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科学技术-热点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xx科技局

题目: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范式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科创引领

资料提供时间:2024-08-26

目录

更多

江苏: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文章下载

江苏: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十五条举措突出质量导向、突出机制创新、突出转化实效江苏: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看招】

◎本报记者 金 凤

促进专利转化运用,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3月19日,江苏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并解读《江苏省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从提升专利质量、打通关键堵点、赋能实体经济、强化支撑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15条具体任务,促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江苏省基本建成资源配置效率高、要素市场活力强、配套服务供给足、利益共享机制优的专利转化运用体系,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产业化率显著提升,全省涉及专利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00亿元,备案认定的专利密集型产品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17%,为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撑。

推进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

“《实施方案》突出质量导向、突出机制创新、突出转化实效。”发布会上,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局长支苏平介绍,《实施方案》提出培优专利产出增量,淡化考核评价中数量要求,强化质量源头治理。同时,他们还聚焦制约专利转化运用的堵点难点问题,特别是机制障碍性问题,提出建立专利转化运用发布机制,推进赋权改革试点完善容错纠错机制。

此外,《实施方案》将专利转化运用的实效体现在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聚焦江苏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出了建设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实施产业专利导航工程、培育和壮大专利密集型企业和产业、加大“苏知贷”金融产品投放力度等务实举措,提高了《实施方案》的实效性。

高校、科研院所利用财政资金取得的技术类知识产权,是职务科技成果的重要形式。2020年,国家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4家单位获批列入试点。试点期内,4家试点单位共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90项,合同产生金额2.1亿元,作价投资金额超4亿元。

“在全面总结前期4家单位参与国家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江苏将在更大范围内推进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倪菡忆表示。目前,江苏省遴选了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江苏省中医院等14家单位,支持他们开展试点,在国有资产单列管理、横向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尽职免责、分配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改革探索,着力破解职务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政策瓶颈,促进专利转化运用,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聚焦产业发展需求 促进成果精准对接市场

江苏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江苏高校专利授权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江苏将如何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化?

江苏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袁靖宇表示,江苏将扩大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改革范围,细化赋权程序,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资产管理机制,探索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机制,特别是鼓励高校牵头龙头企业、联合创新型领军企业共同梳理产业链技术需求清单,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难题开展定向研发和联合攻关。

开展专利对接是打通专利供给端和需求端堵点的有效措施。如何让供需精准对接?

“我们按照专利的不同技术市场化前景,分层次、分类型开展对接活动。”支苏平表示,对产业化潜力较强的专利,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将组织企业、投融资机构、服务机构,开展产业专场路演、交易、拍卖、展示活动,实现专利快速转化;对市场前景好但技术尚不成熟的专利,组织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专利转化运用服务机构,利用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概念验证中心等平台,进行二次开发、中试熟化,加快专利产业化进程;对于重点产业的高价值专利,支持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会同高校院所组建专利池和专利组合,形成完整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集中许可给企业实施,提高专利转化运用效率。

科技日报2024-03-20

 

 

推动精准对接 助力成果转化 文章下载

推动精准对接 助力成果转化

“套管是电气装备的重要部件,技术含量很高,通过‘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我们和西安交通大学紧密合作,实现了从超高压到特高压、从交流到直流套管的升级,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在日前举行的2024中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推进会上,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谢庆峰告诉记者,产学研协同创新是西电构建研发体系、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宝贵资源。

为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有组织地推动校企精准对接、合作创新,2022年,教育部牵头,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行动实施的效果如何?产教融合如何进一步深化推进,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拉紧校企高效互信合作纽带

千校万企如何发挥协同力量?同以往的校企合作模式有何不同?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原司长雷朝滋表示,与过去量大面广、自发的高校科技人员与企业合作相比,有组织的校企合作可以组建跨学科跨领域、上中下游衔接的攻坚团队,针对行业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卡脖子”问题,解决行业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切实推动产业迭代升级,提升企业的国际核心竞争力。

