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急需范文定制服务

提出单位:**省**市农业农村局

题目:各地怎样推动农业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资料提供时间:2022-05-07

目录

更多

重庆丰都产业兴旺,环境优美 文章下载

重庆丰都产业兴旺,环境优美

近年来,丰都县双龙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稳步壮大主导产业,把产业基础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产业蓬勃发展 让群众钱包更鼓

  近日,在丰都县双龙镇付家山村,连片的茶树环抱着连绵的山坡,十余名村民正在茶叶基地里采茶,大家三三两两,一边有说有笑,一边将茶叶往竹筐里放。

  双龙镇目前种有茶叶6000余亩,主要品种是福鼎白茶与南疆一号,今年茶叶迎来第一次采摘,预计产量能达到3000公斤(干茶叶),产值约480万元。

  茶产业的发展,不仅让村庄看起来更具“气质”,也让当地老百姓多了收入渠道。

  “我家流转了五六亩土地来种植茶叶,同时我还在这里务工,每个月能工作20多天,一个月下来有1400元左右的务工费。”付家山村村民代兴明说,一年下来,可增收15000元左右。

  村民们纷纷表示,自从茶产业发展起来后,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而充实了,而且有钱赚,劳作积极性也高。

  丰都县双龙镇副镇长黄仕海告诉笔者,茶叶采收期,丰都县农发集团会组织人员前来收购,村民们采来的茶叶可当即进行售卖。

  “根据市场价,芽心110元/公斤,一叶一心54元/公斤,但我们会根据市场价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让村民们劳有所得。”丰都县农发集团双龙片区负责人余航说。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和农发集团的合作,寻求相关高校的技术支持,建立茶叶深加工企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提升茶产品价值。同时,以茶产业为主导,探索创新一些相关附属产业,通过多方式、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全力助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黄仕海说。

  人居环境改造 让群众家园更美

  宽阔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屋舍、和谐恬静的新农村气息……丰都县双龙镇各个村庄都释放着崭新的活力,村民们在自家院落、田间地里、公共区域,或劳作,或休闲散步,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近年来,丰都县双龙镇补齐短板,持续推进宜居宜业双龙建设,让群众生活家园越变越美,越来越舒适。今年,该镇还将通过打造一批生态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点,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助力乡村振兴。

  来到双龙镇灯塔村,当地正组织村民开展人居环境提质改造工程,对进村入口、道路两侧、空闲地块等空间全面植绿,打造村庄景观。

  “我村自今年起,大力改造人居环境,目前正在移载苗木。苗木移栽好后,还会修建花台,到时候通过加强管理,让我们灯塔村的面貌得到提升,让村民们生活得更舒服、更高兴。”丰都县双龙镇灯塔村村委会主任文茂中说。

  为建设“美丽双龙、生态双龙”,今年双龙镇投入资金50万元,在灯塔村、关都坝村打造人居环境示范点,通过实施“微菜园”“微禽园”“微果园”“微景观”“微户径”为主的硬件设施建设,实现村庄面貌整体提升,焕发乡村振兴活力。

  “以前,我们不注重环境卫生,到处脏乱差,但这几年,我们注重这个问题了,现在村庄里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并且通过环境打造,我家屋前屋旁的乱土堆都变成了一片片小花园、小菜园,家园环境美,我们的生活也随之变美,大家生活起来也更幸福。”丰都县双龙镇关都坝村村民李昌波感慨地说。

“今年,我们结合全镇地域风貌和群众需求,科学规划设计,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本土乡村风貌、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生态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院落,届时将给当地村民带来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为乡村振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丰都县双龙镇党委组织委员唐光慧说。

华龙网 2022-4-1

 

 

新时期发展乡村产业要把握好5大突破口 文章下载

新时期发展乡村产业要把握好5大突破口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链,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3]。但是乡村产业不等于农业,而是要重构乡村产业结构;乡村不等于农村,而是要重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居民不等于农民,而是要重构乡村人口结构;乡村振兴不等于逆城镇化,而是要重构国家现代化新格局。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治理,让乡村环境更加优美、空气更加新鲜、水源更加洁净、吃得更加放心。留下一个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鄉村,才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才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乡村产业概念及发展机遇

乡村产业,就是根植于乡村,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彰显地域特色,体现乡村气息,承载乡村价值,适应现代需要的产业体系[4-5]。

乡村产业,既包括农产品的种养、加工和流通,也包括传统农村手工业,还包括农村小商业、小集市以及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因此,产业兴旺的“兴”,是指现代农业要“兴”;“旺”,是指百业要“旺”;再加上重视小农户生产,这就是乡村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当前,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我国不仅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而且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6-8]。从机遇来讲,最重要的是旺盛的市场需求,需求主要来自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对优质食品的消费需求。过去人们主要追求的是吃得饱,现在既要吃得好,还要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吃得有个性。二是对乡村环境的体验需求。中国人大多有乡村情结,人们向往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农家美食,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慢生活已成为一种时尚和趋势。三是对农业农村的投资需求。不少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投资兴业。近年来,各地出现新“城归”“逆城镇化”现象,看好乡村发展机遇的人不在少数,乡村相对城市成为“价值洼地”。如2019年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7%,增速高于全部投资6.3个百分点。从城市返乡创业人员达到800万人。

乡村产业发展模式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产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产业前景看好、舞台广阔、潜力巨大。比如,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产生了更多更高层次的需求。据统计,2017年我国汽车保有量2.17亿辆,其中私家车1.70亿辆,占载客汽车的91.89%。这就意味着有5亿~6亿人可以通过私家车出行,极大地扩展了家庭成员的活动半径,他们对乡村生态、生活、文化、旅游的需求被激发出来。因此,时代的发展重新赋予了乡村新的内涵,现在的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只要深入挖掘好农业的多种功能(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充分开发好乡村的多元价值(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发展乡村产业就一定大有作为。

2.1现代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过去农村专注种养,城市负责加工流通,农民靠卖原材料拿不到多少增值收益。发展乡村产业,要立足于种养业,但又不能局限于种养业,必须推动种养业向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全面拓展。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促进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结合,发展高效绿色生态模式。以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为例,这种“水稻+”模式稳粮、增收、生态效益兼具,优质稻平均产量逾7 500 kg/hm2、优质水产品产量达1 500 kg/hm2,是单一种植水稻效益的3~10倍,其中“稻虾共作”纯收入4.5万元/hm2。潜江小龙虾声名远扬国内外,2018年世界杯期间,10万只小龙虾“爬上了俄罗斯球迷的餐桌”。现在,全省稻田种养规模已超过37.33万hm2,位居全国第一,未来3年将达到46.67万hm2。另一方面,要推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积极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业,鼓励发展直销直供、农产品电商等新业态,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上做足文章。

2.2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乡村服务业

2019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与之相比,乡村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这既是发展短板,又意味着发展空间很大,应重点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乡村生活性服务业。如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全国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近19万个,经营服务收入已超过5 500亿元,市场前景持续向好。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趋势不会改变。随着农民老龄化、土地流转加快,如何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问题,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对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只有用我们的农机装备来生产自己的粮食,中国饭碗才能端得更稳。

2.3服务城镇居民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现在,乡村的田园风光、独特风俗、慢节奏生活,对城里人越来越有吸引力。要适应城镇居民需求新变化,积极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乡村从“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要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建设一批美丽休闲乡村、森林人家、乡村民宿等精品项目,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新农业、特色文化等新业态。要积极开发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培育打造乡土特色文化产业和创新产品。要创新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手工业,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打响“土字号”“乡字号”品牌,让传统手工业焕发新光彩。

乡村产业振兴需把握的问题

3.1確保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都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二者不可偏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抓乡村产业振兴首先要抓好粮食生产。要守好数量和质量的“双红线”,不能随意更改耕地的用途,违法建设“大棚房”项目,甚至用其进行房地产开发。

3.2切实做好科学规划

发展乡村产业,不能急功近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发挥农村的比较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乡村企业,绝不能搞污染下乡,不能因发展产业而破坏农村生态环境。要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主攻方向,打好实施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和展现点。要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让更多老百姓吃上生态饭,走一条发展“生态农业”“美丽经济”的新路子。

3.3着力提升发展质量

乡村产业根植于乡村,不仅不是低端产业,而且市场对中高端供给需求十分强烈。抓生产,政府有办法;搞营销,市场主体有办法。乡村产业发展要跟着市场走,不是跟着政府走。决定产品价格的不是政府,而是品质。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做到乡村产品质量高、产业效益高、生产效率高、经营者素质高、市场竞争力高、农民收入高。

3.4充分重视小农生产

我国有2.6亿农户、6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其中2.3亿户是承包农户,户均土地不超过0.67 hm2,仅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乡村产业振兴,绝对不是“去小农化”,也不是过度乡村产业化。现在乡村旅游比较火热,但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拥有这样的资源。要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强化服务和利益联结,通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3.5合理引导资本下乡

工商资本下乡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能够为乡村带来现代要素。乡村有需求,资本有动力,发挥作用有空间,关键要明确下乡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一方面,要优化政策,稳定政策预期,引导好、服务好、保护好工商资本下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设立必要的“防火墙”,防止“跑马圈地”,防止钻政策和管理的空子,防止侵害农村集体产权、侵犯农民利益。不能“资本下乡、农民下岗”“富了老板、穷了老乡”。

发展思路

应当整合各个方面的科技创新资源,将资本与技术资源运用到农业生产和发展中。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培育一批懂技术的新农民,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实现农民增收。在今后的乡村发展中,还应当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4.1加强乡村产品宣传营销

好的营销是成功的一半。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应加强乡村土特产品品牌建设。开设公益性乡村旅游专题栏目,积极利用宣传片、微视频、直播宣传营销乡村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严格把控农产品及其关联产品的质量安全,增强当地特色商品的商标保护,创建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政府鼓励当地年轻人返乡创业,依托电子商务方式建立本地化商务综合服务体系,推介营销乡村产品。

4.2完善乡村基础配套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要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尤其是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环境整治的投入,统筹用好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片(点)、扶贫搬迁等专项资金,搞好项目整合,重点加强道路、旅游厕所、停车场、导览系统、通信网络、污水处理系统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实施餐饮质量安全提升工程,推进“明厨亮灶”、色标管理,开展“清洁厨房”行动,推动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做到卫生整洁、标识清晰;着力解决好交通主干支道连接;在有条件的乡村旅游集聚区推动智慧乡村旅游建设,实现网络全覆盖,进一步优化乡村环境。

4.3推动现代乡村田园旅游综合体建设

积极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稳步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现代化等高科技农业;积极发展智慧农业、会展农业和众筹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拓展观光采摘、休闲体验、科普教育、文化创意等功能。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潜力的地区,如城南镇、袁市镇、观音镇、柑子镇等地,建设一批田园综合体,丰富拓展现代涉旅农业的多种功能,加强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9-10]。

4.4丰富乡村文化内涵

通过“以利用促保护”的办法,加大对古村落、古街区、古民居等保护利用,推出一批古村落度假村、古民居精品民宿;依托历史文化生态资源,融入现代科技,打造一批美食村、文学村;充分挖掘农耕文化资源,利用农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出一批体现邻水特色的慢生活村落、乡村慢城,打造一批乡村大集等精品乡村文化活动。

4.5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客基地

通过培训、培育、培养的方式,引导、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投身旅游创客活动。建立社会组织—政府—企业—资本—农村五位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大力扶持以众创、孵化为核心服务平台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大力发展实体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开发建设在线孵化平台,提供各类创业服务,为科技企业、乡村创客提供学习、交流、融资对接、路演及宣传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共同推动文化旅游衍生品开发,共同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和联络机制。出台激励乡村创客的政策,给予有代表性的创客、创客组织、优秀的创客项目一定的资金支持,营造乡村创客氛围,举办世界乡村旅游创客赛事活动。

网易号2022-2-14

 

 

云南省陆良县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观察 文章下载

云南省陆良县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观察

春耕时节,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的田野之间,一片繁忙景象。在小百户镇的田间地头,人们弓着腰,一手拿着苗盘,一手定植细嫩的菜苗。每完成一片区域,田间的喷灌便随之开启,四溅的水雾在阳光的照射下,很是壮观,这似乎也为忙碌的人们增添了几分乐趣。

从田间地头出发,从温室大棚开始,陆良县蔬菜产业一路走来,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设施基地12万亩、露天基地6万亩及水生蔬菜基地3万亩,全年种植面积稳定在80万亩(含复种),产量200万吨、产值近50亿元的县域支柱产业。陆良县也一举成为云南乃至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

了解陆良蔬菜产业的人或许都清楚,这个重点县名头的背后,绝不是种植面积、产量、产值等几个数据那么简单,它既有陆良县委、县政府对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孜孜追求,还有种植企业、农民合作社、大户等经营主体对生态、绿色生产方式的执着。

科技加码,用好每一滴水

陆良人祖祖辈辈都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同样的认识:水丰沛、田肥沃,种啥都能成。或许正是这样独特的自然条件优势,才成就了陆良蔬菜产业如今的飞速发展。不过,陆良人并没有忘记自然恩赐的宝贵,他们在坚持种好每一棵蔬菜的同时,更加珍惜每一滴水。

菜田里,喷灌设施喷的水雾,滋润着饥渴的菜苗;大棚中,水流在管道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让秧苗一次喝个饱……绘成了这个春天里最美的图景。

云南沃坤农业负责人何耀霖告诉记者:“炒铁村的这片种植基地是我们今年刚刚流转过来的,现在整个喷灌设施已经全部建设完毕,包括泵房、蓄水池、主管道、支线管道、喷灌等,每亩投资大约在6000元。此外,我们还进行了技术优化,实现分区域控制,更精准高效,也更节水。”

与沃坤农业的露天基地不同,陆航蔬菜的智能温室采用的是无土栽培技术,通过智能化水循环系统实现水的重复利用。负责人李伟林说:“虽然没有具体测算过每一茬蔬菜的用水量,但是无土栽培技术的节水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智能化水循环系统会收集尾水并进行净化,处理后的水配比营养液,再次进入循环。”

从规模化的露天基地,到现代化的智能温室,再到蔬菜种植大户,完善的设备设施和人们坚定的节水意识,让流进陆良菜田里的每一滴水都发挥出了最大的价值。其实,早在2014年,陆良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便在全国层面开始先行先试,从根本上破解用水方式简单粗放的问题。

现在,一项名为区域性收集种养循环一体化示范基地黑臭水体治理试验正在进行。在陆良圣洁果蔬种植基地,田间的几个不起眼的小池塘,却藏着大学问。

基地负责人栾忠生指着田埂之间的沟渠对记者说:“你看,这些沟渠主要用来收集雨水和生产废水,经过管道排入过滤池,初步过滤后进入三级沉淀池,沉淀后再进入氧化塘,这些美人蕉和水葫芦都有很强的净化作用,最终产生的清水便可以作为生产用水,灌溉蔬菜。”

据了解,仅这一个试验区每年可处理雨水和生产废水7-8万吨。

减肥控药,守好绿色品质

菜心、芥蓝、香葱、香菜……每年,都有超过2000吨的新鲜蔬菜从位于陆良县芳华镇芳华村的陆良田园食品种植基地直供香港市场。据基地负责人者茂林介绍,这片基地是老基地了,产出的蔬菜直供香港已有十多年时间。香港蔬菜市场执行的农残等质量标准更严格,倒逼种植端必须严控药、肥的使用。

