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文化在聊城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 刘聪
红色文化孕育形成发展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既对我们在新时代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提出了具体要求,也为传承发展红色文化指明了方向。
聊城是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然而,与陕甘宁、井冈山、沂蒙等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相比,我们在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研究、宣传、利用等诸多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让红色文化在鲁西大地绽放新的时代光彩,不仅是推进文旅兴市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文化使命和责任。
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而聊城的红色资源又具有持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遗存数量多等特点,对其进行系统性地挖掘和保护,是传承发展红色文化的基础和前提。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做好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工作。针对遗址破损、文物缺失、设施陈旧等问题,大力实施红色遗址、革命文物、名人故居、纪念场馆、展陈展览的修缮挖掘保护提升工程,开展专项调查和定期排查,摸清红色资源家底和保护需求。要对原始的档案文献资料和尚且健在的老革命、老战士、老领导的口述史料、回忆录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力争掌握第一手资料。要组织力量精心编写党史正本、大事记、组织史等地方党史基本著作,为党修好“红色家谱”。
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奋斗历程中,聊城人民始终与党同心、和衷共济,不甘人后、开拓进取,不畏牺牲、敢于胜利,铸就了聊城的红色灵魂和精神特质,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结合党中央重要决策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多领域、深层次、跨学科的研究,深入阐释红色文化的新时代价值和现实启示,从中汲取经验智慧,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精神层面的支撑。要大力弘扬红色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进而坚定文化自信自强,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主流舆论的支持和良好氛围的营造,更离不开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红色文化与人民群众中间搭建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的传播平台,掌握红色文化的“流量密码”,实现红色文化与人民群众的“双向奔赴”。要借助主流和新兴媒体的力量,比如电视、广播、报纸、微信、微博、抖音等,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要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精心制作电影、戏曲、歌曲、舞台剧、动漫等形式多样的红色主题作品。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对于那些抹黑党的光辉历程等“低级红”“高级黑”现象,敢于发声亮剑、坚决抵制,更好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我们需要把传承发展红色文化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不断释放红色文化的经济社会效益,激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无限活力。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完善“红色旅游+”业态供给体系,使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探索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建设相结合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要强化教育功能,把红色文化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载体,将红色经典、革命故事纳入中小学教材,组织开展具有地方特色、感染力强的理论宣传、红色研学和教育培训等,构建红色教育的多元矩阵。
(作者单位:市委党史研究院)
聊城日报2023-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