“截至目前,平台参与高校共计500余所,参与企业超2000家,收集技术研发需求超3500项,成功帮助一批企业对接高校,解决了技术研发难题。”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平台秘书长赵强介绍,平台将从加速开展校企精准对接、加快成果落地转化、大力开展科创服务创新试点等方面展开工作。预计到2024年年底,将完成5000项高质量科技成果、5000项企业需求和1000名行业领域专家入库,服务不少于2000家企业与高校对接,落地成果不少于1000项。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朴世龙表示,校企循环促进机制是深化校企协同创新的核心驱动。他认为,科技创新是个系统性工程,高校与企业扮演着功能不同但优势互补的角色,来自高校的前瞻性研究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思路和解决方案;来自企业的市场信息和资金支持可以分散高校的研发风险,加快技术的成熟与产品生产,完成“从0到1”“从1到N”的跨越。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校企合作并不只是以高校基础研究为起点,以企业应用转化为终点。生产一线往往蕴含着关键的科学问题,源自企业的技术需求可以持续推动高校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优质科研转化,发挥成果转化对教学科研的带动作用。”朴世龙建议,下一步应构建好高质量的校企循环促进机制,使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密切结合、科学家与工程师深度理解、高校与企业高效互信,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科技成果转化制度革新成热议话题

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加快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正在进行;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专业化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当下,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革新成为专家们热议的话题。

“2023年,全国技术合同达到94.6万项,成交金额6.15万亿,同比分别增长了22.5%和28.6%;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合同总金额,高校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服务平台数量均持续增长。”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副司长秦浩源用一组数据说明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正在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朴世龙认为,稳定可靠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是深化校企协同创新的重要保障,完备的科技成果管理规则、良好的成果转化制度不仅是对各方行为的规范,也是对各方权益的保障。

“原始创新成果的转化周期漫长、不确定性高,只有制度明确、规则清楚,企业才有信心把真金白银投入科技成果培育与转化过程中,科研人员才能安心从事基础研究。因此,建议高校与企业从实际出发,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与权益分配,完善制度化的转移转化流程,搭建专门化的成果管理与对接平台,打造专业化的转移转化团队,以便消除校企合作过程中潜在的误解与冲突,为新质生产力要素顺畅流动与高效配置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朴世龙表示。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通过高校和企业双向发力,促进产生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实现成果供给和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有助于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秦浩源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将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制定科技成果赋权制度,进一步畅通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路径;完善新时期国家技术转移体系顶层设计,优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支持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推进科创服务体系化标准化

朴世龙表示,开放的合作生态是深化校企合作创新的关键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开放的校企合作生态不能只包括高校与企业两个创新主体,而要联合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等其他创新主体的优势力量。

“近年来,地方政府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塑造区域发展创新动能方面意愿强烈、政策有力,金融机构参与可以有效缓解高校企业创新项目缺乏早期资本、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因此,建议高校与企业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积极争取各地政策支持,通过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建设,推动原始创新成果、先进技术与优质产品更好服务区域发展;建议在合法合规、严控风险的前提下,实施引入金融机构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通过多种金融工具和服务推动更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发挥金融创新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凝聚强大合力。”朴世龙说。

“今年我们要在中关村策划举办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平台的产业对接活动,尤其是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等前沿优势领域,与我们服务的中关村科技企业开展校企对接,还要积极协同创新网络开展平台落地工作试点。”中关村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金峰介绍,目前中关村发展集团在全国50个城市通过轻资产运营等方式共运营66个创新空间,与当地政府、科技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这些创新空间中,有一批专门服务于高校成果转化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和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通过这些合作网络,我们可以集全集团的力量与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项目落地的成熟空间和完善服务体系,让平台上的高校、企业在全国各地享受到一流优质服务。”

(本报记者 周世祥)

光明日报2024-03-28

 

 