走进基地,田垄间的菜心郁郁葱葱,像是一幅春意浓浓的油画。

者茂林一边欣赏着自己的“作品”,一边跟记者说:“肥料的选用和科学使用很关键,很早以前用过一些低端的肥料,使用也不科学。很多人都觉得肥多菜就一定好,可是没有替土壤考虑,时间一长就出现板结现象,菜就没法种了。现在,基地一直在使用进口肥料,降低用肥量的同时,提升使用率,菜的品质还更好。”

一茬菜心周期在45-50天,基地每亩的用肥量降至40-50公斤。当然,在农药使用上,者茂林更加慎重。“在冬季,菜心多发霜霉病,我们主要以预防为主,过了这个节点,菜心的根茎壮了,抗病的能力就强了。”者茂林说,“我们的绿色品质是绝对有保障的。”

绿色、高端,近几年似乎成了陆良蔬菜的代名词。

陆良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玉良说,近年来,陆良把绿色、高端作为蔬菜产业主攻方向,对25万亩产地环境质量进行整体监测评价,在全县范围筛选出绿色有机农业适宜区域,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此外,坚持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实施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推广绿色防控工作技术,保障最优质的生产环境,守好绿色品质。

陆良蔬菜绿色、高端的品质,不仅在于陆良县对蔬菜产业发展精准定位与大力支持,还源于每一个种植户长期注重每一个生产细节。

那一次经历,何耀霖终生难忘。他告诉记者:“当时是出口新加坡的蔬菜,到达港口后进行农残检测,其中一项仅超标0.0012,整船的货被就地销毁。那是真的体会到了什么是心痛的感觉。不管是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们都必须在生产端把好第一关。”

如今,在小百户镇炒铁村的千亩蔬菜种植基地里,虫情测报灯、杀虫灯、黄蓝板一应俱全,编织了一张立体防虫网,大大减少了农药使用量。何耀霖说:“菜的品质好,订单自然不会少。现在订单主要来自麦当劳和盒马鲜生。”

变废为宝,破解尾菜之困

快速发展的蔬菜产业在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采收、加工、销售环节中尾菜处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尾菜经济适用的处理技术,尾菜被随意倾倒,堆积在田间地头、乡村道路旁,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新的污染源。在陆良县蔬菜产业发展进程中,这一问题也无法回避。

据数据测算,陆良县叶菜类蔬菜年产量约200万吨,其中白菜、甘蓝产生尾菜的比例为46.5%、22.5%,其他品种大约在20%-60%不等,按平均比例24%估算,每年的尾菜产生量约48万吨。

“既然无法回避,那就直面它,找到解决的办法。”陆良县农业农村局市场与信息化科科长俞燕雄说,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陆良县已初步形成以肥料利用为主要方向,以饲料化、能源化利用为补充的综合利用措施。直接还田、无害化还田、过腹还田总量超过20万吨,资源化利用也接近10万吨。

走进陆良圣洁果蔬的有机肥加工车间,两个工人正忙着处理已经堆成山的尾菜,一个工人驾驶着物料混合机先将尾菜进行粉碎,另一个工人不时地清理粉碎尾菜中的残膜等杂物。粉碎完成后,这些尾菜将与粉碎好的秸秆、猪粪再次混合,添加菌种,然后开始对其发酵。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28天后,尾菜秸秆生物有机肥就可以出厂了。

栾忠生说:“这个有机肥加工车间从2021年9月投产至今,已处理利用尾菜达1.5万吨,差不多每天都要加工处理掉100吨尾菜。不过,现在生产的生物有机肥也只能满足公司自己的蔬菜种植基地使用。以后扩大生产规模是必然的。”

与圣洁果蔬的有机肥加工车间相比,陆良中金环保科技不论是尾菜处理量,还是资源化利用技术,都是一流的。公司总经理侯晓明介绍,每年8月是高峰期,日处理量2500吨。公司利用厌氧发酵工艺,尾菜发酵后产生沼气、沼液、沼渣,沼气用来提纯生产生物天然气,沼渣生产生物有机肥,沼液正在试验无土栽培。

在公司的无土栽培试验大棚里,番茄已经开出了黄色的小花。侯晓明说:“沼液经过稀释、调配制成植物营养液,虽然成本比较高,但是效果不错,相信一定会有好的市场前景。”

农民日报2022-4-13

 

 

云南省做强“三端”推进花卉产业集群建设 文章下载

云南省做强“三端”推进花卉产业集群建设

一朵“云花”傲群芳。

凭借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和40年的发展积淀,云南花卉产业在国内已是首屈一指,正在跻身世界一流行列。从多年前的“小散乱”到如今的科学布局规划、高标准生产设施、智能大数据平台、完善的物流体系一应俱全,云南花卉产业完成蜕变,开启集群式发展路径。

2020年,云南花卉产业成功入选全国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吹响了强弱项、补短板,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国内最优、世界一流的花卉产业集群的号角。

一年多来,云南省先后为花卉产业集群建设县(区)投入1.5亿元扶持资金,为产业集群区域内8家花卉龙头企业兑现1580万元奖励资金。各县(区)将花卉龙头企业作为集群建设项目的实施主体,加大扶持力度,发挥好联农带农效应。

一年多来,云南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主线,抓实品种、品质、品牌3个核心环节,在生产端、加工端、市场端发力,推动云南花卉产业集群建设迈上新台阶。

2021年,云南鲜切花产量预计超过160亿枝,综合产值达到1034.27亿元,销售覆盖全国,并出口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东南亚等40个国家和地区,产业集群效应正在逐步释放。

种业端:补齐短板,中西合璧

云南花卉产业要真正跻身世界一流行列,首要任务便是要加快补齐种业短板。

花卉种子和种苗对产业的重要性,这些年一直从事非洲菊种植的云南红河创森农业负责人曹喜民感受深刻。他对记者说:“种子和种苗是花卉的核心资源,没有核心资源,你永远只能处在产业链的底端。不瞒你说,我们每出售一支非洲菊都要给荷兰企业交纳相应的专利费。”

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云南花卉产业应该加快突破瓶颈,补齐种业短板,加强自主研发创新,逐步降低对种子、种苗的进口依赖度。云南省花卉产业联合会会长曹荣根表示,云南花卉产业在新品种研发、运用和转化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极大限制了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广度与深度。

那么,该如何补齐短板呢?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绿色食品处副处长张昉认为,通过推进产业集群建设,依托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云南花卉产业在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新品种引进推广、自主新品种选育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品种研发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相关数据显示,到2021年,云南获得授权的自主培育新品种已近500个,引进推广新品种800余个,自主培育和引进推广数量居全国第一。其中,月季、菊花、绣球新品种受到市场青睐,部分已在欧盟注册、推广,实现了花卉新品种由输入向输出的历史性突破。

曹荣根说:“要补齐花卉种业的短板,需坚持自主知识产权品种选育与引入国外新品种两条腿走路。在全球创新推行‘新品种引进及品种保护合作’模式,把全球育种商、企业、种植者链接起来,解决长期存在的育种商新品种的专利保护和专利费高的问题,让国际最新、最好的品种不断进入我省,也使国内育种商实现利益更大化。”

生产端:培育主体,守好品质

品质是鲜切花产业的硬核。解决品质的问题,必须做好生产端的文章。在生产端,不论是优良的设施设备,还是先进的种植栽培技术,抑或是科学的生产管理方式,守好品质的出路都要立足并聚焦在生产主体上。

在昆明晋宁、楚雄禄丰、红河开远、玉溪红塔等县(区),云南省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导企业、合作社、农户向新兴产区发展,通过提升经营主体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绿色化、市场化水平,让生产主体生产能力强起来,技术水平提起来,辐射带动广起来。

目前,云南花卉产业集群建设县域内拥有省级以上花卉龙头企业12家,占全省花卉龙头企业数量的33%;拥有花农合作社46个,其中省级以上示范社7个,家庭农场34户,带动农户6.9万户。一年多来,云南花卉产业集群生产主体从规模到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

在推进产业集群建设中,云南依托生产主体的力量,推动全省鲜切花无土栽培高标准设施栽培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大力推进花卉无土栽培绿色高效种植技术集成示范,制定了鲜切花无土栽培技术规程,同时开展花卉新品种引进、选育和示范推广,建设标准化采后处理分中心,有效地促进了鲜切花品质提升。

连日来,昆明市晋宁昆阳张良花卉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良一直忙得停不下来。年前合作社新建近40亩鲜切花生产基地已经开始投入生产。

张良告诉记者,有了高标准的设施,配上先进的全基质栽培技术,不仅实现了产量的增长,而且鲜切花品质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单位面积AB级花占比可以达到50%。这几年,合作社采用全基质种植的花卉面积已近200亩。

在云南花卉产业集群建设的县(区),像晋宁昆阳张良花卉专业合作社一样的还有不少。

市场端:建强平台,锻造品牌

任何一个产品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市场,鲜切花亦不例外。

16万平方米的交易场馆内设有两个拍卖大厅、12口交易大钟、900个交易席位;拥有2.5万个花卉生产者(供货商)会员和3100多个产地批发商(购买商)会员……这就是亚洲交易规模最大的花卉拍卖市场——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

每到开拍时间,拍卖大厅内定会座无虚席,大屏幕上不断跳动的花卉名称和价格以及坐席间响不停的键盘敲击声,构成了整个交易中心最美的景致。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拍卖部副部长倪文涛,拍卖团队会对当天的成交量、成交价格等数据进行分析,预测第二天的行情,然后提供给供应商和采购商。

一头连着云南成千上万的花农,一头连着全国各地的采购、经销商,如今,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已经成为云南花卉产业发展洞察市场的一扇窗,引领行业的主力军,锻造品牌的大舞台。目前,其鲜花交易量日均规模300万-350万枝,最高峰已突破800万枝。

云南花卉产业集群建设在补齐短板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做强长板。一年多来,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基于线下拍卖基础,已着手拓展线上交易及远程拍卖。此外,“数字云花”平台及“云花”电商交易平台建设正在加快推进,未来,可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实现产业的互联互通。

了解了市场需求与方向,要占领市场,既要产品过硬的品质,还要注重发挥品牌的作用。

2018年起,云南省连续4年高规格开展“10大名品”评选表彰,诞生了如虹华园艺、丰岛、方德波尔格、英茂、杨月季、林奇、云秀等一批“十大名花”,推动“云花”品牌影响力快速提升,进而促进了云南花卉产品品牌价值和议价能力的提升,直接带动产销量大幅增长。

农民日报2022-3-14

 

 

襄阳市农业产业链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文章下载

襄阳市农业产业链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农民的工作,特别是在全国打赢扶贫攻坚战之后,党中央迅速将三农工作重点转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为推动农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对全市农业产业链、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等情况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高位推动,完善了支持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顶层设计,企业总量和市场规模获得了快速增长

襄阳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市、县(市)区两级均成立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系会议制度、领导包保联系制度、部门对口帮扶制度、工作人员定期会商制度等。各县(市)区均将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纳入县(市)区综合考评范畴。同时,先后印发了《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十四五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支持文件,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乡村产业振兴、三产融合、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链的快速发展。襄阳市农业产业及产业链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2020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8376家,比2010年增加7285家,增长668%,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比2010年增长266%;2020年(规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1家,比2010年增加126家,实现销售收入1480亿元,比2010年增长123.6%;家庭农场2020年达到 6244家,比2010年增加4800家,增长332%,经营规模达到31.99万亩,销售农产品产值达15.63亿元,比2010年增加3.64亿元,增长30.4%。2020年,农产品批发市场总数6个,实现交易额156亿元,比2010年增长500%。 (二)强化激励机制,形成了促进农业产业主体创新创造的氛围,产业链条及区位优势得到了大幅提升

一方面强化动态监测。落实专人负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组织分析工作,并实行月报、季报、半年、全年报制度。另一方面实行激励淘汰制度。从2005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对种粮大户、龙头企业、优势合作社进行表彰奖励。家庭农场每五年进行全面复核一次,合作社每三年进行全面复核一次,龙头企业每两年进行全面复核一次,从中发现发展势头好产品优良、基础牢固的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做大做强。

在政策措施的激励下,全市农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全市农村四大经营主体实现收入总值(测算)380亿元,占当年农业增加值74.1%,比2010年增加173.5亿元。产业链条不断壮大。从行业上看,粮油加工、畜牧、水产养殖发展快。2020年粮油加工实现销售收入415 亿元,比2010年增长12.1%;2020年畜牧业增加值达172亿元,比2010年增长92.6%;2020年水产业增加值达29亿元,比2010年增长145.8%。区位优势不断凸显。农产品加工工业产值和畜牧、水产业增加值增幅均高于南阳市和宜昌市。2020年襄阳市农产品加工工业产值1795.2亿元,比宜昌市2020年农产品加工工业产值1137.4亿元,高出657.8亿元。2020年襄阳畜牧业、水产业增加值比南阳市的135亿元、7.5亿元分别高出37亿元、21.5亿元;比宜昌市的87.2亿元、27.7亿元分别高出84.8亿元和1.3亿元。

(三)优化平台服务,提升了产业链各企业品牌品质实力,企业带动农民增收效应显著增强

一是强化科技培训。据统计,襄阳全市近十年来共培训企业高级管理人员2000多人次,合作社法人3000多人次,农村财务会计人员5000多人次,营销人员2500多人次。二是搭建交流平台。襄阳市政府每年列支专项资金支持各类平台建设,农业农村部门积极组织各类经营主体,参加广交会、中国农交会、杭州茶博会、武汉农博会、汉江流域农博会等各类展会。三是加强产业融合。推动互联网、金融、农业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开展农超、农银、农网对接,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提升了企业品牌的影响力。经过多年发展,襄阳市产业优势和龙头带动作用已明显增强。无论从实现销售收入还是带动农民增收均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比如襄阳正大集团2020年实现产值66亿元,直接吸纳就业2500人,带动1.2万人就业,为农民人平增收3000元。湖北三杰公司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5.1亿元,带动农民1万户,户平增收1062元。2021年刚刚成立的喆康公司,是由三个农业产业化企业联合投资组建,该企业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直接吸纳就业1000人,带动3000多人,为农民人平增收900多元。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襄阳市农业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农业产业链发展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仍然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在涉企问题上顾虑多

部分地方党委、政府对农业产业链发展认识不到位,参与意识不强,尤其对龙头企业在产业链条中的骨干地位和带动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个别同志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把握,若与民营企业走的太近,怕招来“麻烦”。若在资金、项目、资源配置等方面支持过多,担心涉嫌为企业“输送利益”,可能会引起“非议”,怕出问题,干脆不管不问。

(二)扶持政策不完善,在资源配置上有待改善

一是政府资源配置科学性有待提升。中央、国务院和地方政府最近几年出台了很多支持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针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多,对产业化企业投入少,支持农村办企业的投入更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企业发展。二是金融扶持力度不够。大多农产品企业原材料属于季节性收购,集中需求资金量大,而金融机构出于规避风险考虑,存在惜贷现象,加之农产品企业抵压物少,使其难以得到足额的信贷支持。隐性交易费用过高等问题,融资困难,影响生产经营。

