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治理书记”工作机制推动社区主动治理再向前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也是基层治理的关键,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北京市运用市民诉求撬动城市治理革命,持续推进“接诉即办”改革,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力量下沉。丰台区贯彻落实《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内在要求,于2021年11月创新建立社区“治理书记”工作机制—从机关事业单位择优选派党员干部,下沉到问题最突出的社区(村),以“接诉即办”为抓手,蹲点攻坚、集中破题。工作机制推行一年多,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增强了社区服务力量,为社区(村)治理注入新动能,而且进一步推进社区治理工作由“被动接收”向“主动服务”转变,提升了为民服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口派驻,推动社区治理由“接诉即办”转向“未诉先办”
基层治理成效如何,人才是决定性因素。丰台区共有383个社区、56个村,2000年前建成小区占比高达四成,设施老化、配套落后、停车难等问题突出。在全面梳理分析群众反映集中的诉求和社区存在的实际问题后,“治理书记”根据专业和资源优势,被派驻到对口社区(村)工作。比如说,有些社区(村)垃圾分类情况不理想,从城管部门派驻“治理书记”;有些社区(村)车位不够,或者涉及到老旧小区改造,从发改委、房管局等部门派驻“治理书记”,充分凸显“治理书记”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村)治理效能,高效破解居民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同时,建立区委组织部、派出单位、街道党工委、所在社区党组织联动机制,强化“治理书记”履职保障,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为“治理书记”安心安业提供坚强后盾。
“治理书记”结合自身专业、工作领域优势,发挥“接诉即办”指挥棒作用,深刻剖析原因,找准症结,邀请相关部门“会诊开方”,通过专项治理解决一类问题,将“熟悉政策、精准掌握政策、统筹用好政策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推进“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首批“治理书记”圆满完成任期。数据显示,26位“治理书记”所在社区(村)12345“解决率”提高了28.76%,“满意率”提高了20.09%,进一步提升了丰台社区治理水平。
融字入手,积极探索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实践路径
“接诉即办”关键在“办”,要围绕“办”下功夫,积极探索提升办件质量新路径,汇聚基层治理新合力。丰台区坚持“七有”“五性”和“接诉即办”协同联动, 突出主动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分批启动“治理书记”工作机制,精准分析靶向攻坚,持续推进基层治理走深走实。区级部门以“治理书记”为载体,积极做好“融入”文章,推动日常工作向一线延伸,引领机关干部更好地服务基层。
职能部门结合岗位职责,找准突破口,发挥专长优势,积极融入基层治理。丰台组工开设“‘治理书记’在一线”专栏,持续关注各位“治理书记”在社区(村)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的实招新招,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派出单位召开“治理书记”交流座谈会,了解所在社区(村)的基本情况和治理难点,研究解决办法、制定解决方案。区级部门紧抓“治理书记”桥梁纽带作用,打通了基层与区级部门联动的渠道,凝聚基层治理新合力。
实施考核,促进社区治理
提效能、抓落实
社区治理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居民群众成为社区治理工作的评判者。考核“治理书记”,坚持效果导向,以诉求量下降、满意率提升为主要指标,把治理成效作为干部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将下沉表现同干部考核挂钩,让一线考察干部不再是一句虚话。
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让“治理书记”压力倍增、斗志更足。蹲点的社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为了有效破解难题,“治理书记”深入社区,深入了解社区特点、短板,第一时间开展“敲门”行动,虚心向社区干部、老党员请教基层工作方法,耐心倾听群众的服务需求,真正俯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治理书记”来到社区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件机制,同时帮带社区(村)干部人人会办件、人人能办件,为基层留下“带不走”的队伍。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促进了社区治理提效能、抓落实,还激励干部勇担当善作为,锻造出了具有强大执行力的干部队伍。目前,第二批“治理书记”全部到任,持续为基层治理聚智赋能增效。
“治理书记”工作机制把“人民至上”贯穿于日常工作中,聚焦“七有”要求“五性”需求,解决好群众身边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进一步推进社区治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推动社区主动治理再向前。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 202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