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积极助力参与社区环境治理
日前,在北京市朝阳区东风乡党群服务中心,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简称“北京协作者”)举办“五社联动,共赴绿色生活——公益1+1之绿缘计划二期项目成果展示会暨街道试点可持续社区环境建设论坛”活动。
这是一次持续3年的基层环境治理试验,尝试探索回答一个问题:国家生态文明和“双碳”目标,如何在微观的社区场景中落地推进?
2020年12月,在北京市民政局、市社会组织管理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协作者联合万科公益基金会发起“公益1+1之绿缘计划——北京社会组织可持续社区环境建设赋能项目”。
过去3年里,“公益1+1之绿缘计划”开展了两期项目资助赋能,由万科公益基金会提供371万元资助28家社会组织,在北京10个区的44个社区与3家幼儿园开展多形式、多主题的垃圾分类与减量服务,包括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桶站值守、空间改造、社区堆肥、零废弃社区建设、微空间更新、志愿者队伍培育等服务活动,直接服务受益超过11万人次。
在社区这个治理平台上,围绕着垃圾分类、减量和环境保护等与社区民生息息相关的“小事”联动服务,逐步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资助与赋能相结合的五社联动专业经验,被引进推广到深圳等地区,在社区治理领域作出贡献,初步形成北京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环境治理的行动网络。
展示会上,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社区环保中的社会组织——“公益1+1之绿缘计划”的行动研究》正式发布。该书包含了“公益1+1之绿缘计划”需求调查与行动研究报告、实践案例、学者观察评述等不同视角,较全面地呈现了北京社会组织参与美丽中国建设落实生态文明战略目标的实践与总结。
记者看到,“绿缘计划”资助的社会组织伙伴在开展项目过程中生产的“产品”,一一陈列在项目展览现场,每一件都记录着社会组织和居民队伍的巧思与行动,有废旧衣服加废旧光盘改装的杯垫,有残障人士用啤酒瓶盖做的龙虾艺术品,有青少年小记者记录参与垃圾分类减量故事的社区报纸……
北京市朝阳区启明国风双语幼儿园的厨余堆肥“产品”,是当天明星展品之一。项目负责人刘燕介绍,厨余堆肥让孩子们充分参与到材料收集、测温、记录、反哺菜园这一堆肥全流程,实现垃圾减量的同时,培养幼儿的环保与生态意识,带动了家庭和社区的参与。
北京协作者主任李涛介绍说,直接服务方面,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的参与率、分类正确率,垃圾减量与资源化的意识和行动力均得到提升,社区环境得到改善。“绿缘计划”二期支持的社会组织一共培育了24支志愿者队伍,在项目结束后仍持续开展如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等行动,践行可持续社区环境建设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社会组织还结合自身的优势、社区的资源,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功能,构建起多方协作机制,共同促进社区环境治理工作的发展。
通过项目服务中的联动,民政部门、城管部门共同为北京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工作的探索与发展助力。激发社群活力,初步形成了以社区环境治理工作为核心的北京社会组织行动网络。
“‘公益1+1之绿缘计划’两期资助赋能、三年扎根社区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北京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环境治理的行动网络,是‘五社联动’在基层环境治理的具体体现,生动地回答了国家生态文明和“双碳”目标在微观的社区场景中落地推进的可能路径。”万科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兼项目总监刘源表示。
作为受益方代表,北京市通州区众心联社工事务所项目负责人高睿融介绍说,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们将该机构服务残障人士的经验和优势与“绿缘计划”支持的社区环保议题相融合。培育一支残障人士参与的志愿者队伍,从4人发展到64人,成为项目落地社区开展环保工作的核心力量,以垃圾分类、波卡希桶家庭堆肥,肥料同步用于小菜园的蔬菜、玉米种植,将收获的成果分享给志愿者、社区中出不了门的重残家庭等,促进社区共融
“以社区需求为核心,紧抓‘多元参与’与‘儿童志愿者’培养两件事,让志愿者在赋能与实践的闭环中成长,通过资源链接,助力社区绿色行动的持续发展。”北京市石景山区益助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中心项目负责人刘欢欢从事社会组织工作十余年,她希望自己的分享能够让人看到“小微社会组织的力量和社会工作的专业性”。
对于未来,刘欢欢也已经有了想法,仍然以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为主要路径和方法,继续发挥“小手拉大手”的作用,撬动更多家庭参与社区绿色环保行动。
人民政协网2024-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