(三)经验方式不科学,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

首先企业运行机制不规范。全市绝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经营机制,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有的虽已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不按有关职责规范运作,形同虚设。多数企业沿袭家族式经营方式,“肥水不流外人田”,子承父业,企业发展缺乏活力。特别是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的发展战略选择难以超越企业家自身及其决策团队的思维模式的局限性,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品牌创新不够。在科技含量,品牌培植,外贸出口等方面,襄阳市与周边地区差距呈逐步拉大的趋势。与河南漯河市相比,品牌价值相差较大。如“双汇”品牌价值达619.46亿元,襄阳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如此大品牌,最大的“汉家刘氏”茶品牌价值不到10亿元。再如,在2020年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6强、外贸出口6强中襄阳市榜上无名,而周边随州市的“品源”和“三友”两个公司均入选外贸出口6强企业。第三企业科技研发不够。投入偏少,自主开发能力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和产品毛凤毛麟角。第四,其他因素直接导致农业企业生命周期较短。2010年前,襄阳市域区内知名企业如金华麦面、奥星粮油、万宝粮油、梅园米业、天谷粮油等,均因经验和管理上的弊端已经从市场退出。

(四)农民不会经营,信息闭塞,难于参与农业产业链竞争

在产业链的经营中大多是回乡创业、就近创业的本地能人,学历偏低,见识不宽,职业经理人队伍中产生的新型人才比重少,素质、技能等差距,加之农户小农经济意识、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信息不畅,在产业链经营发展过程中仅从初级产品中获得较少的利润,而难于从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大流通的市场中收获更多盈利。

三、进一步抓好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建议

为加快推进襄阳市农业产业链实现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更好地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尽快做大做强,争取更大的产业效应。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建立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组织体系

一方面继续改进和完善已有的组织领导体系,认真抓好《襄阳市重点产业链建设推进工作机制》的落实,确保加快农业产业链发展有领导分管,有专门职能部门负责,有专人负责跟踪管理。另一方面恢复市级农业产业化管理机构,专司其责,以便更好地确保常抓不懈,一抓到底。第三推动企业建立与市场相衔接的组织架构。着力建设四大团队,即公司高端智囊团队、公司科技攻关团队、公司市场开拓竞争优势团队、公司运营和质量安全团队。农业产业链上下游各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职能职责作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企业运行模式。

(二)健全法制体系,为农业产业链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

在国家已出台实施的《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有利培育壮大和保护襄阳市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实施细则。在土地权能、社会保险、市场监管、财政补贴、三产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法律化、制度化及约束化规范,保障和促进全市农业产业链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三)培育产业龙头,增强企业自身实力和带动能力

首先要切实改善政府部门对龙头企业发展的调控体系及政策,积极探索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有效形式和工作机制,形成支持产业化经营的合力,克服“揠苗助长”的越位行为,行政命令的错位行为,忽视服务的缺位行为。其次要切实增强龙头企业技术与价值的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企业科技产业化和科技产业链的形成。第三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要积极探索财政引导、金融互动、外资投入、民资启动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切实解决好龙头企业融资难和投入不足的问题。

(四)强化人才支撑,建设高素质的农业企业家团队

依托深入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抓紧制定农业产业人才支撑规划,鼓励襄阳职业学院等院校通过“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工匠型人才”等模式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培养培植一批科研创新人才和农业企业家队伍,为农业产业链提供人才支撑。

(五)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农户对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参与度

让更多的农户认识到延伸农业产业链,有助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分享生产、加工、流通等全链条收益,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加强宣传引导,使企业进一步完善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链条的效应机制,按照“政策引导、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密切与生产者联手,规避农业风险,让利农民。要完善新型农业服务网络,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引导农户提升素质,逐步成为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农村农业产业链发展中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六)创新管理模式,推动农业产业链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大科技创新。加速农业产业链企业扩张和发展,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社会和政策环境。二是创新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借助现代化大数据信息手段,帮助农业产业链企业建立和完善市场经营管理、人口、资源、产品、生资、农业技术、气象等信息平台,让农业产业链企业和农民朋友充分享受现代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三是要建立产品溯源制度。建立严格的生产质量控制系统,提升农业产业链各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新浪网 2022-3-21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政策、技术、应用”齐发力 托起茭白产业共富梦 文章下载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政策、技术、应用”齐发力 托起茭白产业共富梦

  一、基本情况

  黄岩区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位于东南山区—平原的过渡带,现有茭白种植面积2万亩,总产量3.1万吨,总产值1.9亿元。近年来,黄岩区通过全产业链绿色标准化技术集成与推广,已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设施茭白生产基地。

  二、主要做法

  (一)政策端驱动,实现财政精准式滴灌。修订完善“肥药双控”奖补政策,对新建集中连片的综合应用杀虫灯、性诱剂等茭白绿色防控设施实行政府统一采购,对茭白补贴有机无机配方肥100公斤/亩/季,对整区域推进茭白秸秆收集工作的补贴100元/亩,对新建利用茭白秸秆堆腐还田的给予场地设备补贴3万元,秸秆堆腐后按数量补贴200元/方,激发农户投入茭白产业发展的动力。

  (二)技术端集成,发展标准化种植模式。构建由“1个省农科院专家团队+1个黄岩区茭白产业技术团队+若干个茭白种植基地主体”的“1+1+N”的团队带动推广模式,形成减量化施肥、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秸秆资源化利用和产业提质增效等茭白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发布《茭白全产业链标准化综合体》省级团体标准,进一步带动茭白产业绿色发展。

  (三)应用端增效,打造全域型绿色示范。印发黄岩区茭白化肥定额制施用技术导则等资料,强化技术指导,以典型示范带动全区推广应用。率先在黄岩头陀下岙茭白基地开展绿色高效施肥等技术模式综合示范,结合茭白专用肥和氮肥增效剂施用、秸秆堆肥还田、套养甲鱼等,实现化肥投入量减少12.8%,用药量减少54.4%,产量增加5%以上,平均每亩节本增收115元。

  三、取得成效

  (一)综合利用,田园更加清洁美丽。每亩茭白年产出约3400斤秸秆,推广应用堆肥技术后,每1000斤茭白秸秆堆成的肥料可减少50余斤化肥的施用,既减少了污染,又增加了有机肥源,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42%。

  (二)品牌打造,产品质量得到提升。每年茭白农残抽检合格率均达100%,优质的品质带动了“黄岩茭白”区域品牌建设,每年产出的茭白远销全国20多个省份。

  (三)产业跃迁,效益收入不断攀升。通过引进推广抗病新品种浙茭3号,应用绿色集成技术等措施,平均每亩节约肥药成本约26%,种苗纯度由90%提高到98.6%以上,秋茭亩产量提升2倍,亩产值提升4倍。

 农业农村部2022-03-11

 

 

 

乡村产业兴 增收路更宽 文章下载

乡村产业兴 增收路更宽

  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推动下,农民增收形势持续稳定向好。2021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26元,实际增长11.2%,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5个百分点。

  数据背后,折射出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不断挖掘,农村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农业产业链不断延长,新产业新业态活力迸发,乡亲们家门口的增收路越来越宽。

  稳住基本盘:创新经营体系,让更多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

  福建省安溪县龙涓乡举源村,满山茶树已进入越冬期。村民陈禀怀冒着清晨的寒气,和几个伙伴上山翻耕土壤,增施农家肥。

  作为全国有名的茶乡,安溪县有茶园60万亩,茶叶是当地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产业做强做大,农民增收才有底气。”安溪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谢景欣说,县里推广“协会+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优化制茶工艺,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让好茶卖上好价。

  “合作社提供从管护到收购的一条龙服务,过去一年收四季,现在只收春秋两季,效益反而提高了。”举源茶叶专业合作社技术总监刘金龙讲起新感悟,“关键是教会茶农技术,夏暑留养,这样芽头不会过密,还有利于光合作用,平衡茶园生态,冬天要注重养根,为来年茶树生长积蓄养分。”

  生产组织化标准化,助力安溪茶产业越发香气馥郁。“茶叶价格比往年增加20%。跟着合作社干,收入稳当,还不用担心市场风险。”2021年,陈禀怀一家26亩茶园收入20多万元,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谢景欣介绍,目前安溪县成立了1200多家合作社,涉及茶业种植、炒制、销售等环节,仅市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就有34家,一片小叶子带动全县80多万茶农增收,涉茶产业总产值达200亿元。

  经营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基本盘。各地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助力农民稳产增收。截至目前,全国纳入名录系统管理的家庭农场已超过300万家,全国农民合作社超过240万家,带动1亿农户,不断拓展家庭经营收入空间。9万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通过产销订单、土地托管、资产入股等方式,带动1.25亿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

  “去年农忙时节,全县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调度了300余台农机装备,开展农事服务,不仅节本增效,而且解放了劳动力。”山西石楼县农经中心主任李伟说,实践证明,农业生产托管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托管地块粮食亩产量平均增加15%左右。

  在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90万个,其中从事农业生产托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44万个,托管面积超过15亿亩次,覆盖农户6000万户,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促进农民增收,必须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中国农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秀东表示,当前,小农户依然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要通过龙头带动,提升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经营集约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带动小农户通过产业经营实现持续增收。

  拓宽增收面:改革激发要素活力,释放农民收入增长潜力

  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五会村,大棚里的果蔬长势喜人,田间小水利工程正在抓紧施工。

  五会村是个农业村。“村里人多地少,户均2亩多地,怎么种地是一道发展难题。”村党支部书记刘扬说。

  借助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试点的契机,村里成立了股份合作社,按照村民自愿原则,将土地集中后划分为9个地块,通过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德阳所开展经营权流转。

  “原本850元一亩的租金,统一流转最高能到1150元。另一方面,土地经过整理后总面积增加了310亩。”刘扬说,增值收益通过分红的形式,返还给一家一户,面积量差形成的租金收入作为村集体后续发展资金。

  “年底有分红,打工不出村,真巴适!”村民丰思开说,家里的2亩4分地流转了出去,一亩获得了100元分红,平时他在附近的五树家庭农场务工,每月工资2000元。

  村里的土地流转后,4000多亩耕地种粮食,亩产提升7%—8%;其余地块种植蔬果、花卉,特色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基地用工需求不少,除草、栽花、摘果都需要人手。”刘扬说,村里成立了劳务股份合作社,赋闲在家的村民经过免费培训,由合作社对接供需、派遣用工,“只要人勤快,每天劳务费80元,一年下来挣个万把块钱没问题!”据统计,土地流转后村里平均每户收入增加了20%。

  “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民增收的一大特点就是全面增长。”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介绍,工资性收入名义上增长了15.3%,经营净收入名义增长6.7%,财产净收入名义增长10.7%,转移净收入名义增长11%。

  “农村有丰富的资源要素,改革为激活农村要素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城乡融合发展为优化配置农村要素提供了有力支撑。”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表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日益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逐步深化,农民收入多元化增长潜力都将得到逐步释放。

  挖掘增长点: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把更多增值收益留给农民

  筛选、清洗、削皮、烘干、打包……在内蒙古五原县复兴镇永丰村,蜜瓜收获旺季结束,果干加工车间又忙起来。“去年种了20来亩蜜瓜,平均亩产6000斤,每斤在地头能卖1.55元,品相稍差些的拉到车间加工成蜜瓜干,两头都挣钱。”村民陈永刚掐指一算,全年毛收入近20万元。

  五原县适合蜜瓜种植,上市时节和甘肃、新疆等产区刚好形成错峰,每年8月15日以后,全国各地客商都会集中到这里。“我们村蜜瓜种得多,销路也不错,但蜜瓜不易储存,其实裂口的瓜都很甜,可惜的是过去这些瓜只能扔掉。”村党支部书记李小四说。

  这两年,在政策扶持下,村里建起了库容400立方米的保鲜库,能延长蜜瓜储存期20天左右;加工车间也“住”进了村里,年轻人捣鼓起了电商。李小四说,去年蜜瓜加工量达到了5000公斤,1斤蜜瓜干在网上能卖50多元。不只如此,加工流水线还创造了不少岗位,“车间干一天,日结150元,大伙都很踊跃。”

  基地在村、增收到户,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民增收作用凸显,目前全国共吸纳3000多万人就业,辐射带动1亿多小农户增收。

  五原县农牧和科技局局长郭明旺说,“接下来,一方面要探索建立健全农企利益联结新模式,保障农户种植收益。另一方面,要继续延伸蜜瓜产业链条,实现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增收。”

  多渠道挖掘增收点,农民钱袋子更鼓。各地依托资源,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广大农民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新业态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2021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同比增长8.6%,乡村休闲旅游业基本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时,围绕提振乡村富民产业,我国累计创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50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51个、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228个、农业产业强镇811个。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日益增多,乡村产业集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王秀东表示,要通过延长产业链促进农民多环节增收,通过做强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民多业态增收,健全完善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把更多的就业机会留在乡村,让更多的增值收益留给农民。

新浪网 2022-2-7

 

 

陕西旬邑县马栏镇长舌头村:小小连翘花“翘”动富民大产业 文章下载

陕西旬邑县马栏镇长舌头村:小小连翘花“翘”动富民大产业

4月的马栏山,春风和煦,百花争艳。在陕西省旬邑县马栏镇长舌头村,密密匝匝的连翘花竞相绽放,犹如一片金色的海洋。小小的连翘花,一朵朵挂满枝头,不仅成了装点乡村周边内外的“金杆杆”,更成为长舌头村群众的“摇钱树”,连翘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翘”动马栏镇乡村振兴的“金色杠杆”。

连翘花开,让山沟富起来

长舌头村位于旬邑县马栏镇西北部杜树坪沟畔,地势复杂、耕作不便,成了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拦路虎。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陕西省中医药大学帮扶工作队来到长舌头村,实地调查、土质分析、专家论证,确定了连翘种植的脱贫致富思路。目前全村连翘种植面积达到1600亩,不仅实现了全村脱贫,更让群众走向了致富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真谛。

“我们常年在外,今年听说老家的连翘花开得好,就带娃回来了,走在山间小道,不由让人放下烦恼,回归自然......”返乡游玩的王女士带着孩子正在连翘地里拍着照片。成片金黄色的连翘不仅吸引了游客,还为村里的孩子们提供了现成的科普教育基地。

“孩子们,我们现在看到的黄色小花就是连翘花,连翘是一种中药材,它的全身可都是宝哦,医生可以用它治疗感冒发烧呢……”长舌头村幼儿园老师姚会艳在连翘种植基地耐心地向孩子们解说着,一个个充满好奇的眼神让这片诗意的花海生机盎然。

产业带动,让经济强起来

站在长舌头沟畔,一眼望去,一片旺盛的连翘地涌入眼帘,这便是村民吕进锋的连翘园子。吕进锋是长舌头村第一批种植连翘的群众,如今是他种植连翘的第7个年头,也是他订单销售的第4个年头。

“连翘种植后第3年开始挂果,当时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卖,还是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帮忙解决了难题,今年镇上又帮助我们联系了太村中医药产业园下单收购,不愁卖不出去。”吕进锋算了一笔账,沟里的坡地共有6亩多,种上连翘之后,净收入达到了2万元。在长舌头村,和吕进锋一样获益的群众不在少数。

“今年,我们长舌头村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陕农集团2300亩双矮示范园已经初具规模,但是新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已经成为制约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中药材产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今年,村集体经济种植连翘50亩、黄芩30亩,同时引进亚米嘉循环农业项目,进行‘大棚三隔虫菜循环共生-蚯蚓养殖’,我相信通过不懈努力,我们一定会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全镇乡村振兴提供精品案例。”长舌头村党支部书记吕小勇说道。

