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走的居民又回来了 ——连江百凤社区基层治理有一套
“以前社区脏乱差,不时就能听到争吵声,居民搬走不少。如今,社区设施完善,环境整洁、服务便捷,不少居民又搬回来了。”在连江凤城镇,百凤社区20年的老住户林明华竖起大拇指。
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在“攀讲馆”议事廊交流。(百凤社区供图)
一个常住人口1.1万、60岁以上老年人近1900人的“老”社区,如何实现“逆生长”?
答案就藏在社区治理中。百凤社区创建“党建引领‘新’宜百凤”党建品牌,通过党建引领、资源赋能、公众参与等激发居民自治活力,促进党建工作和基层治理同频共振,切实推动解决老旧小区的老难题。
楼栋问题居民提
党员化身调解员
“楼栋问题居民提,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一起商量着办!”这是百凤社区工作人员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把镜头对准半年前的百凤社区天和城小区,那时,居民们最关注的问题就是电梯加装。
“老房子能不能装上电梯,让我们这些老人上下楼更方便?”家住天和城小区的陈明宗和几名老人首先站出来,住在8楼的他年近七旬,平时上下楼都很费劲。
但从加梯的费用分摊、安全监管到后续管护,再到采光、噪声、楼间距、消防安全,装一部电梯,涉及的问题千头万绪。“最难的就是居民意见统一,但既然我们说了‘楼栋问题居民提’,就必须抓好落实,推动解决。”针对加装电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百凤社区党委书记吴丽丹不仅多次召开协商会,与网格员、楼栋长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更借力智囊团——“老园丁”党建工作室和幸福邻里队的老党员们,在拉家常中,倾听各方声音,协调多方力量。
“这些老党员厉害着呢,不仅做通了我的思想工作,还让家里的老人也同意了。”近日,家住二楼的住户陈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从提出加装电梯后,在社区公园的议事长廊里,老党员们来得更勤了,有的还从家里拎来水果、泡上一壶好茶来“攀讲”。陈女士说,越来越多居民来到议事长廊掏心窝子,“大家商量着来,各类问题处理起来不会硬邦邦,反而更有人情味”。
据介绍,目前天和城小区已完成11部电梯的加装工作,还有2部正在申请。
议事平台搭起来
矛盾化在小区里
走进社区的“攀讲馆”议事廊,年过六旬的老党员章艺林和赵道清被社区居民、小店业主们围着,商量怎么消除电动自行车无序停放、“飞线”充电等乱象。“南京雨花台区的火灾事故发生后,我们把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问题作为重点讨论对象。”章艺林说。
除了电动车安全问题,围绕凉亭改造、道路修复、下水管道疏通、沿街店铺垃圾收运等居民关注热点,老党员们也在一次次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回应民生。
“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冲着需求去、找准发力点,鼓励居民投身其间,并根据居民的需求定制服务。”吴丽丹告诉记者,百凤社区下辖百凤花园、天和城、恒宇国际公馆等6个小区,不少是20年前建设住房,存在配套设施老化、造血功能不足、经济收入薄弱等问题,居民改造意愿强烈。
如何搭建平台让更多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建设?在连江县委组织部的指导下,百凤社区党委构建“周访月登”机制,加强网格工作人员、党员、楼栋长三方联动;组建“三会共商”机制,建立社区群贤议事会、小区共治委员会、楼栋邻里沟通会等“三会”议事协商;搭建“睦邻调解”机制,成立幸福邻里队,创设专题沙龙,以“楼栋问题居民提”的方式,整合有效资源,提高办事效率,将矛盾化解在楼栋中、小区里。
联合多方力量
携手共建幸福社区
“百姓盼”与“政府干”还能怎样更好结合?百凤社区在征求民意后,先后打造长者食堂、长者学堂和“向日葵”亲子小屋等,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同时,孩子也有一方安全快乐的小天地。
“在大力推进养老、托育、助餐、家政等社区服务设施改造建设、丰富社区服务供给时,还能创造不少就业岗位,我们成了远近闻名的幸福社区。”吴丽丹说。
工作中的经验是财富,教训也是财富,关键在于是否善于总结。凤城镇党委书记余盛俊介绍,经过探索实践,百凤社区党委总结出“五联”创机制(党建联创、服务联办、治安联防、环境联治、文化联谊)等工作法,同时搭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家庭中心户(示范户)”的四级组织架构,以社区“两委”为主体,引进专业社工机构“中康社工”,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招募各方服务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我们将在全县老旧小区推广此做法,坚持把基层党建引领、社区自治共治、尊重群众首创融入改造全过程,夯实老旧小区改造的全局性、基础性工作。”连江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
新榕语丝
众人拾柴火焰高
社区,是你我他共同生活的家园,也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社区治理好不好,直接关乎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也关乎基层治理的实际成效。
城市化进入到当前阶段,纷繁复杂的社区承载着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时夹杂着大大小小的日常问题,这在老社区中尤其凸显。问题必须解决,需求应该满足,这是社区治理的题中之义。
闽侯荆溪大佳社区,深挖军工历史文化资源,面向居民收集老物件,举办富有特色的展览,唤醒共同记忆;连江凤城百凤社区,面对1.1万常住人口,创新“楼栋问题居民提”机制,开辟“攀讲馆”议事廊,回应民生关切。两个社区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发动群众、凝聚民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社区所辖人群基数大,工作人员力量有限,容易出现“小马拉大车”的情况,也容易使小问题积压成大矛盾,到头来就会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局面。
社区治理,突破口在哪里?人人参与,人人出力!说来容易做来难,若想达到理想效果,极其考验社区方面智慧。这当中,需要机制的创新,需要举措的探索,找寻居民最感兴趣的方式、最容易做到的事情、最愿意出力的方向,循序渐进,让大家抱团处理社区事务,最终才能形成一种浓厚氛围、行动自觉。
反观现实,深有感触。笔者所住社区,拥有居民楼数十栋,所住居民约万人,人员结构复杂。每到社区微信群发布活动征集令,报名者寥寥无几,而且都是几个老面孔。窃以为,如果社区能够转变思路,发动更多年轻人带着小朋友参加活动,在劳动付出中感知社区温度,大家自然而然就融入了“大家庭”。
突出依靠群众,做实参与机制,是推动社区多元共治的重要手段。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最终实现人人共享,才能让一个个平凡的社区变得不同凡响。
福州日报2024-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