健全四个体系 推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文章下载

健全四个体系 推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万步炎

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是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新时代以来,我国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来看,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还不强,成果转化产业化水平还不高,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步伐还不快。为此,应通过健全管理制度体系、完善主体协同体系、加强基础保障体系、夯实服务支撑体系来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有序推进,健全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水平,须从建章立制、细化办法、创建机制等方面用力。在顶层设计上,逐步建立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制度,制定完善通用准则、细化具体领域评价标准、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行业标准、建设诚信体系,以此引导高质量成果的产出。在具体实施上,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管理规程,实施专利管理、资产评估、离岗创业、科技评价等制度,同时建立健全横纵贯通的政策及战略协调制度、考核评价及激励制度、重大科技和产业化项目会商制度、关键领域专门人才引进及储备保障制度等。在机制创建上,建立基于目标达成的专项退出机制和纳入机制,明确承接科研成果转化的责任、目标、验收标准并建立切实可行的补偿机制。

聚集合力,完善主体协同体系。坚持系统观念、注重协调发展,才能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开辟统筹推进的新格局。科技成果转化涉及研究、开发、商品化转化、产业化等诸多环节,涉及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众多要素,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不同主体之间的无缝衔接、深度协同。为此,应着力构建高效能的主体协同体系。就政府而言,主要通过定政策、建平台、出资金、优税收、给项目等方式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和激励各方主体参与科技成果转化、降低成果转化交易成本、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并逐步破除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行政因素,总结和推广企业创新发展的实践经验。就高校来看,主要通过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和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意识,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人才支撑。就企业而论,主要发挥其在信号叠加、价值发现、要素整合和创新集成方面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就主体联动来说,要建立融通创新主体边界、促进创新要素流通、推动跨组织协调、创新功能耦合的联合体。总体而言,要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的协同创新转化机制,建立“政、企、产、学、研”协作机制,推进资金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优化条件,加强基础保障体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实现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实验室、经费和信息化等基础性保障至关重要。在科研人才队伍上,充分认识人才流动和集聚趋势的特征,充分考虑人才队伍类型、成长规律及需求结构的差异,积极探索紧缺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开发利用的新模式。在实验室建设上,夯实重点实验室基础,完善先进科研设备,满足科研人员实验需求,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高效能的实验条件。在智能化建设上,加快数字化及智能化的技术研发和数据资源整合,通过多维度、多场域、多模态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对科技成果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有关科研成果转化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加强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保护,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智能治理。在经费保障上,对于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等前景不明、市场可能失灵的领域,既要发挥科技财政投入拾遗补阙的作用,又需通过政策引导来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并确保资金合理、有效使用。

力促发展,夯实服务支撑体系。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必须到位、服务应成体系。政府和企业应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指向,在服务机构组建、队伍培养、平台搭建等方面建立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服务体系。在专业化服务机构组建上,做到哪里有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需要,哪里就有相应的、优质的服务机构。在专业化服务队伍培养上,逐步培育、建成一支具备知识产权分析、投资管理、商业谈判等综合能力的技术经理人、经纪人人才队伍。在服务平台搭建上,其基本理念是以成果为核心进行高价值专利培育,其有效举措是建成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其直接目标是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以实现科研成果的及时发布、交流和对接,其终极目标是着力打造从成果培育、成果孵化到成果产业化的三级联动社会服务体系来全面服务产业发展。

(作者系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卓越工程师、湖南科技大学海洋实验室主任)

湖南日报2024-04-02

 

 

青岛持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范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科创引领 文章下载

青岛持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范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科创引领

日前,青岛市启动了“青岛好成果”系列活动。为加快推进青岛优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活动要遴选出具有引领作用的原创科技项目,拓宽科技成果转化对接通道,打造科技服务产业链新业态、新模式,为新质生产力培育锻造“创新引擎”。

新质生产力来源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因此,只有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中去,才能真正将科技创新转换为产业创新,将前沿成果转换为新质生产力。