技术培训,让农户动起来

种连翘要选择地块向阳、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修剪连翘要将春季新萌发的稠密枝芽适当摘除,有利于光照……来自陕西中医药大学的白吉庆教授手把手地指导着村民们如何种植管护连翘。

2014年以来,陕西中医药大学每年都会有专家教授来长舌头村指导种植连翘,经过培训农户们渐渐变成了“土专家”。

围绕连翘种植,长舌头村坚持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一方面邀请专家教授进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教学;另一方面,定期组织种植大户到学校进行集中授课,让他们成为有技术傍身的现代农民,更好地推动全村连翘等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

“今年,我们学校又免费为长舌头村提供了10万株连翘苗,按照现在的种植分布,未来我们计划依照山势特点,一层连翘、一层黄芩、一层文冠果,花色黄、蓝、红逐层分布,逐步打造集观光旅游、产业发展、教学实践为一体的万亩花海,带动村庄周边农家乐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帮助当地群众增收致富。”陕西中医药大学驻长舌头村第一书记侯志坤信心满满地说道。

农民日报2022-4-14

 

 

平凉市庄浪县:勾画产业链发展线路图 文章下载

平凉市庄浪县:勾画产业链发展线路图

从前不久召开的庄浪县委经济工作会上获悉,庄浪县为红牛、苹果、马铃薯、蔬菜、中医中药、绿色建材、加工制造、文旅康养、生态环保9条重点产业链,勾画了发展线路图。

  新年开局,产业怎么发展?新一届庄浪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平凉市链长制部署要求,细化完善推进机制,逐项分解重点任务,勾画产业链发展线路图,一链一图。在牛产业链上,计划建成南湖2000头红牛养殖小区、卧龙500头基础母牛养殖场,打造永宁红牛产业强镇和5个养殖强村,抓建6个乡镇饲草种植基地,全县牛饲养量稳定在12万头以上。在苹果产业链上,计划抓建2万亩梯田生态苹果示范带和20个果园标准化示范点,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万亩,确保全县果园面积稳定在70万亩以上,发展壮大苹果育苗产业,建成苹果产业智慧展厅。在马铃薯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庄浪马铃薯”国家级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效应,在关山乡镇打造7个马铃薯示范基地,全县种植马铃薯36万亩,全面提升“雾培法”技术水平,建成省级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马铃薯加工向全粉、变性淀粉转变。

  在蔬菜产业链上,尽快成立庄浪县蔬菜产业办公室,建成庄浪县蔬菜种苗培育基地、南湖镇现代农业产业园设施蔬菜基地、万泉镇有机蔬菜产业园、岳堡镇4000亩高原夏菜种植基地,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8万亩以上,改造提升县城果蔬批发市场。在中医中药产业链上,计划抓建韩店、通化、永宁、郑河、大庄、杨河6个中药材种植基地,建成关山中药材种植加工园,改造提升中医院康养中心楼,推动中医药向预防、康复、养生保健等方向延伸发展。在加工制造产业链上,改造提升农副产品、手工制品、家具制造等传统加工业,扶持做大宫灯生产和服装加工业。

在文旅康养产业链上,按照全域旅游理念,全链开放旅游领域投资,建成印象水洛城文旅康养综合体,持续打造石桥、上寨、陈堡等旅游示范村,构建以云崖寺景区为龙头,陈家洞、朝那湫景点为集群,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和康养休闲整体推动的大旅游格局。在绿色建材产业链上,结合现有建材企业,开发利用好石灰石等资源,建成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线等项目,推动传统建材向绿色新型建材转型发展。在生态环保产业链上,加快实施引洮二期应急供水工程,积极推进光伏、风电等能源项目建设,实施水洛河流域综合治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淤地坝建设等生态工程示范点,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中国甘肃网 2022-2-7

 

 

请专家 送种苗 兴产业 文章下载

请专家 送种苗 兴产业

在河南省内乡县大路村远处山脚下,机械轰鸣、人头攒动,只见村民们三人一组、五人一群,有的扶正树苗,有的挥锹培土,有的堆围起堰,忙得不亦乐乎。同样还有这样一群人,奋力挥舞着锄头和铁锹,脸上的笑容却比旁边的村民更加灿烂,他们正是今日大路村的“不速之客”——北京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河南挂职团队,旁边仓库里静静地躺着7000余株品种各异的樱桃树苗,这是他们申报的樱桃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带来的。“南水北调对口协作”赋予了这批种苗光荣的使命。

  内乡县是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为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桃溪镇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关停了全镇的石材加工、矿山开采企业60余家,传统养殖业200余家。大路村的村民收入因此受到不小影响。为了增加群众收入,谋求幸福生活,全村干部群众几经尝试,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在2014年大樱桃种植基本成功的基础上,确立大樱桃种植为支柱产业。

  “目前全镇共发展大樱桃6000余亩,户均增收2万元左右,带动一百余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但由于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出现发展瓶颈”。 桃溪镇党委书记冯延华介绍,此次樱桃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犹如雪中送炭,将对桃溪镇生态转型、跨越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路村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度、湿度、土壤等自然条件都非常适宜大樱桃种植,如何破解产业发展下滑这一难题?北京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河南挂职团队在内乡县挂职的县委常委、副县长张卫了解这一情况后,多次深入镇村调研,邀请北京农林科学院张开春研究员进行实地考察,对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剪枝、疏花等技术进行现场培训,并与村民召开座谈会,进一步了解发展需要。

  经过多方论证和不懈努力,樱桃试验示范基地项目最终落户大路村,项目实施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提供专家技术服务,配套符合本地生产条件的栽培技术,派驻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并提供美早、布鲁克斯等十余种高品质种苗7000余株。基地建设上,大路村利用原有樱桃种植合作社人力物力基础,新流转坡地200余亩,进行樱桃试验示范基地种苗培育。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是一所具有深厚科研历史底蕴的单位,科研实力雄厚。此次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依托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在大路村和彭沟村设立的试验示范基地,将有效地突破樱桃种植发展的瓶颈,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层次。

  内乡县委常委、副县长张卫介绍: “此次大樱桃试验示范基地项目是南水北调对口协作的落实,是院地合作的案例,是乡村振兴、人民幸福的一个抓手。”他表示,内乡县要以樱桃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建设好汇水区桃溪镇樱桃品牌,形成优质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更好地完成“保水质、助振兴、强民生、促转型”任务。

目前,内乡县正处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越来越需要补齐农业品种、生产技术的短板,需要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升农民收入。此次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河南内乡特色产业科技支撑和示范推广项目除樱桃试验示范基地外,还包含菊花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和熊蜂授粉项目,优质的种质资源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对内乡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和产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网 2022-3-21

 

 

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推进养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下载

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推进养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人均一头牛,吃穿不用愁;人均两头牛,买车又住楼;人均三头牛,小康富流油。”看似简单的一句顺口溜,道出的是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老百姓对养牛致富的喜悦和信心。而这句顺口溜中所蕴含的产业发展机制的科学性和策略制定的合理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一步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首先说说突泉县为啥要养牛?突泉县是农业县,玉米产量高、秸秆资源丰富,但耕地面积不到周边两个旗的1/3,种植发展已经触顶。如何将有限的农业资源转化成无限的经济资源,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养牛。“为养而种、为牧而农”是实现农牧业跨越式发展最好的路子。

思路决定出路,突泉县搞养牛注重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立足点放在小群体大规模,力争每家每户都参与进来,让农户利用庭院的方寸土地,发展养牛事业,最大的好处就是把每家每户的庄稼秸秆都通过养牛“吃干榨净”;把每家每户的“高龄”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活计中增加经济收入。基于这两个核心要素,突泉县一张养牛的大蓝图正徐徐向人们展开。5年间,全县牛存栏量从3万头直线攀升到19万头。

定好“牛调子”:专班跟进干部带头

突泉县推出“扶贫扶产业,牧业再造突泉”工程,组建了高质量推进牛产业工作专班,由县主要领导牵头,各部门、各乡镇具体落实,动员广大村干部做表率。

开始村民多是观望状态,顾虑资金、考虑技术、担心效益,积极性并不高。突泉县六户镇先锋村党支部书记涂焕飞决定以身示范,利用“牧业再造突泉”政策贷款10万元,买了15头西门塔尔牛进行饲养,当年就赚了七八万元。“看到村书记养牛挣了钱,我也动了养牛的心思,涂书记知道后主动领我去买牛,手把手教我怎么选牛,还帮着协调贷款。现在,一年卖牛犊就能赚30万元。”自从养了牛,买了新车,装修了房子,还扩建了600平方米的牛棚,谈及涂焕飞,先锋村村民周永帅说不完感谢的话。

看到涂焕飞养牛赚了钱,村民们的积极性也高了,先锋村从10户肉牛养殖户发展到90户,牛存栏量从10头发展到800多头,为乡村振兴夯实了产业基础。

找准“牛路子”:散户家养+龙头带动

什么是小康?村民鼓起来的钱袋子就是小康。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思路,突泉县不仅要引进龙头企业,更要让家家户户都养牛,让想要一展拳脚的年轻人、守家待地的老年人生活都有奔头!

“养牛是真能让我们老百姓挣到钱,家里的玉米秸秆可以做牛饲料,牛粪可以做肥料发展庭院经济,守着家里的这个小院子,一年光养牛就能收入五六万元。”望着满圈撒欢的小牛犊,今年73岁的突泉县太平乡赛银花村村民李喜春充满干劲儿。他说,和过去相比,他心中的小康生活水平早就达到了,不过还不够,还能更好,还得更加油,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他有信心不掉队。

龙头带动,提振养殖信心。为带动广大农户积极参与到养牛产业中来,突泉县还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引领作用,建立稳定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采用“放母收犊”模式:农户依托“牧业再造突泉”政策进行借贷,向内蒙古绿丰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购买已孕能繁的安格斯基础母牛,公司将基础母牛投放给农户养殖,并回收犊牛。截至目前,公司已发放安格斯牛4530头,惠及合作社及农户300余家。

开出“牛方子”:秸秆离田成了“营养快餐”

“这玉米秸秆可是宝贝,它让我的养殖成本每头牛每天下降3元,长此以往,我家这50多头牛,一年可省下5万元!”村民王玉海一直是突泉县永安镇新力村的养牛大户,原来一到夏天,牛粪味导致家里窗户都开不了,现在他把院里的牛粪卖给三阳牧业有限公司进行有机肥深加工,既得利益,又改善了居住环境。

“以前每到备春耕时节,总有大量秸秆在田间焚烧,为了防止造成大气污染,县里出台了秸秆禁烧规定,躺在田间的秸秆成了我们老百姓的‘心病’。”这两年,最让王玉海感慨的就是,曾经令人头疼的玉米秸秆,通过粉碎、打包用作牛饲料,成了抢手货,降低了养殖成本,又避免了环境污染。

自突泉县“牧业再造突泉”工程实施以来,牲畜饲料年用量增加60多万吨。为提高秸秆饲料化和肥料化利用率,实现农牧业资源循环利用,突泉县利用青贮、氨化和微生物发酵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将秸秆资源转化为饲料资源,为养殖户提供饲料保障,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目前,突泉县饲料化综合利用秸秆110万亩,可转化成青贮、黄贮、干贮等家畜粗饲料55万吨左右。

迈开“牛步子”:扶上“牛”再送一程

“没钱买牛,政府借给你贷款,牛生病了,只要拨打‘畜牧120’,半小时之内就有专业的兽医给牛治病,真的太方便了。”突泉县突泉镇东信村的养殖户高占军忍不住夸奖道。为了让老百姓养牛没有后顾之忧,突泉县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策体系。

要想产业发展好,资金是保障。为此,突泉县破冰前行、创新思路,通过“政府+银行”担保模式,破解了养殖主体融资难、贷款难问题。突泉县财政在银行存入风险保证金,银行放大5倍后为养殖户贷款,为全县养牛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金融后盾。

要想做大养牛产业,疫病防控是关键。为保障产业健康发展,突泉县投资2000万元,实施了突泉县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用于畜牧兽医实验室建设用房、畜牧兽医服务体系人员培训等,创建了集防疫、诊疗、改良、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畜牧120”服务体系,建成1个中心、3个片区、9个服务站和188个服务点,为全县养牛户减少经济损失近亿元。

俗话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牛因为疫病死亡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是很多养殖户一直以来的“心头病”。为了让养殖户真正得到收益,突泉县将全县大牲畜保险交给有国家政策保险补贴的安华保险公司,进行统一运营,肉奶牛兼用,每头牛只需投保100元即可享受1万元保额,有效规避了因自然灾害及疾病带来的风险。

壮大“牛产业”:补齐精深加工短板

三年打基础,五年育品牌。牛养的多了,到底能不能卖出好价钱?如何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为此,突泉县先后建设了年5万头大畜交易市场、10万头肉牛育肥场等牛产业项目12个,总投资超过17亿元,突泉县将形成集肉牛养殖、屠宰加工、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牛产业将跃升为全县核心支柱产业。

牛在突泉养,肉在全国卖。走进绿丰泉牛羊加工生产配送中心的屠宰车间,工人们正在根据牛肉不同部位进行分割。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1.2亿元,年屠宰加工50万只肉羊、10万头肉牛。通过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将牛肉销售到全国各地。

据绿丰泉牛羊加工生产配送中心副总经理张博介绍,肉牛肉羊屠宰深加工中心是突泉县发展牛产业重要配套设施。该中心分为屠宰分割车间、熟肉制品车间、速冻调理食品车间、制冷机房、冷库等生产工程,以及牛羊待宰圈、隔离圈等辅助工程,可提供150个就业岗位。

现在,绿丰泉牛羊冷链加工中心肉产品已直供北京、河北等地线下直供点,形成了固定的客户源。该中心还开发线上销售、餐饮、零售门店等相关配套产业,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把有限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无人问津的玉米秸秆转变成环保实惠的牛饲料,接过乡村振兴的接力棒,突泉县牛产业踏着历史的足音,正走向高层次和新境界,成为内涵更丰富、特色更鲜明、知名度更高、影响力更强的畜牧强产业,绘就一幅“牛”气冲天的乡村振兴生动画卷。

农民日报2022-4-10

 

 

六种典型模式助力农业产业强镇建设 文章下载

六种典型模式助力农业产业强镇建设

2018年至2021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共批准建设1109个农业产业强镇,覆盖我国县(市、区)超过990个。涉及农业产业面广,涵盖粮油、果蔬、畜禽、水产、林业等综合大类,具体品种约150个。2020年批准建设农业产业强镇259个。目前,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大致可分为6个模式。

产业链条贯通型。农业全产业链是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和主体紧密关联、有效衔接、耦合配套、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推进农业产业链贯通,有助于激发传统农业经营竞争潜力,探索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就要坚持因地制宜,找准抓手,围绕“国之大者”聚焦农业主导产业,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油头化尾”要求聚集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引导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同时聚合上中下游完整环节,聚力科技和资金两大支撑,聚拢各类经营主体,努力打造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

经营主体壮大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生产,加强质量安全管控,注重产销对接,促进了农业种养结构调整优化,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近年来,各种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根植于农村,服务于农户和农业,在破解谁来种地难题、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效加工驱动型。农产品加工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门类多、主体多、覆盖面广,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正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量,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农业产业强镇创建过程中,一些地区通过发展农产品高效加工,促进农业产业的前延后伸,带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的融合发展,实现了村强民富产业旺,乡村振兴谱新篇。

