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升级,基层治理更有底气
“牛桥村新市民马文敏想给两个孩子报暑托班,但她最近在工地打零工,早出晚归,总是错过报名时间,希望村委留个名额。”“韩山村第七组有一位高龄老人走失,家属很是着急,请迅速前往了解情况。”……
每天一早,一条条信息,便从张家港高新区(塘桥镇)网格化联动工作群里弹出,这些都是网格员们在巡查走访中掌握的第一手情况,看似“鸡毛蒜皮”,却是困扰百姓的烦心事、糟心事。
网格员走街串巷,排查、上报网格内的治安、环保等情况,促成各类问题及时解决,背后是网底工程起到了关键作用。“无论基层治理,还是企业服务,只有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才能科学施策,对症下药。”张家港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严亚明表示,借助网底工程,高新区着力形成日常状态“精细化服务、精准化管理”,紧急状态“网格化联动、集成化指挥”的高效基层治理模式,把城市运行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
147个网格“处处见底”
早上8点,镇中社区网格员李春燕已经赶到“堂燕草庐”网格驿站,若是有人过来反映情况,她就请居民坐下来,聊一聊,记录好问题,如果没有,她便停好车子,开启日常巡查。李春燕所在的网格,位于塘桥镇中心区域,面积虽小,但人员多、商铺多,形态复杂,兜一圈下来,短则2小时,长则3小时。“遇到小问题,我会顺手处理,比较棘手的,就上报社区和网格中心,当好‘传声筒’。”
像这样的“微网格”,塘桥镇共有147个,每个网格配1名专职网格员,以及楼道长、村民小组长、志愿者等网格“助理”,大家发挥“地熟人熟事熟”的优势,一方面借助巡查走访,把群众意见收集上来,另一方面配合村(社区)或条线部门,开展反诈宣传、法律宣讲、文艺演出等服务,起到上传下达、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作用。
“从‘网格化管理’到‘网底工程’,变的是工作机制,不变的是服务群众的初衷。”张家港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党政办主任吴红波介绍,提出网底工程,源自基层治理暴露的漏洞。例如,村(社区)对辖区居住人员底数不清;某家企业,员工信息不完整,甚至错误百出。“如果连最基本的人员情况都搞不清,一旦碰到突发事件,处理工作必然陷入被动。”
于是,塘桥镇汲取教训,决定对网格化管理进行提档升级,这才有了网底工程的诞生,寓意借助网格化管理,摸清家底。在以往工作基础上,塘桥镇按照纯镇区、纯农村、纯社区、城乡接合部4个标准,综合考量面积、人口、商铺、企业等因素,划分网格,编织出一张边界更清晰、分布更合理、权责更明确且更便于管理的网格矩阵。
自去年6月实施以来,各村(社区)还各出实招,推动网底工程运行更顺畅。刘村村把网格服务对象分为红、橙、黄、绿四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举措。网格员张剑负责的网格包括14个自然村,涉及442户村民、2家企业和15个小作坊。网底工程刚推出那会儿,他的时间几乎全部花在巡查上,步数日常破万。“有了四色管理法后,巡查工作有的放矢,小伙伴们都轻松不少。”
配齐网格力量与资源
作为一项创新之举,网底工程虽有网格化管理工作为基础,但要想实现“一网”管好万千事,不能光看网格划了多少,还要看力量是否配齐、资源是否到位、运行机制是否科学。解决了这些问题,网底工程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推陈出新,而不是玩一个新概念。
有网格就要有网格员,而且是专职网格员,这是塘桥镇实施网底工程的一项重要考量。依托市镇两级公开招聘,目前,塘桥镇专职网格员已经实现了一格一员甚至多员。
