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兴隆湖社区党建工作“出圈”密码
3月20日下午,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社区迎来了一批来自天府中学的青年志愿者,从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等方面共同开展了“喜迎建团百年 青春绿色先行 助力低碳生活”主题宣传活动。
在美丽的兴隆湖边,志愿者们调研了市民们对兴隆湖生态文明的了解情况,并积极向市民们宣传兴隆湖水生态建设及其“进化简史”。此外,志愿者们还进行了守护兴隆湖生态文明公约书的倡导,用实际行动倡导大家共同建设低碳公园城市。
近年来,兴隆湖社区聚焦科学城企业、泛兴隆湖区域人才两大服务群体,创新“四心党建”模式,把党建引领转化为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加快打造了高品质有温度的产业社区。今天,小天就带你去打卡这个产业社区,揭秘其党建工作的“出圈密码”。
1
党的组织“连心”
让战斗堡垒强起来
健全组织体系——
创新区域大党建工作模式,兴隆湖社区构建“功能区党工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楼宇党委”四级组织架构,成立天府新经济产业园AB、CD区楼宇2个综合党委,在商汤科技、科大讯飞等领军企业中建立“两新”党组织23个,共建成都科学城党群服务中心,形成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
育强党员队伍——
社区以“两委”骨干为牵引,采取“专职+兼职”“理论教学+实地参观”等方式,培育“委+街+社”三级党建指导员队伍85人,年均深入企业“1对1”“传帮带”解决党建工作和企业发展困难352项,充分带动阵地联建、资源联用、活动联办、队伍联管和人才联育。
突出示范引领——
社区联合世纪超星等企业共建4个“初心加油站”,高标准打造启明星辰党建示范点3个,吸引150余名非公党员加入综合党委,在重点企业、人才服务站、项目工地划分党员示范片15个、设立党员示范岗40个,把党的旗帜打出来,引导党员当好标杆。目前社区已将48名企业管理层发展为党员,将33名普通党员培育为企业骨干。2021年,兴隆湖社区还被评为了四川天府新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2
党的活动“聚心”
让发展治理活起来
联席制度促共建——
构建“双联席会+智库”企业融入治理模式和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吸引企业负责人、技术带头人、专家学者39人入驻智库,引导精英人才成为产业社区发展的“参谋顾问”,形成了齐心协力谋发展、群策群力促和谐的生动局面。
社区组织促共治——
构建“议事会+联盟组织”居民融入治理模式,探索实施“听群众说事、让群众议事、帮群众理事、向群众晒事、邀群众评事”五步工作法,打通居民、企业意见建议收集通道,解决企业、居民诉求924件,成功调解城市建设者欠薪174件、涉及金额7339万元,多方聚力共筑社区治理“同心圆”。
志愿服务促共享——
打造“公益+志愿服务”品牌,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岗”建设,组建了志愿服务队31支,建立疫情防控、环境整治、安全巡查等志愿服务清单10项,年均为环卫工人等户外工作者提供公益服务3000余人次,服务效果得到企业群众集体点赞,切实营造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区风尚。
3
党的服务“拴心”
让营商环境优起来
项目入驻零障碍——
在兴隆湖南区共建以科学城党群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两新”党校和市委党校教学实践基地为一体的“三中心一校一基地”,在兴隆湖北区建设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政务分中心、矛盾调解中心、企业服务站、国际化营商环境监督哨为一体的“三中心一站一哨”,构建产业功能区“两极双圈十五分钟”公共服务新格局。
办事效率零延误——
率先实行“政务CEO”模式,开通新区首个24小时自助服务超市,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机制,集成社保、民政、工商注册等行政审批与综合服务事项302项,办事时限缩减54个工作日,办事效率提高81%,实现企业办事“全天候、无延误”。
经营发展零干扰——
以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为发力点让企业安心经营,采取“专班+专人”的方式为230家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打造湖小馆和数智谷2个共享食堂,建成鹿溪汇特色美食街区、辐射服务周边3.5万人,协调开通环湖公交线7条,全面摸底、对接做好企业人才租房1714套,切实增强企业高质量发展“软环境”。
4
党的文化“浸心”
让文明新风树起来
点亮红色文化——
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搭建“线下+云上”学习驿站,设立“红色教育”“时代强音”“道德修养”“直击热点”4类特色教育课程,专题开展红色主题活动27场,展示党的形象、讲好党的故事、传递党的声音。
培育双创文化——
创建设立社区级企业孵化中心,成功帮助企业人才申请项目资金1300余万元,协调解决30余名员工办公场地问题,推动初创小微公司落地创业。
弘扬友邻文化——
打造1500余平方米社区邻里中心,建立人才公寓“一盏驿站”,孵化培育“兴势力”湖畔音乐联盟、“兴能量”公益环保跑团等“兴”系列友邻社团组织7个,带动老、中、青、幼群体积极参与各类睦邻文化活动,真正构建了“有归属感、有幸福感、有未来感”的社区生活共同体。
澎湃新闻202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