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防疫之门” 北京社区有“实招儿”
阻断新冠疫情社会面传播风险,第一道关便是把好社区大门。看好门、管好人、验好码、登好记,社区的大门,同时也是“防疫之门”,不仅保卫着家园平安,也在守护居民健康。
作为城市的一个个单元,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这里离群众最近,居住的家庭最多,一旦出现零星病例,就有可能发生聚集性疫情,如何抓实抓细防控措施的“最后一百米”,显得尤为重要。为守好防疫第一线,北京基层社区展现出守土有责的担当,管理创新出“实招儿”,防控效果显著。
“花式”动员、优化点位:提升核酸检测效率
为打好防控主动仗,尽快筛查出社会面隐匿病例,北京市从5月开始常态化核酸检测,社区首当其冲成为“前线堡垒”,核酸检测工作成为基层工作者的常态。面对持续多轮的全员核酸筛查,社区在处理人手不足等问题外,也在各显神通助力核酸检测“加速度”。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五里店街道北大地西区的小可爱们,快下楼做核酸啦,动作要快,姿势要帅,记得带上身份证,间隔2米哦!”从早上开始,每隔两个小时,丰台区五里店街道北大地西区地社区工作人员就会拿着喇叭在居民楼之间穿梭。这是社区工作人员开启的“花式”动员模式,除了日常传播和入户通知外,为保证核酸检测不漏一人而新增的通知方式。
物业巡逻车临时“改装”。在新村街道怡海花园小区,为了能及时通知居民做核酸,物业将巡逻车直接“改装”成核酸检测宣传车,这样巡回动员居民做核酸,能节省不少时间;在青塔街道汇锦苑社区博龙家园小区里的核酸筛查点上,工作人员通过现场分流、通知精准到位等“微操作”,进一步提升各环节衔接度,开启了核酸筛查的“加速度”。
丰台区马家堡街道社工创意设计核酸检测“通关”贴纸。李冉摄
加强社区进出口管理,落实测温验码、查验核酸证明等,是防止病毒溜进社区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扫健康码,扫除的是疫情进社区的风险;查核酸结果,查验的是进入者携带病毒的可能。目前北京各社区均落实对来访人员进行扫码查验等流程。石景山八角中里社区在小区门口设立“置物架”,居民可在置物架自行收取快递、外卖,并对物件进行消毒后再带进小区;经开区荣华街道郁金香舍小区门前,保安会在居民刷脸的同时,密切关注屏幕上的实时体温检测情况……
在北京,不少街道社区的基层工作人员,结合工作实际需求,开发了“扫描神器”,纸箱、泡沫、A4纸、手机支架……工作人员就地取材,用点小成本,想点小妙招,却“智慧十足”,使得筛查工作事半功倍。在北大地物美超市检测点,小朋友手绘引导牌,让检测人员“不迷路”;在西四环南路岔路口公交站,文明引导员“小黄人”们开启“助攻”模式,引导候车乘客进行核酸检测,居民陈女士在志愿者的引导下,有序排队,经过亮码、测温、录入信息、采集咽拭子,不到5分钟就完成采样。
社工服务指引:服务好“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
北京本轮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倡导市民减少流动。特殊时期,如何服务帮扶好特殊群体、疏导缓解居民心理焦虑,也是守好“防疫之门”的重要一环。这对于老年人和儿童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社区特殊老年人和困境儿童。
北京拥有大批具有专业优势的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为引导广大社工助力社区防控、提供特殊人群心理疏导等支持,北京市发布《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社会工作服务指引》。指引重点关注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提供危机介入、心理疏导、特殊困难群体帮扶、社会动员等服务,协助社区着重做好重点人群服务以及疫情防控协同服务。
在最新防控工作指引下,社区工作者迅速行动起来,与重点服务人群建立结对关系,为有需要的老人、儿童、残疾人等居民给予及时帮助,做到“一老一小”照料不断档。
宛平街道沸城社区为学生开设“绿色通道”。赵晨娟摄