青岛一直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范式。在顶层设计上,不断出台给予“实实在在”奖补的政策,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根据各自特色、凸显各自优势,在产出优质成果的同时实现“就地转化”;在关键环节上,青岛以应用为导向,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这一“长链条”中的每个节点顺畅衔接、高效协同,让单个环节各自的“冲刺跑”转化成各个环节之间的“接力跑”;在模式上,青岛推出了“硕果金”、云端研发中心、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等“全国首创”的尝试,为科技成果转化探索更加高效的路径。

去年,青岛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大幅增长,超过630亿元。以创新成果为牵引,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预计到今年底,青岛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将达67%左右。

突出海洋科创“长板”的引领力

在“青岛好成果”系列活动启动现场,主办单位特意同步组织了专场路演,面向海洋领域筛选了5项优质科技成果进行现场展示。

海洋科技是青岛以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长板。近年来,市科技局聚焦海洋新兴产业“强链、补链”,实施“海创计划”,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为了鼓励海洋科技成果加快向生产力转化,青岛聚焦海洋重点产业领域设立关键技术攻关项目,鼓励采取竞争立项、“组阁揭榜”等方式,以最高每项500万元的支持额度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面向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实施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工程,以最高1000万元的额度,支持开展具有示范引领性的系统集成、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

例如,此次参加路演的青岛中科国晟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在300万元资金支持下,牵头完成“舰船轻型燃气轮机综合试验平台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实现了轻型燃气轮机的国产化,并通过该项目打造了一个面向轻型燃气轮机应用的综合试验平台,弥补了我国轻型燃气轮机试验不足的行业短板。

在更大视野范围内,青岛海洋领域的“骨干”力量也越来越突出:国信集团组织研发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首期试产深远海高品质大黄鱼1200余吨,标志着青岛市“船载舱养”模式获得成功;由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联合中国海洋大学研发的国内首个抗肿瘤海洋药物BG136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与20余家生物科技公司开展技术合作和新产品研发、推广,孵化海洋科技企业,打造了海洋生物制品、海洋功能食品等海洋生物产业体系;哈工程船舶科技园聚焦军民融合科技协同研发、成果双向转移转化,截至去年底已集聚150余家科技企业……

通过“海创计划”,截至去年底,市科技局已累计支持并实施海洋领域关键技术攻关项目57项、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工程项目2项,支持总额达1.68亿元。其中,仅2项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就带动社会资本科研投入过亿元。另外,通过部、省、市政策联动,科技局还帮助项目单位争取国家、省重点研发资金总数达2.7亿元。资金的支持为提升全市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作出了贡献,去年全市海洋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0.8亿元。

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科学配置创新要素资源,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青岛不断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不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蓝色动能”。

抓住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主体”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关键节点上“逐个突破”,才能“串珠成链”。

高校、科研院所本就是前沿成果的产出地,鼓励其进行“就地转化”可缩短成果落地的过程。为此,青岛出台了《在青高校服务地方活力绩效评价推动科产教深度融合实施方案》,从科教产融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多个维度首次对在青高校进行综合绩效评价,并予以分类支持。去年10月,山东大学(青岛)、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22所在青高校的50个学科专业获批立项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学科专业,中石大软件工程、青岛大学临床医学、山东科技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与青岛市24条重点产业链息息相关的专业均在其中。

同时,青岛的科研院所也不断探索着推动成果产出和转化的新方法。针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的突破难点,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场景强、需求刚、产权独、创新深”为原则,通过“前资助、后补助、个人激励”相结合的形式,鼓励研究组与企业进行合作研发,重点支持了生物基能源与材料、先进储能、新型太阳能电池、氢能与燃料电池等方向的战略高技术、关键技术中试及产业化示范项目,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出,有效实现了产业转化。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应该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应该更加注重创新成果的产出和前沿技术的应用。有专家建议,科技领军企业发挥原创技术策源地作用,与高校、科研院所等优势科研主体一起组建创新平台,加强研发、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资源的协同,围绕重大任务协同攻关。

