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安家 双向共管——南通深入探索离退休干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机制
7月2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驻沪“金夕暖云”流动党员党支部在上海市静安区离退休干部之家成立,通州、静安两地老干部局签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友好合作备忘录。至此,通州区在沪居住的38位离退休干部流动党员有了新“家”,他们将借助静安区党建资源,开展学习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出于养老、就医、照顾孙子女等多种因素,目前,南通市长期在外地生活的离退休干部党员有近千人。异地居住、流动频繁现象的日益普遍,使离退休干部党员教育管理面临新挑战。去年以来,南通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关于加强新时代离退休干部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研究探索流出地流入地双向共管机制,先后在南京、苏州、北京、上海等离退休干部党员流入地建立16个流动党员党支部(党小组),为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组织引领,为流动党员“建家”
为贯彻落实中办意见,南通市委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离退休干部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强调加强离退休干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明确构建“流出+流入”“线下+线上”管理模式,落实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双向共管机制,组织流动党员就近就便参加党组织生活。市委老干部局出台《关于实施南通市离退休干部党员“赋能续航”行动的方案》,强调对流动党员实施特色化管理,要求实行信息双向联通、支部双向联建、教育双向联合、服务双向联动、责任双向联结,有效消除离退休干部流动党员管理盲区。市县两级建立流动党员库,将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登记造册,并及时更新党员流入地、在外时间、健康状况等关键信息。该市将建立信息库情况纳入党建工作考核,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
在不断探索中,南通市逐渐形成了市局“搭台”、县市“唱戏”、共建共管、互惠互利的流动党员党支部建设模式。南通市委老干部局牵头开展跨地区协作,联系流动党员较为集中的流入地城市,和当地老干部局签订共建协议,在当地街道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2021年,海安市曲塘镇驻宁老干部党支部在南京大学成立;2023年3月,海安市经开区驻苏离退休干部流动党员党支部在苏州虎丘街道成立;2023年5月,海安市驻京流动党员党支部在北京市亮马河饭店成立。与此同时,该局先后和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处、苏州市委老干部局、上海市静安区委老干部局建立共建机制。
强化管理,帮流动党员“安家”
“我们将借流动党员党支部组建的机遇,团结支部一班人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跨江融合发展,彰显经开红枫力量!”海安市经开区驻苏离退休干部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储开银,在该支部成立仪式上铿锵有力的任职演讲,赢得了阵阵掌声。
选好“当家人”是建好流动党员党支部的第一关。南通市委老干部局以政治意识强、组织能力强、奉献精神强、作风纪律强的“四强”党支部带头人为标准,优选年龄较轻、刚退下来的领导干部担任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并将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纳入全市“四强”党支部书记评选范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荣誉感使命感。各流动党员党支部在流入地广泛开展共建及学习活动,驻沪“金夕暖云”流动党员党支部聘请静安、闵行、杨浦等地的老干部工作者为学习指导员,驻苏流动党员党支部28名老党员与苏州虎丘街道9名退休干部结对,共同开展学习活动。
在经费、场所方面,上级主管部门每年划拨活动经费,确保流动党员党支部日常学习、组织生活正常开展。根据共建协议,流入地老干部局为流动党员提供灵活可选的活动场所。苏州虎丘街道所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暖心服务驿站,随时为流动党员开展活动提供场地保障;上海静安区将中共一大会址等红色资源作为流动党员党支部开展党日活动的实境课堂,共享离退休干部党员之家主阵地及党建精品课程,实现资源互融互通、成果共建共享。
丰富活动,让流动党员“乐家”
多种形式开展党员教育、党组织生活,发挥党员优势作用是流动党员党支部的主要工作职能。南通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离退休干部工委书记袁鸿飞坚持为新建的流动党员党支部送去第一堂党课,重点讲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要求。
苏州虎丘街道利用当地资源,开设“七里红棠”民俗文化大讲堂、“海棠红韵·乐龄学堂——艺芳菲”素养班,启动“薪火相传·接力花开”银龄导师计划等多个学习培训项目,帮助流动党员了解当地民俗文化,丰富业余爱好,更快更好融入社区。
各流动党员党支部(党小组)将流动党员自身特长与流入地社区需求相结合,把服务社区、融入邻里、愉悦身心有机结合,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南通日报社的退休干部徐卓在上海市闵行区,主动请缨参与社区疫情防控,获评“最美志愿者”。南通市公安局老党员巫虎创作红色故事《三粒纽扣》,获评上海市民文化节网络人气奖。如皋市文联原主席陈秀骥退休后常居南京,在社区成立老党员工作室,义务辅导社区居民进行书法创作。海安市在南京大学、苏州虎丘街道成立流动老干部红枫志愿服务站,老党员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形成了“流入他乡、融入社区、服务身边”的生动局面。
搜狐网202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