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编者按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核心问题,全面提高审计质量,是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促进审计事业在新的阶段取得更大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阐述了审计质量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衡量审计质量的基本标准,客观分析了当前审计质量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并从审计的基本原则、指导方针、队伍素质、工作规范和技术方法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审计质量的对策和措施。
我国的审计监督制度是伴随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而产生,并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随着审计工作不断深化和审计的影响不断扩大,审计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审计机关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越来越成为影响审计事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李金华审计长在今年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后几年的审计“应以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为核心,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审计署“五年规划”对此又予以进一步明确,将“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列为“实现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目标的重中之重。因此,充分认识审计质量的重要意义,客观分析审计质量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科学制定提高审计质量的具体措施,对于促进审计工作上层次、上水平,推动审计工作在新阶段的新发展举足轻重。
01
审计质量概述
审计质量主要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成果质量两部分,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工作质量是成果质量的保证,成果质量是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从广义上讲,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总体质量;从狭义上讲,审计质量是指审计项目质量,即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包括审计计划、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结论落实等一系列环节的工作效果及达到审计目的的程度。概括地讲,审计质量就是指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和审计作用的发挥水平。
(一)审计质量的重要意义
审计质量之于审计工作,好比产品质量之于企业;产品质量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其意义体现在:
1.审计质量是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决定因素。
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廉政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审计不仅要为社会查错纠弊,反腐倡廉,解决或促进解决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而且要从更深层次评估和分析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提出意见或建议,服务于党政领导宏观决策和管理。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水平。二十年特别是近五年的审计实践证明,哪个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高,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就明显;哪个时期的审计质量高,审计监督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就突出。
2.审计质量是衡量全部审计工作的最高标准。
与实行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相适应,审计机关采取的一切举措,开展的全部工作,其最终落脚点就是为了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因此,衡量和评价审计机关各个方面的工作,尽管有不同的尺度和标准,如领导班子水平、干部思想和业务水平、机关管理水平等,但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其审计质量是否符合审计规范和审计准则,是否达到审计目标的要求,是否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充分发挥了审计监督作用。审计质量的高低因而也就成为评价和衡量全部审计工作的最终和最高的标准。
3.审计质量是推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审计工作已经进入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寻求进一步发展的新阶段。但从总体上说,我国审计工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许多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审计质量问题。同时,与国家和社会对审计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期望相比,审计工作也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关键还是审计质量问题。因此,只有切实提升审计质量,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审计工作才能适应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审计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中国审计才能早日融入世界审计的主流。
4.审计质量是树立审计机关形象的内在要求。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良好的形象是最好的无形资产;对于一个审计机关来说,良好的形象是开展工作、履行职责最好的保障。审计机关的形象,决定于政府和公众对其工作的认可程度。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在不断提高审计质量的基础上,我国审计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和较高评价,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无论是重视、支持,还是信任、肯定,审计的作用和效果是最基本的支点;而只有保证审计质量,审计才有作用和效果,失去了这一点,审计形象也就无从谈起。
(二)审计质量的基本要求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领导决策需要所具备的特性。一般通过工作水平的高低、审计成果的优劣和发挥作用的大小等反映出来。衡量审计质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1.从审计工作过程来看,一是审计目标是否科学合理。
审计目标在整个审计工作中处于统帅地位,审计目标制定是否科学、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审计的组织方式、方法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全面、适当,重点是否突出,进而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的高低。二是审计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审计方案确定审计项目的操作思路、方法以及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审计项目的操作指南;审计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决定了审计项目能否高质量地完成,最终决定了审计目标能否实现。三是审计行为是否合法规范。作为行政执法部门,审计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直接影响着审计结果的有效性和审计质量高低。
2.从审计工作结果来看,一是审计情况是否全面完整、真实可靠。
审计情况是否全面完整、真实可靠,不仅影响审计机关作出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而且影响宏观决策和管理。因此,审计情况必须全面、真实、准确、可靠,体现了审计目标的要求,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二是重点审计内容是否查清,综合分析是否深透。审计重点是否查深查透,反映了审计的深度是否达了审计方案的要求,决定了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加强对审计情况的综合分析,是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层次,促进审计工作出精品、上水平的重要途径。三是审计处理是否实事求是、准确恰当。作出的审计决定必须认定事实清楚,问题定性适用法律法规准确、恰当,审计处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无复议撤销或行政诉讼败诉事件出现。