逢时(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也参加了此次路演,其CTO李一飞介绍了企业作为南极磷虾油这个垂直赛道的“领头羊”,借助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方式,推动南极磷虾产业不断迈向价值链高端的经验。通过分别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特种食品研究院、青岛大学等院所高校建设国家级南极磷虾超前研发质量与检测中心、磷虾油特种功能食品研发中心、慢病医学营养研究中心等创新机构,逢时科技不断围绕南极磷虾高值利用开辟着“新赛道”。“我们与黄海所联合研发,针对高血脂症、肝损伤、脑卒中等适应症创制以海洋磷脂为原料的海洋药物,目前已经在实验室完成了小试,即将进行中试放大。”李一飞说。

抓住院所、高校、企业等“关键主体”,打造相互补充、融合发展的成果转化体系,青岛正围绕24条重点产业链,鼓励不同创新要素之间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围绕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推动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整合。

变单个环节“冲刺跑”为全链条“接力跑”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环节多、链条长,仅有一个环节上的“百米冲刺”是不够的,需要统筹好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协同下的“接力跑”。

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微生物制造工程中心研究员黄雪年认为,“接力跑”的“第一棒”应该是挖掘产业发展的真实需求,这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科研人员如果只闷头搞研究,找不到技术应用的方向,注定要走弯路。”黄雪年说,“要推动科研、生产、应用各端实现深度合作,才能打通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实现科技成果‘丝滑’地转化。”

在这种逻辑的指引下,多年来,青岛能源所微生物制造工程中心不断挖掘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难题,以“产业需求先行”的理念“倒逼”科技创新,产出了系列成果:抗真菌药物米卡芬净生产技术提质增效,成功实现技术转让;打通降血脂药物辛伐他汀全生物合成技术路线,在全球最大的辛伐他汀生产企业完成技术转让;建立全球首条反式乌头酸发酵生产示范线,开发新一代生物基增塑剂反式乌头酸酯,相关技术以非独家转让模式许可两家企业推动实施产业化,转让费5000余万元……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接力”中,每一个“接力棒”之间能否顺畅交接,都关系着前沿成果能否顺畅转化为生产力。在一些容易“掉棒”的高风险环节,青岛用一个个“全国首创”的新模式提供护航。

医疗领域创新流程长、投入高、难度大、转化慢,这些是行业公认的痛点。但青岛健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健新医疗”)的发展却开启了“加速模式”。其创始人冯庆宇介绍,在企业有多款三类医疗器械进入注册流程的关键阶段,“硕果金”的500万元支持,以及由其带动的1000万元A轮投资和1000万元信贷支持,为企业后续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提供了底气。因此,健新医疗凭借其自主研发的“智能双引擎动态混合能量手术系统”在第六届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海外专场赛中摘得初创组桂冠。

去年,青岛在全国首创“硕果金”政策,以“财政股权投资+无偿补助”的方式,支持孵化载体持股孵化,助力为初创企“填平”创新到产业之间的转化“鸿沟”。“硕果金”2023年首期资金预算3440万元,已完成5个项目投资决策,投资额度2800万元,吸引社会投资机构跟进投资过亿元。这些项目围绕新赛道、产出新技术、孕育新模式,正是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同样是全国首创的云端研发中心,则通过大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等方式,把来自高校的成果、技术和来自企业的真实需求“云”聚在一起,让企业得以通过“上云”链接外部创新资源,也让专家的新技术、新成果有了更“对口”的转化渠道。不久前,青岛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王继荣的技术便在“云端”与青岛建邦士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实现了精准“卡位”。现在,王继荣团队帮助邦士金属打造的自动化产线马上就要开通,不仅可以节约企业发展成本,还能极大提高生产精度和生产效率。