创响特色品牌型。品牌强农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路径。近年来,各地在农业产业强镇创建过程中,一些地方重点围绕高产量、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三高”标准,加速农业品牌培育管理,着力开拓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积极构建现代农业品牌体系,打造出一批创响特色品牌的典型案例,不断推动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品牌强国转变。

绿色循环发展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发展绿色循环农业,能重构产业链条,推动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近年来,各地在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产地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农业生态系统明显改善,绿色产品供给明显增加,减排固碳能力明显增强”的绿色农业发展目标,在全国培育一批以生态种养为基础、以绿色加工为纽带、以商贸物流为支撑的特色产业强镇。农业产业强镇创建过程中,各地逐步形成果沼畜、菜沼畜、茶沼畜、稻渔(鸭)等行之有效的农业循环经济新模式,推动农业产业从注重数量到质的提升转变,打造出一批批资源利用合理、循环效益突出、农民喜闻乐见的绿色产业,为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农村绿色可持续发展激发了新动能。

创新利益联结型。抓好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增强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是关键。近年来,各地在推动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过程中,涌现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农投公司+村集体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等新型合作方式,构建起了稳定且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土地租金、就业务工、资产资金入股分红等农户多元化受益机制,真正让农民群众成为产业的建设者和共享者。

农民日报 2021-12-27

 

 

嘉兴市海盐县“三链”同构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下载

嘉兴市海盐县“三链”同构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海盐县作为浙江省首个优质晚稻“五优联动”省级试点县,立足县情粮情,深化试点实施,坚持“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联动发展,坚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提升,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由产粮大县向粮食产业强县转变。2021年,该县粮食播种面积34万亩,总产量2.82亿斤,稻米日加工能力提升至450吨,粮食收储仓容达10.2万吨。先后获评全省第三届“河姆渡杯”粮食生产先进银奖、全省粮食收购工作成绩突出单位、全省首批“粮食五优联动示范县”、粮食和生猪增产保供成绩突出集体和全省第一批节粮减损工作典型案例。

  一、推进“规模+产业”,健全粮食产业链

  一是上控粮源,激发规模生产活力。进一步扩大“五优联动”试点规模,积极向上争取15000吨优质晚稻“五优联动”省级试点,并开展县级试点4000吨,充分发挥政府订单粮食导向作用。2021年该县优质晚稻“嘉67”播种面积达10万亩,带动全县近300余户种粮大户种植,实现全县9个镇(街道)优质晚稻种植全覆盖,晚稻种植结构实现调整优化,为优质优价全产业链谋好开篇。

  二是中活收储,构建软硬件双支撑。新建仓容2.6万吨通六粮库并投入使用,形成海盐县中心粮库、沈荡粮库、通六粮库“一心两翼”的粮食仓储布局,全县有效仓容迈入10万吨级,满足地方政策性粮食收储的实际需求。创新推进售粮登记功能,以售粮凭证替代传统发放售粮卡形式,方便农户掌握收储库点的任务发布信息及售粮排队情况,实现对群众售粮情况的监测预警和调度,最大限度减少售粮等待时间,有利维护售粮秩序。

  三是下延链条,成立优质稻米产业联盟。以年产5万吨优质大米规上企业海元米业落地和全省首个粮作中化农业MAP项目引进为契机,成立由嘉兴农科院、勿忘农种业、农商银行、天然粮油、海元米业、国有收储企业、优秀种粮主体等30家单位组成的海盐优质稻米产业联盟,整合协调优质种植资源、仓储物流和市场资源,形成“农技部门+种子公司+企业+基地+农户”的链式发展模式,推进海盐稻米产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推动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推进“品质+品牌”,提升粮食价值链

  一是选良种,提升晚稻优质化率。品种选育逐渐由“高产”向“优质绿色稳产兼顾”迈进,根据历年粮食生产表现和市场反响,综合海盐土壤、水文、气候等条件,筛选出适合海盐种植的具有优质、稳产、高抗的‘嘉67’‘秀水134’等晚稻品种进行重点推广。强化与科研院所合作,省市农科院积极开展品种试验培育、优化更新,为优质稻米发展提供种源支撑。目前,该县每年优质水稻新品种示范推广60余万公斤,良种覆盖率达100%。海盐华星农场‘嘉67’稻虾米获得“2021浙江好稻米”金奖。

  二是行良法,提升绿色化水平。积极开展水稻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和农药减量工作,通过实施绿色防控技术,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推进粮食生产生态化。大力推广“水稻+小龙虾”综合种养模式,2021年新增稻虾面积1.03万亩,累计达3.2万亩,约占全省稻虾总面积的六分之一。该种养模式符合农药化肥减量、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三是育品牌,打响地产大米知名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举办“海盐好稻米”品鉴及优质稻米品牌推荐会,推广种植销路好、效益高的大米,逐步形成以优价促优质的正向机制。通过世界粮食日、农民丰收节、农产品展销会等各类推介活动,开展“五优联动”产品宣传推介,扩大社会影响力。2021年第三届海盐稻田龙虾文化节受到中央17套全程直播。注册发布“盐邑禾旺”“盐味农耕”区域公用品牌,鼓励引导学校、机关单位食堂参与当地优质大米的采购,逐步打响海盐优质稻米品牌。

  三、推进“技术+合作”,重构粮食供应链

  一是利益联结促共赢,打造优质粮源供应体系。创新探索“企业+农户”订单模式,以种粮大户自愿参与、自主报名为原则,与大型稻米加工企业签订订单合同,农户按要求种植规定优质晚稻品种,国有企业提供优质粮食分仓储存、低温保管服务,加工企业实行“价格保底、随行就市、优质优价”原则进行收购,形成种粮大户生产种植、收储公司收购代储、大米企业加工销售的完整供应链,2021年共签订“企业+农户”优质晚稻订单13500亩,受益农户达84户。

  二是智慧粮库渐完善,打造现代粮食仓储体系。开展现代化智慧粮仓建设,配备粮情测控、智能出入库、安防监控等信息系统,实现对粮食储存环境、质量状况等的远程监控和异常报警,全方位提高粮库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实施低(准)温储粮改造项目,分年分批升级改造国有粮食仓储设施,通过添置保温隔热板、粮仓专用空调等设备,确保粮堆常年平均温度保持在20℃以下,有效延缓储粮陈化、保质保鲜,目前已实现低(准)温储粮15900吨。

三是放心粮油可追溯,打造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和粮食部门整合优势,以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为媒介,委托开发优质晚稻 “五优联动”粮源追溯管理系统,建立种粮大户电子档案124个,并以国有粮食收储公司的单个仓库号为单位生成二维码,记录水分、杂质、出糙率等17项指标,对优质晚稻的生产、收购、储存、加工和销售过程进行全方位信息采集和处理,实现粮食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视化追溯,切实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浙江农业信息网 2022-2-17

 

 

济南市莱芜区生姜产业发展的“新雁阵” 文章下载

济南市莱芜区生姜产业发展的“新雁阵”

霜降时节,济南市莱芜区大王庄镇一望无际的姜田里,姜农们迎来一年最忙碌的收获季:起姜。

虎口崖村姜农吴松的地里来了两拨客人。一拨是几个年轻人以网络直播的方式带货卖姜,来自莱芜区张家洼街道的带货主播张文莹说:“起姜的季节到地里直播效果更好,很多人没见过姜是怎么收获的。”

另一拨是济南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研究员吕华及其团队,正在忙着测产,作为本土生姜专家,她在田间地头和姜打了几十年的交道。每到收获季,她的团队就要验证之前一些试验效果,正在莱芜区广泛推广的“秋延迟”种植技术是其中之一。

瓜屋子村姜农崔树果在地里熟练地削掉姜秧,把鲜姜码进篮子里。“今年雨水大,咱这沙土地不积水,亩产都得在1万多斤。”崔树果把当天挖出来的鲜姜用篮子装着,通过绳子吊送到五六米深的姜窨里。他的姜窨能存近万斤生姜。这种恒温恒湿的储存方式原始而古老,姜在地下可以存储三年,相比恒温冷库几乎是零成本。

“生姜很娇气,喜水怕涝,喜光怕晒,没有丰富的经验很难种好。”大王庄镇政府主抓农业的李诚勇告诉记者,全镇5.3万亩耕地,接近4万亩种姜,作为莱芜姜的主产区,始终保持高产,正常年份来说,每亩起码收益两三万元,这比其他农作物都要高。

然而,今年生姜遭遇罕见的“小年”,行情不好,大部分姜农都把鲜姜存了起来。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徐坤分析,原因主要包括三个:因为连年收益较高,生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全国达400万-500万亩;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出口量大幅下降;今年雨水大,生姜普遍丰产。他建议,莱芜区应当尽快规划建设全国性的生姜交易平台,根据大数据来指导生姜的种植、销售,同时建大型生姜储存基地,破解生姜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姜农的鲜姜收获之后,过一个月左右等姜秧完全枯萎脱落,才能彻底成熟。他们的鲜姜每年通过收购点送往15公里外的山东万兴食品有限公司,这家我国生姜出口第一大户,两个加工基地正在加工各种姜产品,日加工能力超过220吨。记者在现场看到,生姜过一遍全自动生产线,就变成姜粉。

“我们的产品80%以上出口,深加工产品主要销往美国、中东、欧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出口额达3亿美元。”该企业工作人员韩国栋说,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自有生姜基地3000亩,合同基地超过2100亩,带领姜农做全球生意致富。

近年来,公司不断延长产业链,出口产品从传统的保鲜姜、腌渍生姜、姜芽,逐渐发展到脱水姜片、姜粉、寿司姜片、姜饮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如今进口黑胡椒等原料,与姜粉等调制成复合调味品,产品远销欧美市场,实现“买全球、卖全球”,产值也从每吨上千美元的初级农产品升级为每吨过万美元的高附加值制品。公司还联合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邹学校先后成立了院士工作站,与江南大学共同成立“生姜加工技术联合研发中心”。

目前,莱芜区以生姜为主的出口、加工、流通企业达24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8家,形成了生姜产业发展的“新雁阵”。年储存加工能力超过140万吨,远远超出本地产量,开发出“食、药、卫、健”四个字号100多个品种的生姜产品。69家企业拥有自主进出口权,生姜及其制品的出口量占全国的七成左右,姜片在全球的市场份额高达70%。

据了解,莱芜生姜已被列为济南市十大农业特色产业,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为了减少灾害对生姜种植积极性的影响,莱芜区创新开展地方补贴型生姜保险,保费按照市、区、农户3:3:4比例投保,遇到自然灾害、流行病虫害,每亩最高获赔4000元。

搜狐网 2021-12-28

 

 

今日大别山居图 产业强、农村美、群众富 文章下载

今日大别山居图 产业强、农村美、群众富

河南新县田铺乡的黄毛尖山上,漫山杜鹃披彩流霞,吐露芬芳。暖阳下,杜鹃花在春风中摇曳身姿,向八方来客发出邀约。

位于大别山区的新县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当时,不足10万人的新县为革命献身5.5万人,回响着“28年红旗不倒”的壮歌。

田铺乡田铺大塆是一个坐落于大别山深处的小山村,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1947年,刘邓大军南下,在田铺大塆设立了临时指挥所,大塆后山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战斗的遗址。

“朋友圈里满屏都是这里的映山红,我特意带家人过来打卡。逛逛传统村落,品品农家小菜,在田铺大塆总能找到记忆中的乡愁。”为了一饱大塆春光,信阳市民田蕊专程驱车赶来。

错落有致的豫南民居,静谧悠长的青石小径,翠绿如玉的天然河塘,香溢四方的农家小菜……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田铺大塆,已成为不少游客旅游观光的好去处。近年来,田铺乡在改造田铺大塆等传统村落时,不搞大拆大建,依托自然禀赋,修旧如旧,形成了农家乐餐饮、特色民宿、休闲旅游、观光体验等多种业态,走出了一条文旅农“三位一体”、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路。

走进田铺大塆村口的文创产品店,构思精巧、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让人目不暇接。“我们注册了‘大塆印象’商标,开发出红色记忆、绿色生态等5个系列80多种文创产品,可以让游客尽情挑选。”文创产品店员张磊一边整理着货架,一边给记者介绍。

游在大塆,品味农家,大塆农家小菜同样饱享美誉。许秀青开的“春临农家”很受顾客青睐,她总是忙得停不下来。

“2014年刚开饭庄时,我们身上还背着负债,房屋也就三两间。这几年乡里发展得好,我们也跟着沾了光,不光还了贷,县城里还添了两套房。现在由于生意红火,儿子儿媳也回来帮忙了。”谈起近些年的发展变化,许秀青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一村一品,移步易景,距田铺大塆仅1公里的泗店乡大畈村又是另一派乡村景象:棵棵古树遮天蔽日,河流田塘星罗棋布,古刹庙宇清幽深邃,红色遗迹修葺一新。

文化为核,生态为媒,大畈村厚重的文化底蕴助力乡村振兴。修缮域内红色文化遗址、加大古树资源保护力度、开发利用古色历史建筑……近年来,大畈村通过发挥“红绿古”三色资源优势,打造出集红色教育、多彩田园观光体验、民风民俗展示于一体的多彩田园乐居村,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

自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启动以来,老区新县立足自然特征和文化特色,因势利导,将乡村的自然生态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留住了“原味”的绿水青山,使自然和人文景观成为寄托乡愁的载体,通过生态为根、文化入魂、旅游为径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实现产业、生态、文化等乡村全方位振兴的有效路径。

“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接下来,我们将扛牢老区振兴发展历史使命,着力打造产业强、农村美、群众富的乡村振兴样板,以扎实成效交出一份合格答卷。”新县县委书记夏明夫说。

新华社2022-5-7

 

 

甘肃省庄浪县:擘画产业振兴新蓝图 文章下载

甘肃省庄浪县:擘画产业振兴新蓝图

天暖了,春意姗姗而来,来到关山脚下,只见乡村旅游示范村里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建设中的中药材产业园内,药农们开始交售中药材了。

  建设“会客厅” 带火乡村旅游

  庄浪县韩店镇石桥村乡村旅游示范村,热闹起来了,串亲访友的人们漫步在农耕文化墙前,端详着镶嵌在文化墙上老旧的电视机、缝纫机、摆钟,回忆过往的时光,感受幸福的当下生活。青年男女们站在网红摇摆桥上来回摇摆,尽享新年的欢乐时光。小孩们欢快地滑下气垫滑梯,留下了欢声笑语。

  韩店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记载,韩店镇是古代“丝绸之路”过境的驿站,汉代的张骞带领儿子张绵从长安出使西域途经韩店镇,三国时期著名的街亭之战就发生在韩店镇。因此,韩店镇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深厚文化内涵。天(水)平(凉)高速公路在韩店镇设有出口,韩店镇又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便利交通条件。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云崖寺坐落在韩店镇,所以,韩店镇是游客前往云崖寺旅游的“会客厅”。

