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审议市政府工作报告侧记
为首都发展献良策 为民生改善聚合力——审议市政府工作报告侧记
为民生工作“划重点”“定目标”,为首都发展献良策、聚合力——在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17个代表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认真研读政府工作报告,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将群众所思所盼所愿充分体现到国家机关各项工作中,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精神要义。
每位代表都为参加会议做了充分准备,审议发言积极踊跃、实事求是、重点突出、观点鲜明。不少代表还带着调研形成的数据表、情况图和“民情日记”上会,直言民生痛点、推动难题解决。代表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形成了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良好氛围。
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细化“任务表”“路线图”
首都工作关乎“国之大者”。无论是回顾总结各项工作,还是部署今后重点任务,政府工作报告都把“忠诚履行首都职责”放在首要位置,强调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全力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那么,在2022年各项工作中怎样充分发挥首都发展优势?
“我们要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和‘留住乡愁’的嘱托,以报告提出的中轴线保护申遗工作为重点,推动历史建筑、城市水系和传统四合院民居整体保护,重塑古都风貌壮美空间秩序”,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代表、西城区委书记孙军民代表表示,要正确处理好“都”与“城”、“舍”与“得”、“质”
与“量”的辩证关系,全面推进老城保护复兴,为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和提升优化首都功能贡献力量。
围绕坚持“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纵深推进“两区”建设,朝阳区委书记王灏代表表示,“将全力争取政策先行先试和高端业态聚集,紧锣密鼓打造CBD千亿级商圈,形成对外开放样板。”围绕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海淀区委书记于军代表表示,将着力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多元协同“创新雨林”生态,产生一批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开放成果。
围绕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丰台区委书记徐贱云代表表示,将规划建设数字金融科技园,保障200余个总投资规模超过4000亿元的重大项目落地。围绕高精尖产业发展方向要求,房山区委书记陈清代表表示,将全力打造以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为代表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围绕“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昌平区委书记甘靖中代表表示,将在未来科学城加快布局医药健康千亿级产业集群。
石景山区是北京冬奥组委机关驻地和重要赛区,延庆区是“冬奥之城”。围绕“双奥之城”建设,石景山区委书记常卫代表表示,将紧扣“服务冬奥、参与冬奥、借势冬奥”的主线,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发展战略,全力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延庆区委书记穆鹏代表表示,擦亮冬奥、世园、长城三张旅游“金名片”,努力交出决战决胜冬奥会、推动区域转型发展两份优异答卷。
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属于生态涵养区。2022年,怎样践行“两山”理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走实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之路?
门头沟区委书记金晖代表表示,将着力打造“专精特新门头沟”产业品牌和“一线四矿”旅游线路。发挥“门头沟小院”民宿旅游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平谷区委书记唐海龙代表表示,将积极探索“高大尚”发展路径。“高”就是建设平谷农业中关村,打造农业“中国芯”。“大”是物流大流量,打造首都物流高地。“尚”是拥抱新消费新生活,打造世界“休闲谷”。
“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9个科学设施平台进入科研状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速形成。”怀柔区委书记郭延红代表表示,将加快推进怀柔雁栖湖国际会都扩容提升,全面提速中国影都建设,擦亮“京郊明珠”。密云区委书记余卫国代表表示,“2021年10月,密云水库蓄水量达到35.79亿立方米,创建库以来新高。将继续落实好
‘保安全、多蓄水’要求,继续守护好密云水库‘无价之宝’。”
“北京城市新总规颁布实施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呈现新气象新格局”,顺义区委书记高朋代表表示,未来五年,以首都国际机场为核心,加强周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区域消费功能培育和引导,提升国际消费供给,打造联动京津冀、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高品质国际消费桥头堡。大兴区委书记王有国代表表示,大兴机场临空区将重点打造国际会展中心和国际消费枢纽项目“双引擎”,以及再生医学创新产业园等六大专业园,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给民生工作“划重点”,为排忧解难“加把劲”