这样的合作在青岛数见不鲜。截至去年底,全市已有5125家企业注册使用云端研发中心。“云端”汇集100多家高校院所、1万多名专家、7万多家企业和5万多项技术成果,对接的产学研合作已推动产品升级310项、工艺改进800项、生产线改造750项。

通过要素齐全的平台提高转化效率

让技术、成果在产业中“变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是创新要素的高效流通。提高转化效率,离不开要素齐全的平台建设和规范有序的市场化机制。

去年,青岛启动建设的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探索跨区域、跨国界转移转化新机制,强化资源集聚,加快技术要素流动。该市场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突出海洋经济和跨境技术转移特色,由公司化主体建设运营线上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同时在高新区建设线下成果展示交易综合服务大厅,线上线下联动服务,形成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相结合的服务运营体系,正逐步建设成为“全国技术交易服务新样板”和“全球海洋科技合作新节点”。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还需要一批专业化、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国家、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青岛通过“理论培训+场景实训+绩效奖励”的模式,立体化开展了专业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升着全市技术经纪人实操能力。

例如,针对青岛市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迫切需求,青岛创新性举办了首期海洋技术经纪人培训实验班,从国实集团、哈工程等涉海单位精选了20余位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从业人员开展了实训,提升了相关人员在服务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实战能力”。后续,青岛还将围绕高校院所优势学科、方向和不同产业特色,立足青岛科技大学的高分子材料、青岛大学纺织和医学等领域,有计划地开展技术经纪人实训工作,培养一批懂专业、通市场、晓金融、善转化的高水平技术经纪人队伍,助力青岛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向纵深发展。

在科技成果转化这个“从0到1”的阶段中,接近产业的“临门一脚”环节被看做是“0.8阶段”,关乎实验室的成果能否顺利在市场上落地。针对成果转化过程中普遍缺少专业化、市场化中试平台服务的瓶颈问题,青岛出台政策,以最高2000万元的力度,支持头部企业或专业服务机构牵头组织建设一批概念验证平台,鼓励为研发团队、创业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评估、原理或技术可行性分析、中试熟化、样品样机生产、性能测试、市场竞争分析等验证服务,通过提升技术成熟度,降低成果市场化风险,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这种提升并非简单的数量增加,而是需要各个要素深度耦合,才能实现指数级放大。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青岛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范式,从技术创新的新颖性、生产方式的变革性、产业融合的创新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破题,让更多创新成果落地成为新质生产力。

青岛日报2024-03-26

 

 

打好“大学牌”,上海宝山全力加速科技创新策源与科技成果转化 文章下载

打好“大学牌”,上海宝山全力加速科技创新策源与科技成果转化

“上海大学-吴淞材料实验室联合研究院”“上海大学-宝山区量子科技产业联合培育中心”揭牌,“上海合成生物学高价值分子转化平台”签约,一批概念验证中心授牌成立,创新联合体联合攻关计划发布……

立足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宝山区近期动作频频。记者从宝山区科委了解到,基于现有规划、产业发展现状等综合考量,宝山区正着力打好“大学牌”,瞄准前沿科技攻关策源,推动成果加速孵化转化。

激发源头创新活力

概念验证,包含技术验证、商业验证,是创新成果转化的必经环节。前者聚焦“技术产品能否实现”,后者关注“市场在何处”。2023年,宝山区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打破由高校院所内部建设概念验证中心的传统模式,鼓励区内大学科技园、重点科创平台、特色产业园区、科技领军企业等市场化主体与高校院所合作或依托高校院所等多种模式建设概念验证中心。

“要为‘从0到1’的创新成果转化提供充分助力,也为后续‘从1到10’‘从10到100’的成果产业化铺路。”宝山区科委负责人解释,通过制定区级层面的《概念验证中心管理办法》,宝山区构建了包含概念(项目)遴选、验证评估、资金支持、创业孵化到投融资的全流程概念验证服务体系。为了让更多元主体参与进来,共同挖掘“科创种子”,宝山区组建了由技术专家、创业导师及服务机构组成的概念验证导师团队,提供技术验证、商业梳理、产业分析、投融资对接、企业发展等服务。

