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居民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的提升研究
超大城市在人口、经济、建筑等要素高度聚集的同时,也带来风险的高度聚集和风险放大效应。社区是城市发展与管理的基本单元,社区公共安全不仅事关城市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切身利益,更事关城市整体的和谐稳定。居民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治理工作,一方面可以有效补充政府公共安全建设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参与社区公共安全建设,城市居民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自身安全需求。本研究从参与主体、参与形式、参与程度、参与保障、参与效果等五个方面,考察了北京市居民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改进居民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的对策建议。
北京市居民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现状
北京市当前正处于治理大城市病、强化首都功能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所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增加,城市公共安全潜在风险加大。加之北京市人口流动性大,社区复杂多样,风险成因复杂,社区公共安全治理难度也相对更大一些。北京市在社区公共安全相关项目建设中,一直较为重视居民参与工作。在一些安全社区、平安社区等示范项目建设中,都将居民参与作为一项基本评价指标,强调健全全民参与机制、畅通参与渠道,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演练等,有利推动了居民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治理工作。具体实践中,北京市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参与城市公共安全工作:
一是重点推进安全志愿者队伍建设。近年来,北京各城区组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共安全志愿者、安全员、治安巡逻员等志愿群体,“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等群众参与的特色群体有效推进了城市公共安全建设。
二是统筹推进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公共安全治理工作。北京市应急管理局、民政局等主管单位积极统筹资源,动员辖区内商家、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各方力量参与,依托安全协会、交通科研院、特种设备检测所、基金会等专业领域专家、基层建设单位骨干,组建专家组,深入一线指导社区公共安全建设工作,提升技术性和专业性。
三是积极推动城市居民参与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专业性工作。如积极动员城市居民参与社区如风险地图绘制、灾害信息上报等工作。西城区大力推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风险电子地图绘制,在绘制风险地图之前,社区工作人员会先带领居民实地考察社区内的应急疏散路线及应急场所。
北京市居民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治理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通州区某街道的老旧小区、新型商品房社区两类社区进行问卷调研。问卷共设计30个问题,线下线上共发放300份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42份,有效问卷率达80.6%。问卷调研发现,北京市推进居民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亟待改进的一些问题。
其一,主体代表性不足。在调研社区中,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的居民多为中老年人,且集中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年龄层次偏高,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大多数为退休老人;二是知识水平低,初中以下学历居多;三是性别比例失调,绝大多数都是中老年女性,男性参与率偏低。参与人群虽然在社区安全建设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身体情况、知识层次等因素的限制,加之社区不安全因素不断更新、增加,他们参与社区安全制度建设、应急预案规划等层面的建设是有一定困难的。
其二,参与主动性不足。与之前相比,居民对社区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社区安全具体内容也相对比较了解,有一定的参与积极性,但社区居民在参与形式上仍处于被动式参与、社区动员参与状态。调查中有32.3%的居民完全没有参与过社区安全治理活动,部分居民对安全风险的认识不到位,既不了解社区安全建设情况,也不参与安全建设活动,认为有别人参与就够了,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而参与过社区安全建设中的多数人在社区组织安全建设活动时,则会考虑多方面因素,会根据自己的时间、天气等多方面因素来衡量是否有必要参与。居民向社区工作人员主动反映社区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不安全行为等事项上比较少,这表明参与渠道不是很通畅。
其三,参与程度不深。一是参与频次少,近一半的居民参与社区安全建设频次集中在1-5次左右,当向社区工作人员进一步了解情况的时候,社区居民参与频次普遍在1次左右,能够长期参与社区安全建设活动的居民数量很少,即便有效也很难实现社区安全整体建设。二是参与深度浅,参与内容局限性强。居民参与社区安全建设活动的内容通常在社区组织的应急演练、安全教育培训活动,这属于参与的执行阶段,很难参与社区安全制度和应急预案的制定、风险地图的绘制等决策内容,无法细致的了解社区安全建设的全部内容,在决策、监督、反馈等环节中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调查显示,当社区居民发现危害本社区安全的行为时,及时制止不安全行为和提醒当事双方改正或注意比较多,选择上报给工作人员的有17.68%左右的居民,6.1%的人不会采取任何办法。比较两种行为,居民对不安全行为主动采取措施显然比对不安全因素采取措施的概率大,这表明居民对安全风险因素意识不到位,没有树立起安全意识,对待安全风险因素及其危害没有足够的认知、了解。
