的尖子生、优等生均列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队伍,充分发挥了生态环境保护走在前列、做出表率的示范辐射作用。

通过鼓励引导,形成多个转化“金山银山”的新典范。入选县(区)充分立足自身生态优势的基础,在推动绿色发展转型方面走在全省前列,探索出“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两山”转化模式。留坝县以“建设中国山地度假旅游示范区”和旅游“一业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百业旺”为目标,不断强化“绿水青山”守护,构建“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成功创建为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森林旅游示范县,2021年接待游客达到497.17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5.32亿元,分别增长18.24%和20.4%。柞水县立足秦岭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木耳、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积极研发和创新出一系列新产品、新业态。截至目前,全县累计生产木耳3.07亿袋,总产值达15.8亿元,发展中药材种植3.85万亩,“小木耳,大产业”享誉全国。平利县依托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平利绞股蓝”等国字招牌,坚持茶饮产业一业率先突破,创新推行生态产业脱贫模式,将贫困群众脱贫与生态产业发展牢牢拧成一股绳,2021年全县茶产品产量1.5万吨,实现产值18亿元,实现了群众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的美丽蜕变。凤县聚焦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加快实施落后产能淘汰、矿山技改等工作,大力实施工业废渣、废弃尾矿矿物质资源综合回收再利用工程,建成4家国家级绿色矿山和3家省级绿色矿山,成功创建全省首家国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实现了工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成为陕西省产业转型发展的引领者。

通过探索实践,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新体制。入选县(区)在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区域前列,以林(山)长制、河(湖)长制为主的山水林田湖草制度全面推行,省、市、县、镇、村五级工作体系不断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逐步建立,“两山银行”在留坝、佛坪、宁强、黄龙等多个地区揭牌成立,商洛市、汉中市、安康市启动了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生态产品目录清单编制、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和GEP(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工作进程不断向前推进,涌现出了《实现GEP自动核算,着力破解“度量难”——商洛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典型案例》《“落后村”向“网红村”的华丽转身——陕西省柞水县朱家湾生态经济双向增值案例》等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典型案例。碳汇交易试点工作快速推进,凤县启动了碳排放状况摸底和碳排放增加值核算工作,碳汇交易体系不断完善;留坝县深入挖掘自然资源价值,不断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率先打造全国“零碳县”。

下一步,陕西省将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典型引领带动作用。在修订管理规程和建设指标的同时,出台奖励激励办法等工作制度,加强信息公开,鼓励社会监督,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基层组织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示范创建质量评估,建立淘汰退出机制,对获得命名的地区加强过程监管,严格创建复审。不断深化对创建地区的指导帮扶,建立生态保护专家库,积极搭建平台,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培训,专题研究讨论等,畅通沟通咨询渠道,帮助创建地区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促进经济绿色发展。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2022-8-16

 

 

滨州市坚持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 推动绿色融合发展初见以成效 文章下载

滨州市坚持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 推动绿色融合发展初见以成效

滨州市以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治理与资源、产业开发一体化推进新路子,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互促共赢。

  坚持政企合作,强化投入保障。解决土壤盐碱化和农业面源污染负荷问题,需要在环保技术转化、土壤改良剂、生态肥料、环保地膜等方面持续投入大量资金,仅靠政府投入不切合实际。在具体实践中,按照“政府搭台、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实现资源整合转换提升,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依托京博集团旗下子公司博华农业,将综合实力强、专业化水平高的苗木基地、果蔬发酵、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资源与产业开发项目联合,拓展农业产业链,提高开发效率,解决生态环境治理缺乏资金来源渠道、总体投入不足、环境效益难以转化为经济收益等瓶颈问题,让产业资本优势分担污染治理成本。本项目总投资估算 7.56 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 1.08 亿元,计划投资金额 6.48 亿元,其中财政拨款 1100 万元,银行贷款 3 亿元,企业自筹 3.69 亿元。

  加快技术转化,强化科技支撑。依托现有科研合作平台,加快将源头技术变为平台技术,围绕盐碱地治理等生态环境治理需求,重点实施盐碱地生态保育技术成果转化与土壤质量提升工程、博华生态农业秸秆利用与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等6大工程,打造“经济林管护-发展林下经济-农产品深加工-农废综合利用-反哺盐碱地改良”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充分开发利用林地资源,探索种植林下经济作物,经济林种植面积达1.8万亩,生产生物有机菌肥20万吨/年,酵素产品100 吨/年,实现经济效益30000 万元;探索建立产业收益补贴生态环境治理投入的良性机制,形成盐碱地生态保育技术和土壤质量提升技术规程,开发多功能盐碱地专用生物菌剂,治理盐碱土壤,提升博兴县生态环境价值。

加快乡村振兴,助力三产融合。依托黄河沿线良好的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引进黄河水使贫瘠盐碱地变为发展高效渔业的优势资源,构建了以博兴对虾为优势主导品种的绿色健康养殖模式。全县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8.5万亩,水产品年产量5.6万吨,渔业总产值达20亿元,占全市的1/5以上,其中,白对虾生态精养面积3.8万亩、预计实现年产值11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近3万元,博兴县荣获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中国白对虾生态养殖第一县称号;“博兴对虾”获评全国唯一“双标认证”地理产品,“博兴对虾”“麻大湖毛蟹”获得中国国际现代渔业科技博览会金奖,水产抽检合格率100%。

大众网2022-09-15

 

 

“稀土王国”赣州探索绿色发展路径 文章下载

“稀土王国”赣州探索绿色发展路径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的金力永磁科技有限公司,只见厂区北侧新的研发大楼和生产车间已拔地而起,精益生产车间内自主研发制造的设备正加紧生产。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金力永磁科技有限公司考察调研。他强调,稀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不可再生资源。要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强项目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年多来,赣州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努力翻开稀土产业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不断扣紧资源管理“紧箍咒”