去年9月,上海大学环上大智能制造概念验证中心率先亮相,上海大学工训中心负责提供试验器械,确保技术验证更精准可靠;环上大科技园负责输送具有技术、市场转译能力的“技术经纪人”,帮助科研团队预判、对接市场需求。去年12月“T3科创街区”落成之际,宝山区先进材料与医疗科技概念验证中心同步入驻,瞄准上海大学优势领域,为早期成果配置资金、开展技术与商业化验证。“聚焦本区六大产业,宝山区目前已认定环上大智能制造、二工大碳中和等首批7个概念验证中心,加速推进落地。”

推动成果开花结果

西部区域围绕环上大科技创新核,东部区域围绕上海北大科技园、宝山复旦科创中心、同济大学科技园宝山园等大学科技园,宝山区正打造成果转化“加速极”,积极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落地孵化。

最近,上海吴淞复宝材料实验室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这是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牵头组建的上海吴淞材料实验室和上海宝山大学科技园公司“定制”共建的孵化平台,旨在回应新材料产业核心技术和共性需求,主攻介孔材料等新材料中试加速。在有组织的成果转化机制下,大学科技园试图摆脱长期依赖政府财政支持模式,“一手牵着高校,一手牵着产业园区,以垂直化专业服务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促进创新成果规模转化。”

围绕《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一核两翼”规划要求,宝山区与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牵手”,将合作共建从分子发现、功效评价、菌株构建、发酵纯化、检验检测、配方开发到生产制造的高价值分子转化平台。

高价值分子转化平台即将落地的宝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今年将通过自建厂房和“腾笼换鸟”新增数万平方米的载体空间,可有效承接高效底盘细胞铸造、自动化生物过程工艺装备及产业配方开发所需的基础设施。“作为宝山重点产业的主要集聚地、承载区,园区在生物医药及合成生物领域汇聚了一批行业头部企业和创新功能平台,形成了生物医药企业服务专班机制,在中试及产业化环节具有丰富经验。未来,宝山区与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还将共建工作专班,总体协调平台基础设施、产业基地建设以及平台运营的规划及实施。”宝山区科委负责人表示。

打造产业集聚高地

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宝山区正积极布局一批“强关联、强链接”的“任务型、目标型”创新联合体,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合成生物(重组药物)、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创新联合体相继完成组建备案,联合攻关计划今日正式发布。

在业内人士来看,原始创新是“从0到1”,科技成果转化是“从1到10”,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从10到100”。“有人说,‘从10到100’是企业界的事,但我们从探索实践中得出结论,要打造产业集聚高地,既要强调企业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组局作用。”宝山区科委负责人解释,创新联合体“宝山方案”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做强做大“链主”企业功能,同时通过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方式,建立优势互补、价值共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

为进一步降本增效、放大整体创新效能,宝山区还将充分利用“科创宝”数字化企业服务平台,收集企业技术需求、搜寻外部技术,围绕需求组织行业领军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共同参与,合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中的共性问题、基础性问题。

以复星诊断牵头的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创新联合体为例,该创新联合体集聚上海大学、泰州泽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上游研发机构、供应商,也囊括了吴淞医院等下游临床应用场景,通过全链条、全过程创新联合,聚力“啃”下硬骨头,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实现突破。接下来,各方将共同推进建设数智化生免分子实验室,满足三甲医院的临床检验需求,弥补长三角区域在这一领域的短板。

“发挥政策保障作用,宝山区将优先推荐创新联合体申报国家和市级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项目等科技项目,优先支持联合体成员单位创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平台。”宝山区科委负责人说,破解创新联合体“联而不合”的窘境,构建多主体、全链条创新联合体机制,政策支持、联系紧密、架构清晰、组合灵活缺一不可。

上观新闻2024-04-07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