3.从审计监督作用来看,一是能否规范经济秩序。
通过揭露、查处和纠正问题,促进增收节支,加强微观经济管理,规范经济秩序。
二是能否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被审计地区(单位)落实审计决定,采纳审计建议,加强资金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三是能否服务宏观调控。通过对问题研究分析,从体制、机制、政策和管理上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意见,为党政领导和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宏观调控,管理经济工作提供信息和依据。
02
审计质量现状分析
审计质量的核心是审计成果的质量。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的要求,在提高审计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审计质量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不高仍是当前影响审计监督作用发挥的关键问题。
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审计工作的主要差距之一就是缺乏严格的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行为不规范,审计质量难以得到全面保证,存在一些风险隐患。目前,我们的审计成果普遍是“两多两少”,即“粗加工”多、“深加工”少,“初级产品”多、“精细产品”少。
具体到审计项目,主要表现为:
一是审计计划不够科学,审计目标不够明确,工作计划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
二是审计准备不够充分,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的审计方案脱离实际,操作指导性不强,审计重点不突出;
三是审计实施不够彻底,真实性审计质量不高,重大问题没有查深查透;
四是审计定性不够准确,审计取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缺乏严格规范,随意性比较大;
五是审计综合分析不够透彻,审计意见缺乏针对性、可行性,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水平不高;
六是审计决定落实不够到位,审计工作有效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审计体制、审计环境、审计法规、审计规范、审计队伍、审计管理等方面,本文着重从审计操作与实务角度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
笔者认为,当前审计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审计人员质量风险意识淡薄。
近年来,随着审计监督领域的不断拓展,审计覆盖面越来越大,审计项目越来越多,完成审计任务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人员少,任务重,部分审计人员包括部分审计机关的领导“为完成任务而审计”的应付思想比较突出,审计风险意识淡薄,质量意识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审计质量要求,表现为“重完成任务、轻审计质量”,造成实施的审计项目多,打造的审计精品少,影响了审计质量;有的审计人员急功近利的思想比较突出,偏面追求查处大案要案,忽视了全面审计,以真实性为基础、摸清家底的问题没有解决好,造成审计监督有死角,留下了风险隐患。
二是审计队伍素质不适应工作需要。
从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来看,现有人员中懂一般财务审计的多,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科技知识,具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知识结构相对陈旧、比较单一,整体上应对复杂审计工作局面的能力比较弱。其次,审计人员的开拓创新意识相对较弱,宏观意识和现代审计意识不够强。包括一些审计机关的领导,在工作上、思维上的一些惯性还比较强,审计工作中“满足现状、四平八稳、不思进取、但求无过”的思想还比较突出。有的传统财务审计的观念比较浓,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查账的目的就是处罚;有的思维方式单一,比较习惯于单纯的会计思维,多层次、多视角地透视问题不够,综合分析能力比较差。
三是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
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审计质量的控制依据和审计业务的作业规范。它是审计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审计组织根据职业特性的具体情况,适应自身规律的需要而建立的。它不同于审计准则,也有别于审计法规。客观地讲,这些年我们在国家审计规范体系建设上,明显地偏重于审计法律规范和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而忽视了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建设。在这方面,国家审计规范远远落后于社会审计规范,造成的结果就是国家审计质量标准不明确,审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
四是审计质量责任制度不健全。
对于审计质量而言,明确控制标准是前提,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是保障。一般而言,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审计复核制度、审计考核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其中,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是核心,但往往也是现实中最薄弱的一环,有的责任追究制度泛泛而论,责任主体不明确;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还有的有制度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其结果是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缺乏风险意识,导致行为不规范,随意为之;而一旦出现审计过错,责任也无法落实到人,结果不了了之,形成非良性循环。
五是审计质量管理工作力度不强。
高质量来源于严管理,审计质量管理不严格是造成审计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有的执行审计规范不严格,过得去就行的思想比较严重,导致审计质量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有的落实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不严格,说得多、做得少,制度流于形式。
此外,审计工作全过程质量控制不彻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为“三重三轻”:
有的“重审计实施、轻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审计实施与审计方案“两张皮”,造成审计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影响审计质量;
有的“重审计问题、轻审计规范”,审计取证不齐全,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定性不准确;
有的“重审计报告、轻决定落实”,造成审计走过场,审计监督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03
提高审计质量的对策
提高审计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审计机关各部门上下共同努力,齐抓共管,需要全体审计人员扎实工作,奋发进取。笔者认为,今后的审计工作,要以审计署“五年规划”为指导,从每项基础工作抓起,从每个审计项目做起,围绕提升审计成果质量这个核心,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坚持一个基本原则:依法审计,客观公正
“依法审计、客观公正”是审计工作内在固有的基本原则,它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要依法开展审计工作,严格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二是坚持每项审计都要摸清真实情况,充分揭露问题;
三是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实事求是地认定和处理问题。
多年的审计实践充分说明,“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的最高原则,“客观公正”是审计工作的最高标准,坚持“依法审计、客观公正”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关键。
坚持“依法审计、客观公正”,一是要坚持原则,敢于审计。
敢于审计的核心就是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如实揭露和反映问题,敢于依法处理问题,即敢于全面认真地履行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本着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法律负责的态度,敢于把那些影响先进生产力发展、影响先进文化进步、影响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揭露出来,并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二是要实事求是,善于审计。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善于将“依法审计”和“客观公正”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坚持从维护法律尊严的高度开展审计监督,依法充分揭露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行为,又要结合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实际,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实事求是地看待和处理问题。