自2019年5月20日以来,赣州稀土大事记中有两件事特别值得一提。一个是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挂牌成立,另一个是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地处赣江之畔的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自2020年10月10日揭牌成立以来,在“边建设、边运行、边产出、边完善”原则指导下,努力搭建“资源—材料—器件—装备”全链条贯通、多学科交融的基础研发平台,以此为基础努力争取牵头筹建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的设立,为稀土资源利用的研发提供了机构保障,也填补了江西省无国家级大院大所直属机构的空白。

2021年12月23日,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总部落户赣州市章贡区。新组建的中国稀土集团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股权多元化中央企业。

“稀土企业‘小、散、乱、弱’无序发展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各级各部门对稀土资源的管理越来越规范,整个行业正在逐步迈入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中国南方稀土集团工作人员介绍说。

近年来,赣州全面梳理稀土钨稀有金属产业链情况,2021年9月,《赣州市稀土钨稀有金属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正式出台,建立链长制议事机制,打通上下游、全链条,有力提升了稀土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2021年,赣州有色金属产业规上企业营收1377亿元,稀土钨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被列入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不断探索研发创新“升级版”

今年5月24日,在定南县岭北镇三丘田稀土矿山现场,赣南稀土矿山升级改造复产活动正式启动。这是中国稀土集团与江西深化央地合作、推进稀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有力举措。

活动上,中国稀土集团分别与江西省工信厅、江西省生态环境厅签订了战略合作备忘录。

“稀土矿山开采经历了几个阶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破坏问题。这次的复产相当不容易,也说明赣州迈入了稀土开采工艺创新的新阶段。”赣州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介绍说。

20世纪70年代,龙南足洞稀土矿区是国内最早开采的离子型重稀土矿区。原始的剥山皮、挖矿土等“搬山运动”式的开采工艺,把郁郁葱葱的山林开挖成土壤裸露、污水横流、坑洼遍地的“黄土高坡”。

为避免开山破土,当地改进稀土开采工艺,采用原地浸矿方式,即在山上打洞,用“滴管”的方式向山体输入硫酸铵,冶炼出稀土氧化物。尽管这种工艺避免了破坏山体植被,然而每冶炼1吨稀土氧化物需消耗5至6吨硫酸铵,还产生氨氮1至2吨。40多年来,这些氨氮离子滞留在山体内,造成流域地表水长期受到污染,部分流域出现劣Ⅴ类水。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小河小溪里没有了鱼虾,也没有了螺蛳,用河水浇灌的稻田,虽然禾苗长得又高又壮,但稻谷产量低下,亩产仅200公斤。”57岁的龙南市龙南镇黄沙村湾子组村民钟海良回忆说。

2017年以来,赣州市致力自主研发的无铵稀土开采提取工艺通过了院士专家组工艺论证,力争从源头上解决氨氮超标及残留问题,从而实现稀土开采向环境友好、绿色开采、总量控制的转变。

在不断改进开采工艺的同时,赣州市还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稀土企业转型升级,培育了中国稀土集团、金力永磁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与华为、吉利、格力等客户形成合作,持续强化重大项目引进,一批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重大项目相继落户。

依据稀土永磁材料产业规模优势,赣州提出了“打造千亿级稀土永磁电机产业基地”战略,重点布局稀土永磁电机及配套的研发和制造项目,加大拓展应用力度,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不断推进矿山修复“绿意浓”

盛夏时节,走进信丰县嘉定镇桐木村的老稀土矿山开采区,这个已经停产6年多的矿区,已经种满了杨梅、脐橙、柚子等水果树。

“当地村民对矿山修复区进行承包管护,有力保障了修复成果。”信丰县自然资源局矿业权股工作人员黄会龙告诉记者。

曾经的“红色沙漠”重新披上绿装,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回归绿水青山,也让当地人感受到了生态修复的成效。

“以前到处是裸露的黄泥,下雨天出门的话,沾一身黄泥水。现在好了,地变绿了,黄泥水也不到处流了。”正在矿山修复区干农活的桐木村村民张诗全告诉记者。

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24个问题中有10个稀土矿山生态环境问题,2018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的问题中也有4个稀土矿山生态环境问题。

为此,赣州市成立了废弃稀土矿山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废弃稀土矿山环境治理和后期管护工作方案、稀土矿山车间集中整治工作方案,投入18.44亿元对92.78平方千米内的1590个废弃稀土矿山矿点开展恢复治理。对中期评估治理效果差、遗留未治理的185个矿点,再次投入0.45亿元开展治理。投入2.73亿元在龙南、定南建设7座稀土尾水处理站,探索流域性稀土尾水治理新方案,解决矿区地表水氨氮超标问题,氨氮浓度下降90%以上。投入4000万元改造149个稀土生产车间,统筹解决车间生产历史遗留问题。同时不断完善机制,制定废弃稀土矿山环境治理项目后期管护管理办法,建立费用分担机制和日常监管机制。

目前,赣州全市5座稀土尾水处理站日处理稀土尾水6.2万吨,每年将削减氨氮排放2200吨,为改善稀土矿区地表水及龙南出境断面水质提供了可靠的工程保障。

赣州市还积极实施“变废为园”“变荒为电”再利用等模式,龙南、定南、安远、寻乌、大余等5个县将城镇近郊的7.31平方千米废弃稀土矿山改造成工业园区;寻乌县建设35兆瓦光伏发电站,年收入达4000多万元。

稀土矿山修复再利用,美化了环境,促进了就业,增加了税收,也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网易2022-8-1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