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社区治理+居民自治,助推楼门院治理显成效
朝阳区潘家园南里社区1至4号楼(俗称四小楼)位于潘家园东路,该楼院有8家产权单位,由于产权单位经营不善,存在无单位管理的情况。为了带动更多居民管理自家事、关心邻里事、参与社区事,潘家园南里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实现党委统领、居委扶持、居民自治三方联动,通过召开支部党员会、小区议事会、物管会三方会议,孕育产生“四小楼邻里工作坊”,为优化基层治理注入新动力,找到了基层“善治”的有效手段。
党建引领
打造社区治理“助推器”
夯实组织建设是工作开展的基础。面对四小楼无单位管理的现实局面,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从社区居民中发掘党员带头人5人,于2015年成立自管小组,即四小楼邻里工作坊的前身,带头协助停车管理,自发清理绿地环境卫生,进行简单的物业维修。
通过发挥党员带头模范作用,小区居民切身感受到小区风貌的向好改变,纷纷向党员靠拢、向榜样看齐。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到社区自治工作中来。目前,四小楼邻里工作坊已有坊员32人,形成了以支部党员、居民代表、楼门长为主要力量,在职党员、志愿者、居民积极分子为一体的居民自治组织。
据介绍,四小楼邻里工作坊实行逢8服务机制,即每月的8日为宣讲学习日,18日为民情走访日,28日为志愿服务日,广泛开展敲门入户、政策宣传、环境整治、邻里互助等公益活动。通过服务机制及系列活动,做到六个到位,即政策宣传到位、信息采集到位、生活服务到位、和睦促进到位、管理巡视到位、感情联络到位,助推社区治理迈上新台阶。
居民议事
打造矛盾化解“解压阀”
“有事就找工作坊,没事也来坊里坐坐。”社区党委书记闫海燕说起四小楼邻里工作坊创立的初衷,“这也是畅通居民诉求、开展居民议事的一种方法。”通过“议”,小区各方面诉求有了沟通渠道;通过“议”,沟通信息、交流思想、释放情绪;通过“议”,真正做到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工作坊旁边广场的文化墙就是居民议事的充分体现。一张张大大小小的手掌,如同树叶一般,在树杈的穿插下,形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大树成长图。据介绍,社区利用四小楼邻里工作坊的议事功能,将有思想、有见识、有技术的人员吸纳进工作坊,集中研讨商议楼门文化的风格、展现手法、呈现形式、内容设计等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最终决定以居民共同创作的方式展现成果。“我们就是一家人,现在回看这幅画依然感到温暖。”
通过议事协商,社区全方位收集问题,全过程梳理难题,集中商议探讨,补齐各种短板,在更多资源、更优服务、更强管理上形成有效合力,逐一化解居民身边的难题。如今,参加四小楼邻里工作坊的议事协商已经成为四小楼居民的常态活动。
物业进驻
跑出基层治理“加速度”
在四小楼邻里工作坊各项服务工作的逐步推动下,小区环境越来越好,随之而来的是居民对小区管理更高的期待,这就需要专业的物业单位进入小区开展服务。2018年,社区牵头通过先尝后买方式,引入准物业单位,进行停车管理、环境清扫、安全治理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
经过多次的居民议事会讨论,准物业正式向“真”物业转型。直到2021年,四小楼成功拥有了“真”物业,且物业费缴纳率达到90%以上,得到广大居民的认可。
在物业的用心服务下,小区停车难问题有了突破,车位由原来的48个增加到现在的60个。此外,通过为小区门禁加装人脸识别系统,周边围栏加装防盗刺,实行24小时门卫管理,小区安全系数有了质的提升。四小楼邻里工作坊同时组织坊员定期在小区内巡逻,有效防止电动车“飞线充电”等情况的发生,进一步守护居民安全。
多方参与
楼门院治理显成效
周末大扫除、社区“邻里节”、消防演练……为实现楼门院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改变居民彼此之间不熟悉、沟通交流少的现状,社区通过组织居民参加各类文化、安全活动,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体开展互助活动,让更多的社区居民走出家门,彼此熟悉起来,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今,在四小楼里,四小楼邻里工作坊收集并反馈居民建议,物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主动参与,志愿者队伍协助配合,各类主体都主动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形成了多元参与社区治理的良好格局。
下一步,朝阳区将继续组织各街乡持续推进基层治理重心下移,构建党建引领、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通过创新治理模式、整合辖区资源,实现社区治理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文明北京 202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