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龙泉街道:探索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新模式 推动基层社会治理
近年来,龙泉街道积极探索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主动谋划,精心布局,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阵地,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专业优势,推动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精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程度,助力创新社会治理、增进民生福祉、促进文明进步。
强化阵地建设 健全三级社工体系
街道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依托,聚焦五个抓手,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工作机制,实现社会组织与志愿服务分线并进、共筑新高。强化阵地建设、构建立体布局,围绕“五有”标准,建强文明实践场所,让社会组织、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常驻社区、村,让制度架构、志愿服务覆盖全域;打造特色队伍、提升服务能力,打造“泉心”志愿服务队,将理论宣讲、文体活动送到居民身边,建起特色文艺队伍;深化活动开展、扩大文明感染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持续开展“美丽庭院”“最美龙泉人”“一年一村一场戏”“全民阅读”等活动,以端午节、重阳节等时间为节点,开展孝老爱亲活动,推动塑造良好风气;优化项目建设、推动融合发展,将三项主线工作融合一体作为服务中心大局、满足群众需求、化解社会民生难题的抓手,擦亮“这就是龙泉”文明实践名片;细化机制建立、确保常态有效,街道统筹社区、村协调运转机制,加大资源向社区、村倾斜力度,加大“十百千”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建设工作,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明建设,用更专业的帮助,向群众提供更多服务,传递更多的爱和温暖。
建立社工人才培养机制。依托荆泉北路社区“社区工作者培训学院”,对全街道的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开展业务培训,搭建社区工作交流平台;构建“理论培训+体悟实训、线下培训+线上教学、定制培训+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3+”教学模式,定期组织社区工作者轮岗锻炼、培训交流等,提高社会工作服务质量和水平。
搭建供需平台 实现精准对接
街道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打造成整合多方力量的资源枢纽站,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打通“需求库”“服务库”和“资源库”,构建“1+28+X+M+N+Y”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构架,链接物资、人力、场地、技术等方面的社会资源。在荆泉北路社区打造的“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示范点,对接中和社工、暖阳社工、上善社工、益馨社工、滕州市学雷锋志愿者联合会、滕州市环保志愿者协会、滕州市志愿者协会等专业社会组织,为服务开展和品牌建设提供技术支持等;社区打造“泉响增信”宣讲组织、“我型我塑”面塑组织、“健康有约”医疗组织、“幸福加焙”烘焙组织、“悦动挑战”运动组织、“共沐书香”读书组织、“锦心巧手”手工组织、“妙笔生花”绘画组织、“翰墨飘香”书法组织的社区社会组织,为群众生活提供全方位、多领域的问题活动,丰富群众生活。
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社工、志愿者运用“上善传媒”APP、“泉馨居”小程序,广泛发动党员、群众,参与到社区共建共治中来,打造一社区(村)一个志愿服务阵地。群众的需求除通过社工入户走访征集外,还通过上善传媒“我要点单”板块进行征集,链接的各类资源和志愿者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和服务,志愿者可将服务时长折换成美德积分,兑换所需的物品和服务。目前,“上善传媒”APP上“龙泉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注册志愿者2万余人,志愿服务时长达5万多个小时。
立足龙泉实际 推进专业服务
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秉持“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理念,在荆泉北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试点,创新了“社会工作+志愿服务”“267”工作法。“2”是孵化培育双服务,经过以赛促练、全程陪伴,继而进圈子、长能力、找资源、上规模;“6”是成长发展六“FU”计划,即专业方式服务社会组织、培育全生命周期社会组织、优秀项目辐射公众慈善、聚力更多优秀项目浮现、社会企业扶持公益发展、赋能社会建设人才培养;“7”是七项工作流程,包括摸清群众需求、链接服务资源、定好年度计划、制定具体方案、发布活动预告、有序组织实施、开展评估复盘。通过阵地共建、队伍融合、信息共享、机制联动、人才支持、项目协同等举措,形成“社工引领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助推社会工作”的互动局面,着力打造“社会工作+志愿服务”龙泉新模式,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打造“一站一品”特色项目。各社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收集群众服务需求、开展大走访调研工作、评估服务需求,聚焦社会救助、为老服务、儿童关爱、社区治理、社会事务等领域制定服务清单,开展“弘扬新风”“涵育文化”“泉心服务”等“一站一品”特色服务项目,扎实推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搜狐网 202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