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关村街道用“小楼门”撬动社区大治理
“我们是楼门的一份子,能为邻里邻居贡献力量,我们觉得很自豪!”参与了7年志愿服务的申叔叔感慨。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东南社区有两栋医务人员家属楼,为发挥楼门资源优势,提升社区服务品质,社区两委工作人员发动10余名离退休医生居民组成了“健康之友”医疗服务队,申叔叔就是其中的主力队员。他们免费为辖区居民提供测量血压血糖、中医问诊等医疗服务,还为居民提供肿瘤科、中医科、内科、妇科、口腔科等专业咨询服务,常态化参加“专家进社区”活动。东南社区通过挖掘楼门禀赋资源,带动楼门居民参与基层民主自治,从“单打独斗”的“独角戏”变为“共同奋斗”的“奏鸣曲”。
东南社区只是中关村街道30个社区的缩影,各社区持续借助楼门院治理工作契机,推动社区环境整理、空间利用、楼门议事、邻里互助,打破楼门“沉默”僵局,构建邻里“熟人”关系,增加社区“喊话”能力,使社区成为能够运用资源、留住资源和吸引资源“奔赴”的基层治理“发起人”。
多措并举下好楼门治理“先手棋”
社区楼门生“小病”,社区“小医生”来治病。知春里西社区组织20多名小朋友,就楼门不文明现象召开了协商议事会,小朋友们轮流发言,集思广益,对楼门里看到的乱贴小广告、乱丢垃圾、乱停车等10余个不文明现象实地查看、分析原因和制定对策,打起了一场“楼门文明守卫战”。
小朋友们有的参与楼门志愿行动,跟着志愿者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一起进行楼道清洁、引导分类,有的回家拿起画笔,用稚嫩却真诚的作品勾勒出心中的楼门新风尚,并把作品装点在楼道内。很多家长反应:“孩子回到家宣传号召我们遵守楼门文明,对我们的楼门更有责任感了!”通过激发小朋友的主人翁意识,影响家长共同参与楼门自治,知春里西社区发现了“小医生”的“大用处”。
中关村街道30个社区点自为战,结合各自楼门特点和人群特色找准小切入点和发力点,一楼一品,形成各具特色、可借鉴可复制的楼门院治理“金点子”。
议事为首,协商解决急难愁盼。北里探索形成了居民公约居民定的“六步议事”工作法,科源社区1+3+8的工作模式,发挥议事协商力量,软件社区借助老旧小区改造特殊时期,定期开展“大家商量着办”问需、问计、问政、问绩于民,营造“参与型”社区协商格局。
活动为媒,加强社区文化内核。西里社区挖掘“孝”文化的内涵,科星社区开展“星乐楼门·多彩马甲社区行”系列活动,太阳园社区结合二十四节气组织文化活动,科煦社区开展“八好”文化建设系列活动,知春东里社区引导门店资源打造便民生活圈。
队伍为重,调动资源合作发力。熙典华庭社区探索“互联网+社区管家一对一模式”,青云北社区组建青少年志愿服务队,开展“七彩文绘促通行”系列活动,缓解小区停车难问题,实现小事社区内解决,难事多部门协同,打造有温度的共治共享格局。
共治为本,构建基层治理体系。科汇社区规范四步协商议事流程、做到五个及时、优化五大服务机制,希格玛社区构建四级社区服务网络,采用“‘两委’物业互动”工作法吸纳年轻骨干力量成立协商议事会,推动居民、物业、企业和“五社”力量共同参与,为社区治理注入活力。
“小切口”带动居民自治大格局
空间社区打造“追梦空间、红色暖阳”文化品牌多年,持续推崇党建引领志愿服务的理念。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老党员徐士银为社区居民义务修车34年,近年来,老人因身体原因无法在社区修车,自行车维修棚逐渐成为社区治理的卫生死角。在居民和院所配合支持下,中关村街道将车棚升级改建为“徐士银志愿服务亭”,增加了更多便民服务业态,继续传承党员初心和志愿精神。深入每一位居民内心的文化品牌和内涵,正是“服务亭”顺利转型的核心。
不止如此,中关村街道其他社区也在楼门院治理过程中打造与众不同的楼门品牌。比如华清园社区的“家国情 邻里情”、科春社区的“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新科祥园社区的“科学之家”品牌,结合品牌自主设计特色项目,提升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小切口”带动居民自治“大纵深”格局。
有品牌更有规范。中关村街道每年确定一个主题,结合当前基层治理形势,从“楼门名片”到“新居民面对面”再到“楼门长行动”层层递进;每年为社区提供超过150小时的点对点调研设计和伴陪式督导提升,指导社区以楼门院治理为抓手全方位建设;着重五个建设内容,即加强党建引领、突出环境治理、加强行为规范、提升精神文明,强化制度建设;形成“五有”标准,推动管理服务双规范,即项目有专人、活动有阵地、宣传有载体、管理有制度、服务有品牌。
有规范更有思考。各社区以干促效,各自在实践中提炼出特点鲜明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楼门院治理典型案例并汇编成集。怎么体系化开展楼门治理、怎么加强居民自治水平、怎么调动各方资源、怎么提升活动品牌化?这些社区楼门院治理“卡脖子”困惑,中关村街道全体社区边实践边思考、边思考边提炼。实践中提炼的“答案”,就在30篇有实践、有智慧、有高度的《中关村街道社区楼门院治理案例集》中。一本案例集,30个“锦囊计”,用系统思维解决现实难题,凝聚了各社区楼门院建设智慧,为社区体系化、规范化、专业性、自主性开展楼门院治理发布了“答案书”。
激发居民自治“内生动力”
中关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董智杭表示,“楼门院治理是营造与居民自然沟通的场景,是搭建与居民情感流动的桥梁,是变‘一厢情愿’为‘双向奔赴’的机会,有人,有情,楼门生活才有味。”
比起成“事”,中关村街道社区楼门院治理更重“情”,通过把社区日常的居民互动沟通、环境改善、文体活动和邻里服务冠以“楼门院治理”的概念,冠以符合楼门特色和人群特点的主题,通过反复宣传、倡导形成正向强化,让居民将积极情绪体验和楼门院结合,进而构建出一个具有向心力的“熟人”楼门院支持网络。吸引居民主动走出家门、走入楼门,进而走出楼门、走入社区,一步步升华居民的楼层、楼门、小区、社区的归属感,打造以人为本、和谐宜居的生活共同体。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据中关村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将社区楼门院治理作为街道重点工作,在社区主导开展楼门院治理的同时,逐步挖掘和发动楼门长、居民代表等具有影响力号召力的“楼门合伙人”,增加社区开展居民沟通、问题调解的有效触手,逐渐将社区治理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从“大家的事社区办”转变为“大家的事大家办”“大家的楼门大家管”。
千龙网 20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