  庄浪县把韩店镇石桥村规划为乡村旅游示范村,旨在带火全县乡村旅游产业。该县通过争取中央预算投资,在韩店镇石桥村建成村内公园、3D影院、游乐场、农耕文化墙,硬化村内道路,治理临村河道。韩店镇党委书记姚思俊介绍,韩店镇还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建成了文化小吃一条街、14栋民宿、生态餐厅,让昔日的穷山村蝶变成山清水秀的美丽乡村。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韩店镇在石桥村成立了中蜂养殖合作社,养殖中蜂310箱;建成了时令果蔬采摘园。24户农民办起了农家乐,29户农民经营休闲游乐设施,户均年增收3万多元。韩店镇还在石桥村创办了乡村就业工厂,吸纳石桥村附近的农民100多人在家门口上班,每月人均工资2200元。如今的石桥村,融入了崆峒山—麦积山旅游圈,成为甘肃、陕西、宁夏游客旅游度假的“网红打卡地”,被认定为“甘肃省优秀乡村旅游示范村”,农民逐渐走上了“旅游路”,吃上了“旅游饭”,挣上了“旅游钱”。据统计,去年庄浪县接待游客115万人,旅游综合收入4.5亿元。

  打造集散地 延伸药材产业

  前几天,韩店镇西门村药材种植大户韩建生,将自家种植的中药材独活交售给关山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园,开年8.16万元的收益大单收进了衣袋。韩建生说:“中药材产业园开建之后,交售药材方便多了,村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更高了,都开始谋划今年的中药材种植。”

  韩店镇高寒阴湿,关山林区覆盖境内,具备中药材生长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盛产黄芪、柴胡等20多种中药材,是我国古代大黄的道地产区之一。《本草纲目》记载:大黄,今人以庄浪出者为最。多年来,韩店镇群众继承了种植中药材的传统,韩店镇也成为华亭市、张川县、泾源县中药材交易的集散地,具有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去年,庄浪县全面“体检”了中药材产业链,按照缺什么招什么和什么弱补什么的原则,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在韩店镇开建了庄浪县关山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园,旨在全链发展庄浪县中药材产业。该项目总投资1.6亿元,占地50.5亩,计划配套设备120台(套)。目前,已经完成投资3200万元,建成烘干车间主体,购置烘干设备2套。

  据韩店镇党委书记姚思俊介绍,项目建成投产后,按照高于市场5%的收购价格,每年收购储藏中药材3000多吨,药农年均增收990多万元,从种植、收购、分拣、初加工、储藏、销售等环节,全链条发展中药材产业,带动通化镇、永宁镇等6个乡镇发展中药材基地2万多亩。

与此同时,庄浪县还借助乡村振兴帮扶关系,与高校携手发展中药材产业,协商南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提供中药材种苗,指导开发新品种。庄浪县关山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园与安徽、浙江、河北等地建立了中药材供销关系,拓宽了中药材销售渠道。

中国甘肃网 2022-2-14

 

 

黑龙江省布局今年中药材产业 文章下载

黑龙江省布局今年中药材产业

日前,省农业农村厅印发《2022年黑龙江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对黑龙江省今年中药材产业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工作措施等做具体部署。

  《方案》明确,此项工作以推进中药材生物产业发展为重点,以中药材基地建设为抓手,聚焦产业发展的难点和堵点问题,确保实现2022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400万亩以上,产量75万吨任务目标,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方案》强调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需围绕五个工作重点进行。

  加强中药材种业创新。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构建种质资源信息系统,为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建设良种繁育基地,以道地、特色中药材为重点,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加强特色或重点品种种子种苗繁育生产,提升优良种子(种苗)供应能力。构建一整套中药材原良种生产体系。

  推进中药材规范种植。突出重点发展品种,围绕“一县一业、一乡一品”,逐级抓好重点品种。省级重点发展刺五加、人参、五味子、板蓝根、防风等5个道地特色品种。推行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建成“寒地龙药”特色大品种示范基地与生产基地,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发展中药材产地加工。打造寒地中药材产业先行区,促进中药材产加销融合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培育现代中药材生产骨干企业。强化产地加工,持续推动产地加工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初加工业,逐步向精深加工转变,减少“原字号”药材出县、出省比例。

  完善中药材流通体系。在中药材主产区逐步建成中药材交易集散市场,降低交易和流通成本,扩大交易规模,推动形成区域性中药材交易市场。探索推行“龙药码”,实现药材生产全过程可追溯。推进中药材品牌建设,打好寒地黑土、道地特色、生态绿色金字招牌,着力塑造“寒地龙药”品牌。

  强化中药材科技支撑。建设道地药材技术体系,制定完善中药材生产技术规程,构建优质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全面开展中药材“三品一标”行动,坚持线上与线下、集中培训与现场观摩相结合,培养县、乡、村级专业人才。

此外,《方案》还提出要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健全产业体系、促进融合发展、强化宣传推介等措施确保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有序开展。

黑龙江日报2022-4-19

 

 

贵州贵阳市发展休闲农业助推产业融合 文章下载

贵州贵阳市发展休闲农业助推产业融合

沃田桑景晚,平野菜花春。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禾丰乡金灿灿的油菜花尽染田野,引得市民游客纷沓而至,赏花海、买蜂蜜、住民宿、品乡愁……

近年来,贵阳市把发展特色休闲农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调整优化农业产业、产品和区域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发展乡村文化、康养、旅游等多元业态,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延伸产业链 花海里觅得增收路

趁着油菜花开,开阳县禾丰乡农民周碧芬时不时到田边看看。

“我们种油菜,种子由农业农村局把关,国家补贴肥料,病虫防治也是农业农村局用无人机统一撒农药。整个流程都有专人提供服务,很省心!”周碧芬说,去年,她一个人照看家里农家乐的同时,还种了30亩油菜,一年综合收入突破了10万元。

“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红利,才能保障‘油菜经济’持续发展。”在开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洪看来,打造“油菜经济”是通过延伸油菜产业链、提升油菜价值链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贵阳市大力发展农旅融合,将农业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共建成休闲农业示范园区20个,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寨)317个,形成了“开阳十里画廊”“环百花湖沿线”“青岩古镇沿线”等20余条乡村旅游示范带。2021年,全市休闲农业投资总额51.10亿元,接待游客3029.43万人次,休闲农业营业收入58.59亿元;休闲农业从业人数4.62万人,带动农户31653户,共举办相关节庆活动120次。

近几年,位于乌当区下坝镇的百亩樱桃园为山里人家带来了“美日子”。

在下坝镇宋家坝工业园区沿线,樱桃花海里的一抹抹“志愿红”格外显眼。为给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下坝镇谷定村和谷坝村的党员志愿者们身着红马甲,来回穿梭在樱桃树下、道路周边,清扫垃圾、维护交通、引导游客,方便游客畅游花海。

早些年,下坝镇产业以蔬菜、玉米种植为主,农民收入有限。自2003年岩山村种下第一颗樱桃树后,洁白的樱桃花便乘着产业改革的春风飘满全镇,谷定村、谷坝村两个村党支部开始以“花”做文章,带领当地群众致富,在宋家坝工业园区沿线路段种植百亩樱桃。

村子美了,村民也富了。2021年,下坝镇旅游接待人数43.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32亿元。

依托红色文化、传统布依文化挖掘乡村旅游资源

走进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恰逢午饭时间,村民张明忙着招呼客人。这几年,来村里游玩的人逐渐多了,张明看到了商机,改造自家楼房开设民宿,吃上了“旅游饭”,每年营业额20余万元。

大木村是传统布依村寨,因村口的几株千年古银杏树而得名,是修文县美丽乡村建设综合体“桃源八寨”之一,也是修文县红色传统教育基地。村内有至今保存完好的红军标语“红军是干人(穷苦人)的军队”,有4棵树龄400年以上的古银杏树……

“以前村里没有产业,没有通达的道路,老百姓就是种玉米、卖鸡蛋赚点生活费。搞乡村旅游,为我们村聚了不少人气,村庄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木村党支部副书记李福贵说。

近年来,大木村“两委”积极探索发展路子,依托红色文化、传统布依文化发展乡村旅游,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群众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种植猕猴桃1000余亩、林下发展食用菌350余亩……

每逢“三月三”“六月六”等布依民族特色节日,大木村就组织游客和村民开展刺绣、对山歌、篝火晚会、打糍粑等民俗活动,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乡村乐趣和乡愁情怀。

如今,大木村已成为周边乡村游、避暑游的“明星村”,15家乡村民宿、16家农家乐每年接待游客达1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760万元以上。

2021年,修文县大木村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在白云区沙文镇蒙台村小白鸡坡的“微果园”,游客除了可以采摘时令水果、欣赏各式花卉外,还能参与“真人CS山头争夺战”“山地跑跑卡丁车”等娱乐项目。

白云区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效衔接,不断优化乡村田园综合体、创意农业园区、山地休闲农庄等产业结构,依托“微果园”创建项目,重点在旅游景点、富美乡村示范点等区域建设10个精品水果采摘体验示范园。

“像白鸡桃园这样的‘都市果园’,全区共有13个,我时常都要到果园走一走,看看果农有什么需要,帮助他们出谋划策。”白云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柳学介绍。

闲置资源用起来 农民坐地头享收成

“天气转暖,草莓长得快,周末来采摘的市民是平时的好几倍。”正在忙着给游客称草莓的林佳成说。林佳成的草莓园位于花溪区青岩古镇边上,借助古镇的引流,平时游客不断,周末生意更是火爆。

如何发展休闲农业?花溪区推出“青岩古镇沿线”、久安古茶园沿线、天河潭沿线等精品路线,其中的“青岩古镇沿线”以国家5A级景区青岩古镇为依托,围绕乡村旅游、采摘观光、休闲农庄赋能打造“一坝一花四园五基地”的发展格局,目前已初具规模。

休闲农业的布局,盘活了当地的闲置资源。

起初,青岩镇龙井村得知林佳成有种植草莓的想法,便主动与林佳成取得联系,提出以村企联合的模式,带动村级合作社共同发展。

“把闲置的土地用起来,村民不仅能得到流转费,还能在草莓园打工,村级合作社每年也有5万元的分红。”龙井村党支部书记龙德国说。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对新鲜美食的日益推崇,城市居民越来越追求乡村美食的生态自然和简单朴实,对于一些出游者而言,到田间地头亲手采摘水果,品尝新鲜的果子,便是到乡村去的最大动力。

基于此,贵阳市顺应发展趋势,立足于传统特色产品生产,为游客提供“地产地销”的特色产品,老百姓也得了实惠。

乡愁与现代融合 特色民宿引客来

入春以来,开阳县禾丰乡马头村的民宿老板肖津涛便忙得不可开交。作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党员致富带头人,他的特色民宿“星悦田园”将乡愁与现代有效整合,依山傍水的现代建筑集观景、泳池、图书馆、SPA房等于一身,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民宿。

“之前每次回来看到那么多前来赏花的游客,都为乡里没有一个成规模的现代化民宿酒店而惋惜,自己想打造一个,但苦于没有资源和农房。”一个偶然的机会,禾丰乡马头村干部向肖津涛推介闲置房改经营房、自留地改体验地、老百姓改服务员、保青山留乡愁的“三改一留”模式,肖津涛抓住这一契机便搞起了民宿。

让“星悦田园”民宿爆满的,不止赏花打卡的旅人,还有到山顶看云海、采新茶的游客。离民宿3公里的“云山茶海”是开阳县发展农旅融合的典型。

“这些年,我在这里学到了茶叶种植、质量管理,多年的工作也让我开起了小车,建起了楼房。”村民李腾云已经在“云山茶海”工作10年有余,他和妻子在茶山每月有1万多元的收入,非常满足。如今的“云山茶海”年均接待游客量20万人次以上。

2021年,开阳县禾丰乡马头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近年来,贵阳市整合资源优势,以推动实施36个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建设为抓手,建成一批以农业产业园、观光采摘园、乡村民宿和生态餐厅等项目为一体的旅游综合项目,构建茶园、果园、花园、药园、特色小镇等一批特色农旅一体化、茶旅一体化示范区,有力推动了全市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农民日报2022-4-16

 

 

海东市富硒产业旺“硒”望无限好 文章下载

海东市富硒产业旺“硒”望无限好

2010年,海东市平安区76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首次探明600多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资源,这是继湖北恩施、江西丰城等地之后,又一极为稀有的富硒土壤集中区。同时,平安区的硒资源又以其硒含量浓度适中、无伴生有害元素、宜于开发利用等特点著称,在全国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十四五”开局之年,平安区以推动富硒产业发展为引领、科研成果转化为支撑、品牌打造宣传为载体、富硒产品推介销售为依托,示范带动乡村富硒产业聚集,加快步伐将富硒产业建设成为青海省一大特色产业增长极,在青海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主动作为,勇挑重担,稳步走出一条绿色高效发展之路。

  富硒又“富民”,做强群众增收主导产业

  自2017年从四川农科院引进羊肚菌人工种植技术后,平安区分别对羊肚菌进行了顺季、反季试验种植,被称为“菌中之王”的羊肚菌,克服高原寒冷、干燥的气候,在这片富硒土壤里生根发芽。

  2021年7月,在平安区三合镇庄廓村,党员严兆荣和致富能手魏君通过多次试验后,规模化种植的羊肚菌终于迎来了采摘期,羊肚菌陆续被内地客商抢购一空。魏君表示,如今富硒羊肚菌干品销售价格达到每公斤1000元左右,效益十分可观。

  去年,在持续巩固富硒马铃薯、青宏杏、苦荞、金丝皇菊、食用菌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平安富硒农产品大家庭再添新成员,平安区成功引进青海高原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赤松茸种植项目,投资300万元,在三合镇寺台村成功种植赤松茸6.7公顷。

  赤松茸,学名大球盖菇,是生长在赤松树木根部,与树根共生的一种野生食用菌。其朵大,色泽艳丽,肉质细嫩,盖滑柄脆,清香可口,具有色美、味鲜、嫩滑、爽脆、口感好等特点,同时营养价值高,能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青海高原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理金翰森说:“采摘期内,每亩地可以采摘两千多公斤赤松茸,收入可达到4至5万元。同时,基地规模化种植带动了周边的老百姓,一天的用工就可以达到五六十人,每人每月的收入就达到了四五千元,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

  在“富硒”这一市场金字招牌的支持下,去年平安区赤松茸产品远销上海、江浙等发达城市和地区,销售额达280余万元。另外,平安区还成功引进富硒小米种植项目,在三合镇祁新庄村种植6.7公顷富硒小米,开展平安区富硒小米试验田建设及产品开发示范工作,销售额达300余万元。

  此外,平安区依托富硒资源,打造健康旅游、健康养老产业,平安驿河湟文化体验地、石碑花海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新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在平安区委区政府的大力发展和不懈引导下,富硒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节节攀高。硒,不仅是这方水土的慷慨馈赠,更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园区走在前,牵引富硒产业稳健发展

  新年前夕,记者来到平安区洪水泉回族乡,就在6个月前,这里被中国地质学会认定为“全国首批天然富硒土地”,这是继获得“十大富硒之乡”荣誉之后,平安区再次获得的全国性行业殊荣。

  在位于洪水泉乡的平安富硒牛产业园项目建设工地,记者看到园区已初具规模,成片的模块化厂房矗立,主体结构基本完成施工。走进其中的牦牛高效养殖基地,生活管理区、饲草储存与预混区、生态养殖区、有机肥加工区等各区域功能划分清晰,一个全省最大的现代化富硒牛产业园正在这片天然富硒土地上拔地而起。

