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思明区:打造“近邻社区”促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厦门市思明区是典型的老城区,面临着困难群众多、老年人口多、外来人口多以及基础设施老、服务压力大、基层治理难等诸多难题。与此同时,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商住楼群大量兴起,新居民持续涌入,住平房变成住楼房、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区治理又面临许多新课题。近年来,思明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远亲不如近邻”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打造“近邻社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格局。
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治理模式,打造近邻家园。
一是优化“千户访”精准服务机制,党群关系零距离。推行“千户访”机制,改变以往任务式入户的方法,通过柔性的情感式入户、常态的串门式入户、精准的分类式入户,密切党群联系,建立需求、资源和民情清单,推动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二是创立“百事帮”邻里互助队伍,服务群众零障碍。在小区成立“百事帮”服务队,由党员带队,吸纳小区能人和热心居民担任志愿者,通过线上线下预约,提供互助便民服务。举办“邻里百家宴”“寻味百家村”等特色邻里文化节活动,带动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形成新型熟人社区。
三是搭设“万家和”纠纷调解平台,化解矛盾零死角。充分发挥小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由小区调解骨干、社区网格员、司法所、律师等共同配合,组成“万家和”调解服务队伍,实行逐级分流调解机制,促进纠纷线索的快接快处快调,实现调解服务机制化、全覆盖。
(二)升级服务空间,营造幸福深田。
一是打破空间界限,邻里乐享多彩文化生活。坚持“在螺蛳壳里做道场”,通过打造社交休闲类、老人康养类、儿童育教类、便民服务类等4类“近邻”小空间,合理设置近邻小广场,添置跳绳、足球、排球、毽子、羽毛球拍、瑜伽垫等公共器材柜,高效利用近邻活动室,融合活动室、排练室、音乐室、书法室、大讲堂、生日会、市民学校等形形色色的功能,满足回应居民精神文化、养老扶幼、便民服务、协调议事等方面需求和关切,让居民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二是凝聚党员组织力量,为“一老一小”筑起温馨港湾。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力量,充分利用在职党员“双报到”等机制,实现服务群众“无假日”“不断岗”。在健康小屋设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点,配备健康检测仪器,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提供全方位助老服务。打造“近邻”小书吧,链接爱心志愿服务组织及大学志愿者资源,通过开办公益“四点半课堂”等多种形式,完善社区托幼服务。
三是组建党建“大家庭”,让居民事有地说怨有人解。积极打造“近邻平安朋友圈”,吸收社区调委会、万家和调解志愿者、社区法律顾问等,打造便民服务平台,让小区居民事有地说、难有人帮、怨有人解。充分发动辖区派出所民警、协警参与网格化综合治理,盯准社情民意,打牢社区治安防控根基,不断提升居民居住安全感。
二、工作成效
(一)营造了“邻里守望”的新型熟人社区。破除了以往党群之间、邻里之间相互疏远、隔阂的壁垒。没事常走动、有事共商量、困难有人帮、邻里一家亲的新型社区风尚初步形成。群众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回归,找到家园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更提升了幸福感。
(二)搭建了“资源有效流动”的地缘共建平台。从原有的基础性、程序化网格管理模式,转变为精准式、要素式的新型治理模式。通过与驻区单位、各类组织的共联共建共享,让资源充分流动,有力提升了治理和服务水平。
(三)形成了“有呼必有所应”的党群互动模式。党组织把温暖送进千家万户,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群众有所呼,组织有所应”。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党的威信,更加积极主动支持参与社区各项工作,献智献策,主动担当,实现“组织有所呼,群众有所应”。
专家推介建议: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文化”包含的是团结、和谐、友善等诸多文化因素与人文情怀。“近邻社区”,作为新时代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广大城乡社区治理新生态的一种有效创新实践。
厦门市思明区通过“百事帮”、“千户访”和“万家和”等系列创新举措,激活“近邻”密码,探索社区“近邻家园”新模式,形成了社区治理共同体,实现了“党群关系零距离、服务群众零障碍、化解矛盾零死角”之和谐友善平安的幸福社区建设。该案例启示我们,居民之间的密切接触对增进感情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日常社区工作生活中,只有破除了以往党群之间、邻里之间相互疏远、隔阂的壁垒,才能够真正构建起“邻里守望”的新型熟人社区。
民政部门户网站202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