社区的“学生绿色通道”迅速建立起来。“谢谢叔叔!您们辛苦了!”在宛平街道沸城社区便民检测点,即来即测的小学生向工作人员表示感谢。“我们孩子上网课,只有中午有休息时间,吃完饭下来做核酸时间很紧张,还怕耽误下午上课,没想到社区工作人员招呼我们排起了学生通道,很快孩子就检测完了,网课一点儿不耽误。”刚刚带孩子完成核酸检测的一位家长说。
社区还建立了“党员护卫队”,一对一为老年人和孩子们提供扫码登记服务。针对“一老”参与检测,宛平街道的社区特意把点位设置在距离长椅不远的地方,方便老年人休息。“到点位上核酸检测也很方便,‘党员护卫队’会手把手帮助我填写信息,还有休息的椅子,排到我了就叫我,正好下楼遛遛弯。”刚刚来到晓月苑一里核酸点位的74岁居民王大爷,正坐在距离检测点不远树荫下的长椅上,和熟悉的“党员护卫队”打着招呼。
为精准服务特殊人群需求,社区工作者借助入户核酸契机,逐门逐户核查摸排,建立起特殊人群需求保障清单。在西城区黑窑厂社区有一位97岁的老人,平时坐轮椅行动不便,社区工作人员联系了医护人员上门做核酸。“大爷,我们又来给您做核酸采样了,麻烦您张张嘴,很快的。”看到熟悉的身影,老人也很配合,虽然老人说不出话,还是连连挥手致意。仅用了十几秒,田雅护士就完成了采样。家属表示,最近的这几轮核酸筛查,全靠工作人员上门采样。
“我家老头儿爱挑刺儿,总说我做饭不好吃,跟我吵架。”居家这段时间,李阿姨觉得跟老伴儿争吵的频率明显增加,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儿都能成为拌嘴的导火索。朝阳区建外街道邀请专业心理社工开展线上咨询,帮助居民疏解“小情绪”。社工王坤建议她跟家人增进沟通和理解,做好特殊时期家庭内部分工,同时也要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比如唱歌、画画、朗诵,并通过微信群与朋友分享,舒缓心情。
“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的协同服务,不仅补充完善了社区防线,也激发出社区志愿服务更多活力。
聚合“网格力量”:保障封管控区居民物资供应
网格化管理是基层治理的创新型模式,提升了社区治理和服务的“精准度”,在当前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同样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封管控区,北京很多社区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号召社区网格员、志愿者、下沉党员干部等一起联动,让“小网格”释放“大能量”。
调配物资、协调医护、答疑解惑、通知检测……抗疫期间,很多社区把党支部建在网格、小区里,党小组设到街巷、楼栋上,充分整合党员志愿者、下沉干部、楼栋长等力量,大家一起化身“网格员”,把社区的一张张小网,编织成为首都疫情防控的一张大网。
封管控期间,社区网格员变身为“主播”兼“跑腿儿员”,为居民买菜、买药,带着居民“云逛街”。
长辛店街道东山坡社区卢西嘉园小区4号楼自4月28日被划为管控区后,社区的网格员就开始忙碌起来。每个网格都建立了蔬菜物资采购群,保障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社区网格员变身“主播”兼“跑腿儿员”,通过居民群进行直播,为大家买菜、买药,甚至带着居民们“云逛街”。“在直播里跟着网格员看到大家伙繁忙的身影,还有超市里菜品供应充足的镜头,我们都很放心,不用担心菜不够,不囤菜。”不少居民留言点赞。
实行临时管控措施的天兆家园社区,因小区大门离路口还有一段距离,外卖配送员存在“弹窗”顾虑,导致快递和外卖隔着“最后一百米”无法送达。网格化管理发挥精准度服务,社区组织物业人员和党员志愿者一起担当起最后一百米“摆渡人”的角色。“我家就在后面这栋楼,我是北太人,保护好‘大家’,就是守护好‘小家’”。作为北京市委党校的下沉干部,刘征是“摆渡人”中的一员,挨家挨户为居家隔离人员配送生活必需品,成了她的日常。
小网格,汇聚大能量。像刘征一样,社区工作者还有市区下沉干部,社会各方力量汇聚在一起,化身“网格员”“引导员”和“保障员”,用守望相助汇聚抗疫“暖心流”。
城市防控凝聚人人有责的意识,社区防线展现守土尽责的担当。大门内外,无论是社区工作者的认真把守,还是居民邻里的积极配合,都让首都战疫的篱笆扎得更紧,让抓细抓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落到实处。让我们共同“守门”“守好门”,让社区战疫一线成为最有效的防线!
新浪网 202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