三是加强和完善审计和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为依法审计提供法律保障。
有法可依是依法审计的前提。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审计客体和执法环境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审计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已经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以此作为审计依据必然会制约和影响审计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审计法律法规建设,并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
(二)贯彻一个指导方针:全面审计,突出重点
“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是审计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也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根本要求。“全面审计”是基础,要求把握好全局;“突出重点”是关键,要求抓得住要害。只有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抓住要害,突出重点,查深查透,才能事半功倍,以一当十,真正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一是要科学制定审计计划。
制定审计计划时要充分调查研究,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大局,从宏观上把握审计对象的总体情况和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在此基础上,明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重点资金、重点内容、重点部位。
二是要突出审计重点。
实施审计时要坚持突出重点,以真实性审计为基础,打假治乱,突出一个“大”字,即抓住那些数额大、危害大、影响大的违法违规问题,注重查处经济领域的重大违法犯罪案件。
三是要强化综合分析。
要在对审计的重点资金、重点环节、重点内容,尤其是数额大、范围大、危害大、影响大的重点问题查深查透的基础上,加强综合分析,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即弄清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危害影响,努力提高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三)突出一个永恒主题:以人为本,提高素质
事在人为,在影响审计事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因素。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必然源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人的素质的高低决定审计质量的优劣。把“以人为本、提高素质”作为发展审计事业的永恒主题,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适应审计工作不断发展变化需要的审计干部队伍,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基础和关键。
“以人为本”,核心在于加强干部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
增强从事审计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大力倡导热爱审计事业、忠于审计事业,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自觉弘扬“清正廉洁、秉公执法”的职业道德,始终保持审计的独立性。
二是进一步加强经济理论、审计业务、政策法规培训,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
加强宏观经济、法律制度以及现代科技、计算机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开阔眼界、启发思路,增强认识和把握问题的能力,倡导用辩证法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力打造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三是进一步强化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的意识,提高贯彻执行审计规范的自觉性,增强审计人员规避审计风险的能力。
加强对审计准则等规范的宣讲和学习,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规范意识,严格贯彻执行审计准则,防范审计风险。
(四)建立一个工作规范:完善制度,严格管理
审计工作的核心问题是质量,提高审计质量的核心在于工作的规范,即能不能依法规范地开展审计活动。这里所指的规范,概括地讲,就是要完善制度,严格管理,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审计规范本身的建立和完善;
二是严格按照审计规范要求开展审计工作;
三是用规范去评价审计质量和界定审计责任。
完善制度,严格管理,一是要加强审计规范体系建设。
重点加强审计准则和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制定审计准则要密切联系实际情况,切实提高审计准则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各行业审计特点,制定相应的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并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适时予以调整和完善。
二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
以审计责任追究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以审计复核、审计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为主体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
三是严格审计质量管理,实行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
所谓全过程质量控制,是指将审计准则、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和制度落实到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一力贯之,不可偏废。如制定审计方案,要认真做好审前调查,科学合理地确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目标等;编制审计底稿,要事实清楚,要素齐全,定性准确;编写审计报告,要加强综合分析,坚持把查处问题与完善制度结合起来,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层次。
(五)强化一个根本措施:改进方法,创新手段
审计工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不断改进审计方法,创新审计技术。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审计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和应用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是提高审计质量,圆满完成审计工作任务的重要举措。
改进方法,创新手段,一是要坚持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充分利用审计调查宏观性强、作用范围大、工作方式灵活的特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项审计调查,提高专项审计调查在审计工作中的比重;在审计项目中也要灵活运用调查的方法,如对于审计中发现的一些现行法律法规无法解决,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可以采用审计调查的方法,充分掌握情况,加强宏观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宏观决策提供参考,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二是积极探索经济效益审计。
坚持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积极探索效益审计的新路子,以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重点,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维护国有资安全,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三是加强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的推广运用。
突破传统模式和习惯做法的影响,大力推行计算机审计,提高审计工作科技含量,扩大审计覆盖面,挖掘审计深度,提高工作效率。四是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广和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积极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审计工作的先进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审计观察202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