  标准化、精品化路子,重点打造白沈沟富硒果蔬产业园、祁家川食用菌产业园、大红岭田园综合体、洪水泉富硒牦牛产业示范园、三合镇富硒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园等涉硒产业园区。同时,强化特色产业扶持,培育富硒企业24家,培育独具平安特色的畜禽、果蔬和粮油等富硒品牌产业,让更多高原、绿色、有机的平安富硒特色产品走进全国消费者的“菜篮子”。

  打造金名片,提升“高原硒都”影响力

  现如今,随着居民消费层次和结构不断升级,人们从吃饱,变为要吃得更好、更健康,而富硒农产品上市,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高级化、多样化的定位。依托丰富富硒资源的平安区,正借此机会不断扩大其“高原硒都”的品牌影响力。

  “净土富硒养生”“高原硒都健康平安”……行走在平安区县城,公交站台、出租车、平安驿等人流密集区,富硒相关的广告牌随处可见,深入人心;在江苏省的无锡富硒产品体验店、富硒产品宁波专营店线下体验店以及平安驿富硒产品体验店内,富硒鸡蛋、牛羊肉、马铃薯、羊肚菌、金丝皇菊、苦荞、菜籽油、饮料、杂粮等特色富硒产品全面体验展示,引得饶有兴趣游人和客商驻足观看交流,带来销售额180余万元;2021年9月28日,平安区全面启动富硒产品进无锡线下体验及预热活动,集中展示销售4个多月,在无锡主流媒体发布富硒产业相关报道10篇,线上线下宣传流量累计达13.5万人次……

平安区高原富硒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马辉表示,下一步,平安区还将积极筹备参加“硒博会、青洽会、农展会”等省内外大型展示交易会,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推介富硒产业、产品。同时,继续搭乘东西部协作快车,加大品牌推介力度,将平安驿、无锡、宁波三个体验店打造成高原富硒农副产品展示、推介、销售的高品质旗舰店,鼓励引导企业积极对接谋划富硒产品进南京、杭州、成都、省会西宁等大中城市,设立体验店、销售专柜4个以上,随着富硒产业发展阔步向前,“高原硒都健康平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正在全国大地传播开来。

青海日报 2022-2-14

 

 

广西九措施保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文章下载

广西九措施保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日前,为保障农产品销售流通、农资下乡进村、农机跨区作业等畅通,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出台九条措施,促进广西农业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成立调度指挥中心,建立分级调处机制。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成立农产品经销调度中心,各市、县(市、区)参照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农产品生产、仓储、销售等情况的调度,及时研判分析农产品生产、销售及农资供应存在的突出问题。

精准助力农产品产销对接。组织各类产销企业、农批市场、商会、大型采购商等开展“点对点”和线上线下对接采购活动。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邀请“网红”为农产品“带货”,通过大平台引流,形成一批全国农产品销售新“爆品”。

加强农产品冷藏收储。推进国家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调度冷藏收储设施,运输生鲜农产品,减少疫情防控期间因交通不便而导致的损耗。

规范农产品、农资运输车辆通行证管理。针对农产品、种子种苗、化肥、饲料、动物防疫物资等运输车辆,及时核发《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协调落实国家规定的核酸阴性48小时全区、全国互认,绿码通行。

消除农产品、农资运输司乘人员后顾之忧。按疫情防控规定对从事农产品、农资运输司乘人员在进入有本土病例的县(市、区)时,实行闭环管理,并严格落实个人防护、健康检测、核酸检测和车辆消毒杀毒等疫情防控措施。对体温检测正常、48小时内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及时协调司乘人员健康码不赋予红、黄码,不采取隔离措施。

纾困解难维护农业企业稳定。及时摸清农业企业资金需求,向金融机构反馈农业企业融资需求。建议金融机构对暂时有还贷困难的农业企业给予延期还贷、展期续贷、无还本续贷,或降低贷款利率、减免利息。推动广西农担体系和“桂惠贷”向农业企业提供金融贷款支持。

指导农业行业全面复工复产。充分发挥本地各类生产大户、合作社、协会的作用,动员返乡人员在本地投入农业生产,全力推动和服务农业企业复工复产,保障农业生产对农资和农业服务的需求。

全力服务农机和植保跨区域作业。大力开展生产宣传动员,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协助解决农机跨区服务、统防统治服务在组织调度、通行、作业等方面的困难,保障农业生产顺利开展,确保不误农时。

畅通服务热线及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12345和12328等热线作用,完善投诉举报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农产品、农资运输及农机和植保跨区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广西日报2022-5-6

 

 

产业强 乡村美 民风淳 文章下载

产业强 乡村美 民风淳

4月,行进在广安区广花路和广肖路沿线,一个个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跃入眼帘,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展现出一幅独具田园特色、幸福和谐的乡村美景。近年来,广安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为重点,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生态宜居、农民富裕富足。

强产业,铺筑乡村振兴“奠基石”

4月8日,在紧邻广肖公路一侧的大安镇回龙村粮经复合基地,苗厢上刚栽植的桃李幼树已长出几片新叶。在覆盖着一条条白色农膜的苗厢间,30余名村民正忙着在一排排农膜上栽种海椒苗。大安镇副镇长曾志刚介绍,该镇投入资金300余万元,今年初在回龙村打造粮经复合基地650亩、稻渔种养400亩,还将配套新建机耕路、生产路,修建沟渠囤水田等基础设施,为群众增收提供产业支撑。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去年以来,广安区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打造“2+6”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广安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罗钧介绍,该区将15个涉农乡镇划分为北中南三大片区,构建以粮油、生猪为主导产业,龙安柚、湖羊、开花水果、稻渔综合种养、晚熟柑橘、乡村旅游为特色优势产业的“2+6”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去年来,全区新发展现代农业化产业基地6.7万亩。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广安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升级版”。据介绍,该区每个乡镇规划建设至少1个不低于1万亩的现代农业园区,全区到2025年将力争创成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区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目前,该区已创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区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

强宜居,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真是村入画、画入村,人在画中游!”走进石笋镇斜石村乡村风貌提升示范点,摄影爱好者王红林发出感叹,“乡村越来越美了,就像置身美丽的画卷中,让人流连忘返。”

记者在现场看到,斜石村800米村道沿线学校围墙和农房外墙上,按照“童心画廊”“青春广场”“乡愁小馆”三个主题,彩绘出一幅幅反映儿童生活、校园场景及民风民俗等内容的3D实景画卷。而在村道两边,因地制宜建设有“微草原”、烂漫庭园、历史文化墙、餐饮茶肆、乡贤讲堂等,既注重功能实用,又突出别致景观,在打造宜居环境的同时,这里也成为游客打卡的网红点。

打造宜居环境是推进乡村振兴落到实处的根本保证。广安区各乡镇因村施策,实施基本设施打造、乡风文明建设、人居环境美化等,让群众共建共享美好家园,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据介绍,该区在大龙镇、龙安乡等14个乡镇推进“五类农房”改造提升试点,为全区“五类农房”改造探索经验、提供示范。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清洁“五大行动”,目前已在15个乡镇55个村完成4000户“厕污共治”改造任务,新(改)建污水处理站3座,实施34个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0%以上,65%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完善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新(改)建乡镇垃圾中转站5座,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设施覆盖率达到97%以上。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整县推进项目,新(改)建秸秆综合利用处理中心1个、畜禽养殖环保设施94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2%以上。

强治理,凝聚乡村振兴“精气神”

4月8日上午,大龙镇战斗村驻村第一书记万红君和村干部一起,来到村民胡继兰家发放和悬挂流动红旗。“经过村‘两委’评比,你家获得了乡风文明‘一榜两评’卫生先进家庭,请保持荣誉,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万红君鼓励地说。

战斗村常态推进乡风文明“一榜两评”活动,在村活动室醒目位置张贴“红黑榜”,将每个月评选出来的“卫生先进家庭”“文明村民”及进入黑榜的农户公示出来,促进乡风文明持续好转。“每个月评选4次,从室内外环境卫生、物品堆放、村民衣着整洁及行为举止等方面打分,对进入红榜的还将兑换礼品,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效果。”万红君表示。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广安区大力开展乡风文明“一榜两评”活动,区财政每年安排1500余万元工作经费,聚焦“六清一改一提升”工作重点,定期开展区评乡镇、乡镇评村、村评户活动,全域推进农村环境和精神文明建设大提升。全覆盖开展家风家训教育实践、邻里守望相助、小手拉大手等活动,推动形成“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的社会风尚。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全区区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84.3%。

乡村治理好不好,关键看基层党组织有没有战斗力。广安区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班子,实施“一把手领航”“年轻干部铸魂”等9大行动,提升基层治理专业化水平。深入推进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全面建成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全面推进“法律七进”活动,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7个。该区还在各村推选乡贤模范组建村民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262个,完善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为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发挥重要作用。

搜狐网 2022-4-11

 

 

防返贫 兴产业 解民忧 文章下载

防返贫 兴产业 解民忧

3月,塞外的右玉,田间地头有了春的气息。省商务厅驻右玉县工作队队员的身影不时出现在农家院落、田间地头。他们嘘寒问暖,了解农户新一年的打算,帮助解决群众春耕备耕中遇到的困难。

省商务厅驻右玉县工作队队长兰中强说:“春节过后,队员们第一时间返回驻地开展帮扶,坚持疫情防控和春耕备耕两手抓、两手硬,确保全年工作开好头、起好步。”

打出组合拳

构建机制防返贫

2021年5月,省商务厅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一支9人工作队进驻右玉县右卫镇的东兴村、北元村和中元村开展帮扶工作,接力乡村振兴。出发仪式上,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宏晋说:“乡村振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不但要选派有经验、有魄力、敢担当的工作队员,还要在发展产业项目和经费上全力给予支持。”

为了尽快掌握村情户情,9名队员一进村就开始逐户逐人展开摸排,农户家中、乡村田野、路口树荫、广场戏台都成了工作场所。右卫镇党委书记樊文智说:“驻村干部走进村民家,聊的是家长里短,唠的是产业增收,心里就想着俺们庄户人。”

2021年10月,右卫镇东兴村第一书记李敏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村民韩平的老伴生前多次入院治疗,尽管医疗保险报销了大部分,但个人支付部分金额仍让生活出现了暂时性困难。李敏立即联系当地民政部门,东奔西走申请临时救助,解决了韩平的生活困难。韩平激动地说:“政府的临时救助真是及时雨,帮我渡过了难关。”

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是驻村的基础性重要工作。省商务厅探索形成“135”防返贫“组合拳”,即围绕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1”条底线;采取每月重点走访困难户、每季全覆盖走访在村户、每半年集中研判是否存在脱贫不稳定户“3”步法;重点掌握“两不愁三保障”、住房和饮水安全、务工就业、产业帮扶、综合保障“5”个方面是否达到要求,对符合监测对象条件的一个不落全部纳入管理,及时将信息共享到相关行业部门,“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多渠道开展针对性帮扶。

目前,右卫镇的东兴村、北元村、中元村脱贫村民城乡居民医保已实现全覆盖,村民危险房屋均已完成改造,义务教育阶段没出现学生失学现象,结对帮扶的3个村没有一户返贫。

培育新产业

持续拓宽增收路

邵万龙是右卫镇中元村的肉牛养殖大户,提起自己的养牛经历,他对工作队的帮助赞不绝口。3月22日,伴着哞哞的牛叫声,邵万龙对记者说:“脱贫攻坚期间,中元村就是省商务厅的结对帮扶点,他们帮我们引进优质种牛,协调专家来村里解决养牛户遇到的问题,让我养牛无忧。”

去年,省商务厅工作队进驻后,接续推进各项工作,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户发展壮大养殖业。中元村第一书记雷生义说:“我们帮着农户引进新型养殖技术,多方面鼓励扩大养殖规模。邵万龙养殖肉牛72头、王青养殖绵羊133只,都对全村的养殖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全村目前共养殖肉牛205头、绵羊673只。”

发展产业是工作队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巩固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工作队还积极谋划新产业、新项目。东兴村的“右卫镇一日游”旅游项目,依托现有的蔬菜大棚、清远居饭店和民宿,抓住承办右玉县干部学院教学点的有利机遇,大力发展采摘劳动—农家饭品尝—民宿体验的一条龙服务;中元村积极联系右卫镇和右卫艺术粮仓等部门和机构,争取将西窑沟村农家乐纳入写生基地服务系统,借助右卫特色小镇影响力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北元村第一书记高佩兹说:“为了提高发展后劲,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决定发挥北元村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的优势,上马千亩饲草种植项目。现在我们正开展土地流转、种子批发采购、申请农户小额贷款等工作,引导农民种植3000亩新型饲草,同时加强和周边大型养殖龙头企业对接,确保饲草销售稳定。”

省商务厅副厅长邢利民多次到帮扶点和队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为3个村的产业发展出主意想办法。邢利民说:“为进一步发挥右玉旅游的带动作用,去年10月份,省商务厅和右玉县共同举办了‘2021年畅游美丽右玉,体验四季之旅网络直播系列活动’。短短2天时间,28名网络人气主播发布视频300余条,点击量超过3000多万,让全国各地的游客领略了绿色右玉的魅力。”

用心办实事

增强群众幸福感

3月18日傍晚,右卫镇东兴村的路灯亮了,文化广场上灯火通明,村民聚在一起跳起了广场舞。老党员许润和高兴地说:“自从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村里亮了,村民心里也亮了,文化生活也丰富了。”

驻东兴村的队员们为解决群众夜间出行难题,向所在单位申请了4.64万元专项经费,实施村庄亮化工程,不仅给村里的道路和文化广场上安装了太阳能灯,而且在每户村民院内也安装了。如今,每到傍晚,村民们便聚集到村广场跳起欢快的广场舞,孩子们捉迷藏,整个村一片欢乐祥和景象。

用心为民办实事,回应群众对帮扶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

中元村过去一直缺少一个像样的场所举办集体活动,村民秋收后的粮食也常因无处存放而发生霉烂现象。驻村工作队主动筹集帮扶经费8.64万元,修建了一个占地13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村里举办活动有了场地,也解决了村民秋收粮食无处打、无处晒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北元村的自来水管大部分架在空中,每到冬天,水管封冻,村民吃水困难。驻村工作队筹集资金9万余元,联系施工队,将自来水管埋进地下,使村民摆脱了冬天吃水难的窘境……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省商务厅驻右玉县工作队的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换取收获,用一桩桩、一件件实事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让党的温暖浸入民心,群众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山西日报2022-3-31

 

 

甘肃民勤县打造优势农业产业梯次发展格局 文章下载

甘肃民勤县打造优势农业产业梯次发展格局

去年以来,地处河西走廊东段的甘肃省民勤县以推行产业链“链长制”为契机,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环节,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以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着力打造纵向关联、横向耦合,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链,加快形成超十亿元级和超亿元级梯次发展格局的产业集群,迈开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步伐。

靶向发力,厚植创新发展新优势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如何让产业“链”起来、经济“强”起来?民勤县选择以“链长制”为抓手,围绕“符合国家战略、适应市场需求、契合资源禀赋、促进群众增收”,梳理出特色瓜果蔬菜及食品加工、特色畜禽产品及食品加工、文化旅游、中医药、新能源及装备制造5个发展基础好、成长性强,能够推动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重点产业链,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全力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民勤县建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链长的产业链“链长制”,构建了“一条产业链、一名县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套实施方案、一位或几位专家、一抓到底”的职责链模式和“能进能出”的动态调整机制、“主产业链+细分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机制。同时,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和龙头企业技术骨干等组建咨询专家库,民勤县开展了全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政策研究和项目谋划,锻造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科技创新格局,形成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核心圈”、产业发展“朋友圈”、产业升级“辐射圈”,实现现代产业链的重点突破。

