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礼街道:党建引领管好社区群众细微事
以礼街道针对搬迁群众数量多、需求多样化等实际,按照“有组织、组织起来、发挥组织作用”的工作思路,切实发挥社区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科学有效管理好社区细微事,实现了解群众忧、安群众心、暖群众情。
聚焦组织强堡垒,推进社区党建资源共享。发挥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推动社区治理各方力量有效衔接。一是强化组织建设。选好班长,配强班子,把党建“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将安置区合理设置为2个社区、23个党支部和68个居民小组。2021年,通过社区“两委”换届,选优配强9名社区干部、23名党支部书记和68名居民小组长,提高工作效能,形成工作合力。二是细化党员责任。探索开展社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严格规范“设岗、上岗、履岗、评岗”四个步骤,设立城市管理、政策宣传、民情收集、卫生监督等11个岗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165名无职党员联合“发声”“发力”,为社区治理工作注入新活力。三是实现共建共用。做到哪里有群众,党的组织就延伸到哪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承载、整合和统筹功能,探索推行社区党支部与以礼小学、物管公司、社区卫生所等单位开展党建载体联建,通过结对共建,发挥各自行业和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开放式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聚焦工作强机制,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共建。以健全机制为手段,推动社区治理的平衡发展。一是建立多元共治机制。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活动,做到解群众难、安群众心、暖群众情。今年以来,13家县级共建单位累计到3个社区开展“三双”工作700余人(次),为社区群众解决烦心事、揪心事200余件。街道10名班子成员亲力亲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50余件,着力把党史学习教育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二是建立民主协商制度。围绕搬迁群众就学、就业、就医“三就”需求,发挥行业资源和人才优势,推行社区党委与学校、社保中心、卫生服务站等党支部的结对共建模式,实现队伍共建、培训共抓、活动共办,形成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开放式社区党建格局。在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工作中,全面落实“未就业送岗、已就业稳岗、有意愿跟岗、难外出引岗、有困难安岗”的“五个一”工作措施。2021年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中,有劳动力18596人,已转移就业17294人,转移就业率为93%,实现户均就业2.2人以上,发放务工奖补6894笔,外出务工成为了搬迁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短期靠就业”的目标已经实现。三是建立监督评议制度。按照“社区领导保障、组团指导协调、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社区内群团组织、物管公司、市场主体等作用,以组团为单位,定期不定期开展“主题党日”、广场舞、山歌对唱、民情恳谈、板凳会、“相约在周未、文明在行动”“义警联盟爱心护学”等活动,为社区治理增添新元素、注入新活力。
聚焦宣传强引导,推进社区治理理念共探。通过探索多渠道宣传引导,逐步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养成文明生活习惯。一是增强公共精神。全面推进党建工作与文明创建相融并进。2021年,河滨、清水2个社区分别被表彰为“五星、四星级市级文明社区”,街道被表彰为“县级文明单位”。广泛开展“同住一座城、共爱一个家”文明实践、社区文明评比等活动150余场(次)。大张旗鼓评选表彰“五好文明家庭”“好儿媳”“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等先进典型316户(个),立标杆、树榜样,促进文明养成。二是树牢共治意识。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召开街道党工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党员活动日、社区群众意见问答会等活动,树立群众主人翁意识、公共意识、协作意识,形成社区事务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鲜明导向。三是强化自治认识。积极开展2个社区迁入和378个迁出村(社区)结对活动,通过队伍共建、培训共抓、活动共办等方式,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逐步实现以城带乡,不断增强搬迁群众对社区自治的认识、理解和支持。
聚焦合力强队伍,推进社区治理能力共促。因地制宜,不断强化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切实提升群众参与度。一是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合理利用现有政策,灵活设置公共服务岗位,逐步提高社区支部书记、小组长、综治调解员、劳务经纪人等社区人员的工资待遇,确保社区干部队伍长期稳定。同时,依托技能培训学校,经常性组织开展有关社区现代化管理、物业管理、政策法规等知识培训教育活动,逐步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拓宽社会治理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通过社区党员、大学生、退伍军人、土专家、沿街商户以及中小学、物业公司等,建立有关政策宣传、转移就业、矛盾纠纷化解、文明创建等志愿者队伍21支,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实现志愿队伍作用最大化。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69岁的党员志愿服务先锋队成员蔡寿成同志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再如,街道、清水社区干部针对从大桥乡搬迁入住的特殊群体(孤儿)高汝云3兄妹,采取“保姆式”上门服务,帮助他们解决了生活上学的后顾之忧。还如,端午节期间,河滨社区干部及时为家住68栋单元401室的“全职父亲”何兴春送去了包子、大米等节日慰问品,还帮助其申报了乡村公益岗和3000元临时救助,帮助他和2个年幼的孩子度过了难关。三是加大社会组织发展。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开展社区服务业务,引导社会组织(社工)参与社区治理,着力打造一批家政服务、敬老爱幼、心理疏导等特色服务。针对761人重残、246名患有精神病、31名孤儿特殊困难群体,采取党员干部“一对一”包保服务、“爱心妈妈志愿服务”等方式进行帮扶,让这些特殊群体感受到街道大家庭的温暖。
聚焦精准强服务,推进社区治理手段共创。从细微处着手,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治理。一是智慧化管理。投资300余万元高标准建成街道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服务中心和派出所智慧化综合指挥调度室,同时延伸建立“1室引领5片区”勤务工作机制,实行警情“日清零”工作制度,综合指挥室为“大脑”,负责指挥调度、信息研判、图像应用、数据汇总、精细考核等职能。5个村(社区)实行片区警长负责制,片区警长兼任村(社区)党组织副书记,认真履行“打、防、管、控、服、维”六项职能,彼此分区不分家、分责不分力,真正实现“打防结合、以打促防、精准打防”。2021年,提供各项业务、服务咨询6000余人(次),实现了“两抢”及“命案”发生为零,社区平稳和谐。二是网格化办事。建全街道、社区、小组三级网格管理制度,并对网格定人、定岗、定责。派出所4名驻社区干警和市域办3名干部对接5名村(社区)综治主任、99名网格员,将网格化社会治理与警务工作融合,利用网格员地熟、人熟、情况熟“三熟”优势,服务身边人,化解身边事。实现“人在网格中管理、矛盾在网格中化解、平安在网格中构建”的综合治理格局。清水社区针对从大桥乡搬迁入住的特殊群体(孤儿)高汝云3兄妹,其二叔高首付,也就是监护人不履行抚养义务,街道依法通过调解,高首付同意认真履行抚养高汝云3兄妹的义务。三是清单化服务。针对社区内不同人群特点,认真开展社区清单化便民服务。创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个,面向老年人常态化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创建妇女儿童之家3个,面向中小学生提供课外辅导服务;创建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站2个,面向群众提供就业创业培训服务,创建工会之家11个,向广大搬迁群众提供热水、热饭、充电等暖心服务。各社区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清单化服务,着力构筑多层次、全方位的社区服务体系。
掌上曲靖20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