“扩增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积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支持推出广受市民欢迎的普惠健康保险”……“普惠性”是贯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个关键词,深受代表、群众关注和肯定。
“对广大群众来说,普惠性是一个带有‘温度’的词汇。”卫爱民代表在审议时提到,“正是通过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本市解决过去‘天价园’读不起,‘平价园’入园难的突出问题,为解决群众
‘急难愁盼’问题打开了思路、提供了示范。”
卫爱民带来一件与普惠性有关的代表建议——实行普惠性养老政策,全面推进全市养老事业的建议。“在会前调研中发现,目前动辄每月上万元的养老院已不在少数,居家养老服务费用也在增长。很多家庭难以负担”。他建议,养老事业要坚持普惠性方向,让老年人都用得起服务。
张晓艳代表也对完善普惠养老政策提出建议。“考虑到家庭总是把最好资源留给孩子,老人需求排在后面以及全市300多万老年人分布在1万个多小区,各小区老年人数量不均衡,对养老服务需求量不统一的格局”,她建议,统筹普惠性“托育”“托老”事业发展,满足家庭相关需求。
多位代表建议,要把增强普惠性和公益性作为做好各项民生工作的重点。张梅菊、高婕、吕清代表建议,坚持普惠发展方向,解决目前新能源车公共充电设施收费超过居民用电价格数倍的问题。许泽玮代表建议,法律援助坚持公益性,避免“先公益、后商业”。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这在代表履职中得到充分体现。为了能给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把劲”,代表纷纷带着调研数据、情况图表、“民情日记”上会。
2021年教育界最热门的词汇,无疑是“双减”和“轮岗”。那么,如何不断总结经验,把“双减”“轮岗”推向深入?张斌平代表带来基层“轮岗”教师14万字教学日记。现场代表、教育部门工作人员一下子被吸引了,都将目光投向他手中的四本日记。他反馈基层教师心声,“除了重视轮岗交流的速度和数量,更要关注质量和实效性,考虑轮岗教师职住平衡等因素,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位于南六环的马驹桥地区与主城区公共交通不畅通,30万居民通勤受影响。去年,根据刘美莲代表提出设立地铁站的建议,政府承诺将马驹桥纳入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统筹研究。今年她再次提出相关建议,并提供了最新调研数据。上下班时段,坐公交车到最近地铁站得40分钟。“希望政府看到数据后,能够加快地铁站规划建设进度。”
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创下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记录。那么,大气污染防治有哪些好的做法,如何巩固这些经验?王金南代表在审议时拿出专门准备的一块纸板,上面用柱状图展示2013年以来每年污染来源、防治目标、治理要点、重污染天数,并分析相关数据和治理经验,“希望这些数据能为本市加强大气污染防治顶层设计起到推动作用”。
聚焦发展堵点痛点难点,积极提出对策、贡献良策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代表们秉持“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理念,聚焦发展堵点痛点难点问题,提出真知灼见,推动政府“从服务端发力”,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两区”建设进程中,如何解决中小微企业“贡献大、待遇差”痛点问题?吴建国代表建议,建立跨层级协同机制,实现市区镇产业园区的统筹发展,确保园区中小微企业共享各级政府政策“服务包”。孟令悦、李季名、李申虹代表建议,既要重视“国家队”战略科技力量,也要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董慧文代表建议,更好发挥12345热线解决企业诉求方面作用,使更多企业受益。
“民生难点在哪里,城市更新和智慧城市建设就应该朝哪里去”,那艳芳、田伟、王玉梅代表建议,针对困难救助申请难问题,借鉴外省市经验做法,在医院、民政、养老等部门建立困难群体自动筛查系统,变过去群众申报救助政策,为系统自动识别困难群众,及时提供救助。
电动三轮车治理无疑是城市治理难点问题。丁树奎、聂大华、贾红梅、刘子华代表建议,从服务端发力,打通街乡层面“微循环”,将居住区与学校、医院、交通枢纽畅通起来,优化提升城市交通运载能力,减少电动三轮车需求。针对养犬管理难题,怡学、安丽娟代表建议,改变过去“一刀切”要求居民自行处理大中型犬的做法,避免由此导致的弃养动物问题。“应当从服务端发力,对大中型犬提供无偿绝育,实现犬种自行更替。并借鉴外省市经验做法,发展公益性救助基地、寄养基地,让所有流浪动物有温暖的家。”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培育怎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无疑是重点问题。张晓艳代表建议,要充分研究汲取各国农村农业现代化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我国“专业合作社+农户”带动农民共同富裕成功经验,以及重视一些国家历史上“公司+农户”导致农民失去主体地位的教训。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代表们一致认为,报告铺展蓝图,凝心聚力,增强信心,将推动首都以勇往直前的姿态、攻坚拔寨的干劲,以及扬帆再起航的劲头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北京人大》杂志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