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重点对象信息难溯源,院士呼吁补上这一“短板
“此次新冠疫情的防控,凸显出我国疾控体系信息化建设的‘短板’。”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葛均波建议,继续加强疾控体系建设尤其是数字化建设,从而在重大疫情发生时能够更及时、更有效地响应。
葛均波指出,国家疾控信息化系统建设时间较早,疾控中心难以通过与基层医疗机构的数据交换、共享进行快速分析决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比如结核病管理系统,是全国第一个专病报告系统,目前只能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数据交换,与当前疾控机构牵头,定点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新型结核病防治模式不符。”
近年来,多地省级疾控部门各自开发了信息化平台,但由于国家层面尚无统一标准,各省级平台互不连通,信息系统未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葛均波认为,这导致疫情防控中的重点对象信息难以溯源,难以高效实现“人物同防”,难以快速对重点对象经过的场所和接触物品的采取处置措施,核酸检测仪器、隔离服等重要防疫物资缺乏物联手段,智慧化管理水平低,疾控相关数据交互共享存在困难。
他建议,要加快数据对接共享,实现全国疾控信息互联互通。应建设国家、地方一体化的疾控信息系统,让各地上传到国家疾控信息平台的数据,也能依权限反馈到省市,真正做到“一份数据,多次利用”,并规范省级疾控信息化建设,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公共卫生信息应全面融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促进临床诊疗和公共卫生数据整合应用,构建全民健康信息管理平台。”葛均波认为,应以传染病多点触发监测预警为重点,接入公安、工信、交通等数据,加快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指挥调度等能力,提升平台对流行病学分析、疫情研判和疾病预防控制等业务的应用支撑。同时,还要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大数据分析预警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生物信息识别技术等优势,尽快实现疾病防控一图防控、智能发现、自助预警。
腾讯网20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