虽然塘桥镇把一格一员作为网底工程的标配,但在实际工作中,当地深知,网格有大有小,光靠专职网格员一人之力,自然忙不过来。塘桥镇鼓励村(社区)因地制宜,在百姓、学校、商铺、企业、社会组织中挖掘退休党员、志愿者等,充实到网格,为专职网格员增加一批好帮手。如今,每个网格的人员数量均在3人以上。
配人还要配阵地,既让网格员有落脚的地方,也方便群众随时到达。“耕好网格‘责任田’,归根结底要靠‘铁脚板’,网格员坐在办公室显然不行。”吴红波说,自提出“一格一阵地”和“一格一品牌”的要求后,各村(社区)开动脑筋,没多久,一个个网格驿站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有的建在田间地头,有的设在闹市街区,有的从民房改造而来,有的借用党群服务站点,既接地气,又有特色。
如果把阵地比作硬件,把人比作软件,那么,应该借助怎样的机制,为两者赋能?塘桥镇的做法是,推动网格与党建网、警网“三网融合”,将党建网和警网背后的各类资源导入网格,通过资源整合,凝聚起网底工程建设的强大合力。
不久前,韩山新村村民徐进法找到网格员吴锦宾,反馈邻居装修过程中,门口台阶比自家的高,不符合当地风俗,产生了矛盾纠纷,希望村里出面解决。见面了解情况后,鉴于问题复杂,吴锦宾当即上报。随后,村干部、社区民警、网格员、乡贤一起上门调解,并提供解决方案,矛盾顺利化解。
可以说,网底工程探索实施一年多来,网格员认真记录、上报、办理群众“急难愁盼”,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现已累计解决群众求助697条,接受群众咨询3100余次,“有问题找网格员”,正成为塘桥百姓的新习惯。
数字赋能网格治理再升级
再过一阵,塘桥镇“东渡网格学堂”又要开课了,作为项目负责人,该镇网格联动条线副科长陆于萩正忙着研究培训课程。今年7月揭牌的东渡网格学堂,是张家港网格学院首批实训基地,位于镇应急救援基地,占地5000平方米,具备应急、消防、救援等场景,是当地培育专业化网格员的重要载体。
学堂每季度开课,为期2天,共8节。课程设计除了紧盯网格化治理前沿,还紧贴基层需求,扣住难点问题。“群众安全至关重要,如果网格员具备一定救援技能,不仅可以在巡查中发现隐患,也能及时处理紧急情况。”陆于萩把这次课程定为安全常识和应急救援,计划邀请消防、安监等条线部门业务骨干,传授相关领域知识。
管理体制改革非一朝一夕之功,社会治理也非一人之力可为,对塘桥镇而言,推动网底工程行稳致远,不仅需要培养一批又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网格员队伍,还要主动拥抱数字化浪潮,搭建信息化系统,线上线下齐发力,持续赋予网底工程新的时代内涵。
在网格员队伍建设上,塘桥镇今年出台新的绩效考核细则,让网格员回归主责主业,即挨家挨户摸排人员信息,收集群众反馈。对于工作做得好的网格员,塘桥镇将拿出一定名额,选拔他们进村(社区)、机关、国企,打通晋升通道,提高保障待遇,同时开展相关评选活动,宣传榜样事迹。
在数字化平台建设上,塘桥镇把网底工程嵌入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系统,并增设日常考勤、精准服务、协调联动、实景地图四个子模块。其中,日常考勤模块将记录网格员巡查时长,作为衡量工作情况的重要标准;精准服务模块将标出空巢老人等重点人群,为网格员“探视”提供指引;协调联动模块将与市级贯通,上报镇域层面处理不了的工单;实景地图将对楼宇、小区等进行建模,实现一键了解企业规模、人员分布等信息。目前,四个模块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信息化支撑,为网底工程插上了智慧之翼。”塘桥镇集成指挥中心负责人袁辉介绍,配合指挥中心系统,当地还开发了数字塘桥APP,网格员登录后,就能填报、上传在网格内发现的信息,并反映在平台上,办理流程也一目了然。
新华日报202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