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氢路线正在变“绿”
我国制氢路线绿色化趋势将不断加强。
由中国氢能联盟编著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形态和发展路径进一步清晰,逐步进入可持续健康发展通道,氢气供需规模稳步提升,绿氢产能实现倍增,绿氢装备电解槽产能规模大幅增长。
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居全球第一,绿氢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以绿电制绿氢成为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共识。业内认为,虽然目前我国煤制氢、天然气制氢和工业副产氢产量仍占比较多,但随着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的加速推进,我国制氢路线绿色化趋势将不断加强。
绿氢产能实现倍增
《报告》指出,2022年,我国氢气产能约为4882万吨/年,同比增长约1.2%。其中,绿氢产能实现倍增,在“三北”地区的绿氢项目密集落地。
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加速推进,西北、华北地区引领大型绿氢基地示范工程规划建设。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规划超过300个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建成运营项目达36个,累计可再生氢产能约5.6万吨/年;新增建成运营可再生氢项目23个,新增产能约3.3万吨/年,同比增长超过140%。其中,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于2022年公布7个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产能达6.3万吨/年;宁夏规划建设11个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力争2025年实现绿氢生产规模8万吨/年。
“发展氢能特别是绿氢,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由之路。”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氢能与燃料电池学科责任教授杨福源对记者表示,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稳定性经济性的进一步提高,绿氢将成为氢源的重要发展方向。
全球范围内,氢气供需规模稳步提升,低碳清洁氢占比持续提高。2022年,全球清洁氢项目密集落地,已投运电解水制氢项目数量及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2年底,项目总数达277个,同比增长约13.5%,总规模达585.6兆瓦,同比增长约21%。在营项目以碱性电解水制氢和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技术路线为主,占比分别约65%和32%。
电解槽市场规模大涨
电解水制氢规模的提升,使电解槽市场迅速增长。《报告》指出,2022年,在全球清洁氢示范项目加速部署以及核心技术逐步成熟的背景下,上游制氢环节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热点,推动电解槽产能和出货量大幅增长。
具体来看,全球主流厂家各类电解槽产能部署超过15吉瓦,同比增长超过80%,中国占比过半,出货量超过1吉瓦,同比增长约120%。其中,碱性电解槽占比超过70%。多国企业发力电解槽赛道,启动电解槽及配套零部件全自动化和规模化产线建设。
“‘双碳’目标下,越来越多的大型能源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氢气,大举布局制氢产业线,主动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替代煤化工制氢、天然气裂解制氢等传统制氢方式,以降低碳排放。”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海鹏指出,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越来越低,制氢经济性初步显现。多重因素影响下,制氢端获得更多重视,氢气需求飙升,电解槽等制氢设备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绿氢相较于化石能源制氢已在局部区域显现出一定的替代潜力。《报告》显示,2022年,受化石原料价格攀升影响,我国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整体成本约为13元/公斤和25元/公斤。以鄂尔多斯、宁东为代表的部分资源优势地区的绿氢评估成本降至约20元/公斤,已与化石能源制氢成本基本相当,为绿氢耦合化工等领域试点示范提供有力支撑。
安全有序推动工程示范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绿氢的应用成本仍然相对较高。“对产业而言,绿氢成本只要降下来,整个氢能产业就活了,成本降不下来,补贴多少最后都没有出路。”杨福源直言。
对此,《报告》进一步指出,2023年,氢能产业要在顶层设计指导下,统筹产学研用资源,加快技术创新和重点场景示范应用,持续完善氢能产业政策体制和发展环境,统筹谋划供应链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开展试点示范,聚焦安全稳定有序发展,推动氢能应用成本快速下降。
“在保障氢能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稳定、有序发展的前提下,围绕绿氢耦合煤化工、氢电融合等领域部署一批‘可再生能源制氢+储运+综合应用’全链条重大工程示范,以解决上下游联动不足、消纳场景不明确等问题,探索市场化运作商业模式。”《报告》认为,可围绕电价等方面制定补贴政策,降低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运营成本。同时,着眼未来发展需求,超前探索“沙戈荒”和“深远海”等场景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布局;依托项目布局推动氢气管网、氢液化设施以及高速、国道等重点区域加氢站建设,持续优化基础设施网络布局。
有研科技集团首席专家蒋利军认为,近期应以源端电氢协同就地利用模式多元用氢,提高经济竞争力和能源效率;同时,可采用受端电氢协同模式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充分利用源端低电价和受端谷电的支撑作用,有效降低绿氢运行成本。
中国能源报2023-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