其四,参与保障不足。一是参与激励手段单一。参与社区安全建设的激励措施普遍以口头表扬、发放荣誉证书为主,缺乏人群针对性。这种方式更适用于退休后寻求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互动的老年人,对年轻人而言,当前的激励手段与其自身发展关系不太密切,很难激发其参与积极性。二是社区缺乏专业安全建设管理人才。在社区安全建设过程中,政府应该提供制度保障、组织保障、专业人才保障、技术支持等内容,但在实际中政府提供的是应急物资、制度保障,由于缺乏专业的安全人才,所以提供专业安全人才的指导、培训非常少,社区没有受到专业的培训,无法有效的开展安全建设。三是社区缺乏专项资金支持。与社区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发现,在进行安全项目建设过程中,社区面临资金不足,无法聘请专业队伍指导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工作等问题,而且也不了解专项基金会,没有受到过其支持。
其五,参与效果不高。在参与社区安全建设后,居民对社区安全风险的认知和防范都有了明显的提升,社区邻里更加和谐,事故发生率也有所降低,但是社区安全预案、制度的落实情况、社区安全规划合理性的改善程度较低一些,表明居民参与社区安全预案、制度的有效性较低,部分社区安全规划、预案、制度仍存在没有落到实处的问题。居民受益往往停留在自身安全思想意识提升层面,没有将学习的应急救助技能用到实际生活中,也没有积极准备家庭应急救灾工具来预防不可测的安全风险,对整个社区安全建设的贡献程度更是小之又小。
居民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的提升路径
完善居民参与社区安全制度建设。在社区安全建设中,居民参与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完善并落实居民参与制度。社区根据法律,结合本社区特点,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的居民参与制度、细则,并向居民及时公开制度。社区可以结合居民的实际参与要求,明确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序、内容,并严格执行,尤其是在社区安全制度的规定上,定期召开社区居民座谈会、警民会议,充分考虑居民的意见及建议,为居民参与社区安全建设提供参与制度保障。其次,改进参与意见反馈机制。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建立社区安全信息和状况交流、反馈渠道,对居民参与意见及时给予反馈,以确保社区居民参与渠道的通畅和有效,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提升居民参与积极性。再次,创新居民参与激励机制。社区可以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采用相对灵活、差异化的激励手段,注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创新激励方式。
加大对社区公共安全建设的支持力度。一是确保社区公共安全工作的资金保障。政府应利用补贴、配套投资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可行的社区安全建设资金筹措方式。如出台多种政策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支持社区安全建设,根据其意愿与组织的实际需求,采取资金与物质支持灵活结合的方式对本社区安全建设进行支持,对积极支持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的企业、组织进行税收减免、项目资助、以奖代补、组织评级奖励等福利性政策,提升其参与社区安全建设的积极性。二是重视社区公共安全人才培训。在社区安全建设中,建立专业人员、志愿队伍等人才保障体系,保证社区安全建设工作有充足的人力支持。除此之外,政府邀请安全建设的专家为社区内的负责安全建设工作者、社区内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培训、业务指导,提升其专业水平,保证社区安全建设的专业性、时效性。三是重视物联网、大数据等数智技术使用。建立社区公共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风险源进行实时监控,识别公共安全风险等级,及时发出应急联动救援信息。借助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统筹,共享数据、规范管理,建立统一的协调沟通系统,提升公共安全工作效能。
拓宽居民参与社区安全建设内容。一是可以组织社区居民参与识别、评估社区安全风险。社区居委会牵头,组织各参与主体在专业部门的帮助与指导下,对本社区进行系统、全面的安全风险因素排查,了解本社区安全现状和风险隐患,及时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二是参与绘制风险地图。居民可以在社区风险地图绘制的各个环节发挥知识与能力所长,如确认社区基础环境设施、灾害危险源和脆弱性区域、疏散路径等安全信息标识等工作。三是参与安全预案的制定与演练。安全预案需要结合当下实际安全问题,定期更新,突出对重点人群的管理与关怀。在制定好应急预案后,应组织居民参与应急预案的演练。居民参与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可以充分、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应急预案落到实处,保障居民在真正安全问题来临时能够有效自救、互救。
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积极培育和强化居民在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治理中的责任和主体意识,提升居民参与能力。首先,居民应该自觉提升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到社区是一个大家庭,深化“社区安全是自家事”的思想认识。每一位社区居民都应该尽到维护社区安全的责任与义务,社区安全建设才能越来越好。其次,居民运用多种渠道了解社区安全建设情况。居民可以通过社区公告栏、电子屏等线下渠道以及微信等线上渠道,或者在社区公共场所、居民楼梯处阅读安全注意事项、观看安全宣传动画等线下渠道,加深对社区安全的理解,感知安全文化,树立防范安全风险的意识。最后,居民积极与社区沟通,主动学习与社区安全相关的技能,掌握自救、互救的安全技巧,与身边的邻居、朋友分享安全技巧,提升参与能力,以共享促共建,共同建设社区安全。
光明网202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