“一链一策”,激活产业转型“芯”动能

超前谋划布局、强有力的政策引领和机制保障,如一剂“强心剂”为民勤县产业集群发展注入“源头活水”,进一步激发出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新动能。

作为国内设施栽培人参果的重要产区,民勤县紧盯人参果这一县域优势产业,积极进行前瞻研判,全力强化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创新,积极谋划以产业链“链长制”机制优势推动集群式产业链升级,引领人参果产业实现精彩“蝶变”。

民勤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李仕荣说:“针对制约产业链发展的短板弱项,民勤县推行揭榜制科研立项,谋划开展一批重大课题研究和科研项目,突破一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转化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让科技赋能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双向互动,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锻长板”强优势,“补短板”蓄后势。民勤县以推行链长制扭住产业链的“牛鼻子”,找准产业链的核心点,实施“一链一策”“一企一策”,提升关键产业链,激活产业“芯”动能,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全链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新地标”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如散落的珍珠,唯有串珠成“链”,才能形成众星捧月般的集群发展之势。

民勤县擦亮“中国肉羊之乡”的“金字招牌”,着重在稳链固链强链延链上发力,全力推进“品种培育—种羊投放—繁育羔羊回收—精深分割加工—冷鲜羊肉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引进、孕育上下游企业,聚心发展,贴心服务,推动形成完整、效益明显的全产业链闭环,实现了肉羊优势产业从“追跑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

为推动战略性产业集群协调联动,民勤县还鼓励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垂直、水平、共生、全产业链、网络化等不同形式实现集群化发展。围绕“产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民勤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改造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创新园区发展政策,推动要素向园区集聚、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群,着力打造特色鲜明、链条完善、互为补充的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链长制”正如一把“金钥匙”,开启民勤打造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农民日报2022-3-25

 

 

产业旺 人欢畅 陇原大地春意盎 文章下载

产业旺 人欢畅 陇原大地春意盎

  壬寅虎年春节即将到来,陇原大地处处一派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千里陇原,产业兴旺、乡村富裕、农民富裕,人们热闹欢畅、喜迎新春佳节的到来!  

  榆中:村集体分红喜洋洋

  临近春节,榆中县和平镇方家泉村股份经济合作社2021年度分红大会如期举行,这已经是方家泉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连续两年给“股民”分红。

  村民宋建虎拿着红色股权证,在村委会领取了分红。“我家5口人,今天领到了2000元的分红,希望我们村集体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村民能领到更多的分红。”

  据悉,此次方家泉村分红共有2420名“股民”享受红利,每人可获得分红资金400元,累计发放金额达96.8万元。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来,方家泉村借助离兰州市区较近的地理优势,通过土地流转和大力发展仓储物流业进一步盘活了村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壮大了,方家泉村把集体资产量化到每个村民,给村民发放股权证,参与集体分红。

  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收入增加了,村集体资产逐步盘活。目前,方家泉村集体资产总额逐年增长,特别是通过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的分红,让村民得到了实惠,增强了大家改革的信心。

  华亭:草莓映红新年景

  在华亭市东华镇、安口镇、上关镇的草莓大棚里,一垄垄草莓秧长势喜人。

  “周末和家人一起采摘草莓,既可以品尝新鲜草莓,也能感受美丽的田园风光和休闲的乐趣。”安口镇朱家坡草莓大棚里,市民李博一家三口一边采摘一边品尝,其乐融融。

  “我们在镇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首次利用立体式吊架的栽培新模式栽植草莓,实现了观赏性与丰产性的结合,效果非常好。”东华镇南村沟合作社负责人杨艳红介绍说。草莓自2021年11月中旬开始上市,可以一直采摘到今年4月,春节前后将迎来盛果期。

  秦安:温室大棚桃花开

  寒冬腊月,走进秦安县兴国镇依仁村设施农业基地油桃大棚内,朵朵桃花竞相怒放,娇艳动人。种植户蔡永忠正忙着给桃树疏花、授粉,“我家种了两亩多地的油桃,再有两个多月油桃就可以上市了,去年每斤油桃卖到20元,我家四个大棚收入近10万元。”蔡永忠开心地说。

在依仁村,像蔡永忠一样种植大棚油桃的农户不在少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秦安县建成设施油桃大棚417座,总产量达510吨,总产值1240万元。小小油桃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金果果”。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 2022-2-7

 

 

安康市石泉县村村有集体经济 户户有长效产业 文章下载

安康市石泉县村村有集体经济 户户有长效产业

1月17日,暖阳高照。在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农家民宿、农家乐等点缀在漫山遍野的桑园中,好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家满正带着村民们对桑园进行冬季管理,积极谋划新一年的蚕桑文化旅游活动,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没想到老房子还能被改造成民宿,不出钱还能收租金。村上旅游公司还给我们老两口安排了新住房和工作。”年过六旬的村民陈泽华喜笑颜开地掰着指头算起账来:租赁费、流转费,加上工资和村集体经济分红,他和老伴一年收入能超过5万元。

石泉县坚持把党建引领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牛鼻子”工程,围绕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这一主线,创新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石泉县切实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和农民的发展活力,有效带动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支部引领变资源为资产

站在“天空之镜”玻璃平台上,刘家满介绍:“这几年,我们以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为载体,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和创业就业。目前,我们村已经培育形成了蚕桑、养猪、养鸡和乡村旅游四大产业。”

明星村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把强化支部引领、壮大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和市场主体参与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利益联合体。镇包村干部、下派干部、村干部组成乡村振兴工作队,共同做好项目建设环境保障、群众组织发动、投资客商引进等工作。明星村实行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控股的村旅游公司开发模式,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建成醉美桑海AAA级景区。景区开园以来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000万元,全村超过一半以上的村民被嵌在了产业链上,50多名外出能人返乡发展农家乐、民宿等。

明星村是石泉县通过实施党建引领、推进“三变”改革、盘活壮大集体经济的典型。

近年来,石泉县相继为150个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注资1.61亿元,推进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332个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共同组建产业联盟,积极探索以“资源开发、盘活存量、异地发展、产业带动、股份合作、服务创收、市场经营、旅游引领”为主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围绕打造“一镇一业一龙头,一村一品一园区”,持续抓好蚕桑、畜禽、蔬菜、魔芋、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和茶叶、烤烟、食用菌、核桃、林果等特色产业发展。

抓集体经济促群众增收

“现在好了,不用出门,在村上旅游公司上班就能挣到钱。”明星村村民刘玉干劲十足,“我想好好干,争取早日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入股,谋取更大的发展。”

石泉县150个村级党组织牵头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286个,推动106名党支部书记兼任集体经济合作组织负责人,成立产业链党支部87个、党小组218个,把1.58万余户农户镶嵌在产业链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打破原有村域界限,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和基地建设呈现出连片带动、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发展长效产业方面,石泉县按照“全域旅游抓龙头,南茶北桑川道菜,特色种养保增收”的产业布局,因地因户施策,落实产业奖补,实现了全县脱贫户中短期产业与长效产业全覆盖。在实施稳定就业方面,坚持抓产业促就业,大力实施劳动技能提升工程,通过发展社区工厂、组织劳务输出、开发公益性和旅游服务性岗位等方式,使脱贫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石泉县各村党组织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运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对土地、林地、资金、项目、信息、技术等资源实行优化配置,鼓励以租赁、联营、参股等方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推动村村有集体经济带动、户户有长效产业支撑、人人有稳定就业保障的群众增收“三有”目标的实现。

让组织优势变发展优势

“冬闲”人不闲。陈泽华和老伴把自己的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干净净,给桑树剪枝刷白,在桑园里套种上瓜果蔬菜,希望新的一年用更美的乡村景致吸引更多游客。

如今,明星村正在实现桑园变景点、旧宅变民宿、农民变股东的美丽蝶变,创新探索,走出了一条“景区带村、就地转岗、居家经营、产业富民”的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之路。2021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

目前,石泉县已经全面消除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全县村村都有集体经济积累。通过村集体经济带动,石泉县正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下一步,我们将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三联’工作机制,继续实施集体经济示范强村培育工程,努力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优势,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石泉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向成城说。

新浪网 2022-2-11

 

 

点燃产业“引擎” 提升乡村“颜值” 文章下载

点燃产业“引擎” 提升乡村“颜值”

  “十链百园千基地”贡献了产业扶贫的“开封方案”,河南省通许县“设施农业+”扶贫模式在河南省得到推广,兰考县被评为全国首批脱贫攻坚交流基地……

  曾经,开封市干部群众上下齐心,用汗水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性胜利。如今,进入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春日里,再次行走在开封大地上,随处可见广袤的田野美丽如画,乡村道路四通八达,特色产业生机盎然……全市各地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握稳“接力棒”,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坚持“高标准”,巩固成果提成色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自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开封市就大力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核心任务,着力抓责任、工作、政策“三落实”,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推进乡村振兴开好头、起好步。

  筑牢乡村振兴“基石”,该如何防止规模性返贫?“高位推动,狠抓责任落实”,开封市坚持把“固成果”“守底线”作为首要前提和重中之重,严格执行“四个不摘”要求,高位部署抓推进,并作出了探索。

  开封市委书记高建军带头研究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市四大班子领导认真落实分包联系机制,明确市级领导包县联乡访村,县级领导包乡联村访户,乡镇干部包村联户;健全完善“日调度、周交办、月点评”、问题整改推进、调研督导工作机制;市级、县区层面均成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领导小组,各行业部门成立“1+1+1+2”(主要负责人、主管副职、科室负责人和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工作专班,强化“1+1+1+5”(乡镇党政负责人、副书记和5名以上业务骨干)工作队伍建设,各行政村原有脱贫责任组直接转化为巩固脱贫成果责任组,持续固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落实体系,有效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任务落实落地。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开封市将驻村工作队作为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先锋力量,选优配强,打造一支“升级版”驻村帮扶队伍。针对各级帮扶人员调整和政策优化,组织了新一轮全覆盖式培训。其中,市级层面以视频形式举办了专题培训班,邀请省乡村振兴局专家讲解重点,兰考县委书记传授“兰考经验”。

  动态监测帮扶是防返贫最管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去年7月下旬,开封多地遭受洪涝灾害。8月上旬,尉氏县前曹村等7个地区被调整为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地区。面对灾情和疫情双重考验,开封市聚焦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坚持把防返贫动态监测排查与防疫减灾同安排、同部署,确保排查不漏一户、不落一人,防止因灾因疫返贫致贫。

  为夯实巩固成效,开封市对排查发现的符合纳入监测对象条件的农户,应纳尽纳,并及时录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对所有监测对象“一对一”落实帮扶责任人,逐户制定精准帮扶措施;研究出台做好农村地区防止因灾因疫返贫致贫工作14条针对性措施,创新推出了加强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10条措施,降低了灾情疫情影响。

  盯准“金钥匙”,靶向发力促特色

  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进村入户,一栋栋漂亮别致的新居错落有致,一排排路灯笔直挺立……走进开封各乡村,昔日的贫困村早已换了新容颜,正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大美图景迈进。

  产业是实现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的治本之策和源头活水。开封市抓住产业发展根本,引领脱贫群众端稳“金饭碗”,坚持推动乡村特色产业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从产业扶贫模式向产业兴旺模式转换,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蓄势赋能。

  杞县围绕“种植规模化、品种优良化、基地产业化、营销市场化”,实施“大蒜富民”战略,打造从种植到储藏,再到研发、精深加工、运输、销售等全产业链条,破除了“蒜周期”收入不稳定难题,有关做法获评“全球减贫案例”最佳案例。通许县探索“设施农业+”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构建“设施农业+带贫企业(合作社)+基地+科研单位+保险”的产业发展格局,密切与脱贫户(监测对象)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企业发展与群众增收“双赢”。

  在现有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上,开封市探索实施了乡村产业空间布局优化行动、“三链同构”发展行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行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打造行动、人才科技支撑行动等“九大行动”,确保农业产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一二三产加速融合。目前,全市39个跨县区可复制可推广的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链正在不断完善,132个扶贫产业园、1502个产业扶贫基地正在持续壮大,产业带动群众增收的效果正进一步凸显,为农民群众稳定增收注入了“源头活水”。

  产业嵌特色,鼓起“新钱袋”。开封市壮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通过发展“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去年以来,顺河回族区土柏岗乡齐寨社区被认定为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杞县葛岗镇孟寨村被认定为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杞县苏木乡被认定为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乡。截至目前,全市“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增至9个。

  时下的开封正向着河南省委提出的“当好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的希望和要求,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稳市”,盯准产业振兴“金钥匙”,以“三链同构”全面盘活农村资源要素,大力发展特优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争创全省乃至全国都市圈乡村振兴的示范。

  绘就“新蓝图”,久久为功显底色

  春暖花开时节,尉氏县庄头镇后曹村村民曹林超漫步在村内,看着路两旁的绿化树长势正盛,沿路的院墙被粉饰一新,不禁感叹,“看看俺村变化多大,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天天有人打扫卫生,夜晚出门有路灯,娱乐健身有广场,犄角旮旯的垃圾不见了,宅前屋后变整洁了,环境变美了,心情也舒畅了!”

  由于毗邻贾鲁河,去年后曹村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266.67公顷良田几乎绝收,房屋和桥梁道路严重受损。灾后重建工作开展以来,尉氏县金财公司进驻后曹村,投资2800万元对村内道路全部进行了硬化,整修了道路两侧,兴建了文化墙、小广场等文化娱乐设施,开展常态化保洁,一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在洪灾后重见雏形。

  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底色工程”,开封市因地制宜开展长效管护工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推进村庄清洁行动,通过定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专项督导检查评比,健全每周交办、每月观摩督导机制,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达到100%,农村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农村变得更美丽宜居了。

  为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开封市聚焦“党建+乡村治理”,把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以有效的乡村治理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兰考县仪封镇在村级推行“一拖四”党建工作模式,建立镇、村、组、户工作架构,全镇1075个联户长分包四邻群众,做好上传下达、服务群众、反映民声3项工作,把全镇党员干部系在群众身边。创新建立“周月季年”乡风文明治理体系,连续多年开展“幸福饺子宴”评选文明户、仪园春“周擂台”、兰考乡贤看仪封考察团、“最美仪封人”表彰等系列活动。今年,仪封镇上榜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榜单,打造了乡村治理的全国样板。

  党支部领着干、干部抢着干、群众跟着干,让曾经“软弱涣散”的仪封镇代庄村摘掉了贫困帽并成为乡村治理示范村,在奔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自2017年起,代庄村开展美丽村庄建设,在村党支部的宣传号召下,群众自发组织拆除房屋、围墙56户5000余平方米,悬挂“党员之家”标牌,评选美丽庭院及厕所革命先进家庭480余户。该村在兰考县率先发起“三捐”活动,群众积极捐钱、捐物、捐劳力,每一户都积极融入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中。

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久久为功。如今,站在新起点上,开封全市上下将持续点燃产业“新引擎”,释放发展“新活力”,提升乡村“新颜值”,以行动擦亮乡村振兴底色,绘制出村美、人和、产业兴的新图景,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农民日报2022-4-20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