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街道小庄社区党建引领 打通社区治理“微循环”
朝阳区呼家楼街道小庄社区是老旧小区与高档公寓写字楼相结合的融合性社区,地处CBD,占地面积0.28平方公里,辖区共有居民2500余户、7800余人。
近年来,小庄社区党委通过党建引领、区域协同、居民参与、多元协商、服务群众的良性“多循环”机制,形成党政群共商共治共享的社区合力,实现了老旧小区的有机更新。
撬动社区社会资源 打通社区治理“外循环”
小庄社区是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旧小区,辖区居民楼涉及产权单位较多,仅小庄小区的居民楼就涉及7家产权单位。由于物业服务管理缺失,日常维护不到位,小区居民对社区环境、停车管理、楼内卫生、公共设施、消防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意见不小。对此,社区党委通过撬动社区社会资源,打通社区治理“外循环”。
金台里7号楼西侧一处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平房多年前由产权人租给某公司使用,自其入驻以来,因噪音扰民、快递车占道等乱象导致居民与该公司矛盾频发,社区党委为此多次深入走访了解情况。通过调研,社区进一步规范承租人行为,规定分拣时间及车辆进出小区时间。同时召开居民议事会,入户沟通,安抚居民情绪,和居民共同商量解决办法。此外,社区还与产权单位沟通,商讨相关对策。最终社区通过疏解承租方情绪,并为其提供相关信息及帮助实现了腾退,还居民一个宁静的生活环境。随后,社区党委又多次调研走访,就房屋如何使用征求意见,最终决定建立社区便捷服务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成熟的养老服务机构;针对居民提出的买菜贵买菜难问题,引进优质服务商;还增设了理发、修家电、磨剪子磨刀等一系列便民服务,受到居民的欢迎。下一步,社区党委还将以便捷服务中心为契机,将服务内容和范围延伸,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打造“熟人社区” 打通社区治理“内循环”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小庄社区党委结合社区居民大多都是公交企业和首经贸大学的退休职工且互相熟悉的特点,打造“熟人社区”,积极营造熟人氛围,增强居民之间的熟悉度、认同感和信任度,提升社区凝聚力,共同打造幸福家园。
小庄社区红庙西里4、6、8号楼院建于上世纪90年代,原是公交职工宿舍,现产权为首开集团。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大部分是退休老人,由于物业服务管理缺失,导致路面坑洼不平,残疾坡道、台阶年久失修等问题久拖未决,给居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社区党委通过走访深入了解情况,就物业公司管理服务不到位问题发放调研问卷百余份,第一时间组织召开居民议事会,通过多次与党员骨干、居民骨干、和谐促进员、志愿者等座谈交流,对重点户及特殊群体等敲门走访,广泛征求意见。同时,通过党委搭平台,采取多方联动机制,协调红庙西里4、6、8号楼物业公司、小区居民代表等开展多方议事协商,群策群力,研究解决办法。红庙西里6号楼共192户,改造初期因个别居民的阻挠致使改造被迫停工。熟人好办事,社区立即组织社区居干、楼门组长等再次对该楼进行入户走访及电话征求意见,共发出征求意见问卷173份,收回173份,同意率达到98.86%。目前,6号楼的坡道及台阶已顺利完成改造修缮工作。
创新思路 打通社区治理“智循环”
智慧社区治理是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模式创新,是新时代社区治理的一种新理念。小庄社区党委通过不断探索社区治理多元化、电子化,进而实现社区治理智慧化。运六院小区为1993年建成的老旧小区,停车问题一度引发邻里矛盾。为了解决居民停车难问题,社区党委通过“吹哨报到”,在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协同物业公司、产权单位多次对地锁进行拆除,并督促物业公司加强服务与管理。
同时,社区通过整合资源,最终在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运六院小区得到了街道主动治理补短板项目的资金支持,社区在对居民停车需求进行摸底调查后确定了实施方案,引进专业停车公司重新规划车位,实行错峰停车、共享车位。为了缓解停车压力,社区还制定实施了“引流”停放的解决方案。此外,社区还聘请了专业的设计公司对小区路面、绿化、停车等进行整体规划,实现了小区环境的全面改造提升。
北京社区报 2023-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