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基层立法联系点飞出“金点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2019年9月,金湖县塔集镇施尖村被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确定为省级基层立法联系点(淮安市唯一)以来,努力让立法这件“专业事”变成人民群众的“身边事”。五年来,施尖村基层立法联系点参与全省21部立法项目,共收集反馈意见124条,其中45条被采纳,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案例,探索出了基层立法联系工作的特色经验,让更多的基层声音直通江苏省人大。
明确建设任务 扩大联系点“联动合力”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来到省人大立法联系点—施尖村,首先被小广场上一行鲜红醒目的大字所吸引。金湖县人大全力构建以立法联系点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着力推动立法联系点提档升级,建成宣传小广场、宣传走廊、民意接待室、会议室,明确组织机构、工作流程、相关制度和立法联系点信息员,引导立法联系点加强自身建设,组织人员参加省市人大组织的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和座谈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不断提升工作人员能力和水平。施尖村致力于拓宽联系的范围,自建立以来,环绕施尖村,吸纳了古镇、横桥2个居委会,闵桥村、甫坝村、金桥村3个村,综治办、派出所、便民服务中心、农技服务中心、司法所、综合行政执法局6个部门,延伸民意征求范围。不断扩大立法联系点信息员队伍,从最初的以基层群众为主的10多人到现在的人大代表、专业法律工作者等各领域人士共同参与的30多人,规模持续增加,体系日渐完善。
大力优化阵地 传递立法好声音
“这条建议是我提的!没想到我一个泥腿子也能参与国家立法,提的建议还能被采纳。”谈及三年多前的《江苏省粮食流通条例(草案)》意见征询情况,施尖村立法联系点负责人杨春荣记忆犹新。因为与周边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那场意见征询会气氛非常热烈。群众纷纷就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身边人身边事畅所欲言。
在随后出台的正式条例中,大家欣喜的发现他们所提的意见或多或少的在条例中有所体现。立法变成“接地气”的事,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老百姓感觉到,自己的声音有人听,自己的意见被采纳,热情自然就高了,随着立法联系工作影响力持续扩大,群众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也培育起来了。
为调动民众参与立法的积极性,考虑到民众提出建议过程中的舒适度与归属感,金湖县投入100余万元将老村部两层办公楼进行装修改造,建优办公、民意接待、座谈等区域,同时在室外广场打造总书记金句展示、业务流程公示、普法宣传等板块,强化氛围营造,结合人大代表“家”“站”建设,将立法工作与代表工作有机融合,既丰富了“点”的内涵,又增强了“家”“站”的活力。
“联系点的工作并不局限于在立法过程中征询群众意见,除了组织征求基层群众对省人大常委会法律法规草案的意见建议,联系点还通过在立法前开展立法需求调研、立法后开展法律宣传,听取群众对实施情况的意见建议等方式,充分发挥自身在立法全过程民主中的作用”。谈及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金湖县人大内务司法委主任王辉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融合线上线下 找准联系点“功能定位”
“我们很多家庭农场想要扩大规模,存在用地难的问题,能不能在高标准农田整改中,规划出一部分土地扶持家庭农场提档升级?”2023年4月10日是每月一次的“代表接待选民日”,县人大代表徐剑锋在立法联系点接待选民时,选民代表提出了上述建议。当天下午,徐剑锋就与施尖村负责人和镇农村工作局联系协调,积极与上级国土和农业部门对接,争取在即将出台的家庭农场管理条例中有所体现。
施尖村立法联系点牢记省人大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初衷,不仅充分发挥立法联系点汇聚民意的作用,更是将法律带进家家户户,结合大数据信息化的时代背景,积极探索“线上”运行模式,在平时的工作中采取“线上+线下”多元化路径征集的意见,切实考虑群众感受、重视群众需求,在更加方便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全面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了提高基层群众对于施尖村立法联系点相关工作的了解,施尖村打造了法治教育“宣传站”。在镇人大主席团组织法服所、综治办等部门有法律知识的专业人员的帮助与支持下,施尖村基层立法联系点多次开展“我与群众面对面”座谈会。此外,村两委还结合“七五”普法,带领村民深入学习宣传《监督法》《组织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利用立法联系点向群众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响应国家号召,指导群众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罗心怡)
金湖县人大2023-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