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集聚大院大所,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一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始终坚持以产业创新为引领、科技创新为动力、开放创新为支撑,聚焦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发展,累计引进大院大所37家,其中中科院、医科院、中电科等“国家队”15家,为汇聚高端优势创新资源、构建创新合作网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当前,
全方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聚焦优势,开创技术新路线
今年2月,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以下简称“苏州纳米所”)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二期建设项目顺利通过总验收。
“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是苏州纳米所按照世界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标准在建的,是集材料生长、器件加工、测试分析为一体的纳米领域重大科学装置,自2019年试运行起至2023年5月,累计开展合作课题747个,服务用户数量230多家,服务机时88000多小时,其中2023上半年服务机时8000多小时,支撑项目数量177个。
目前,实验站已与华为、腾讯量子等国内龙头企业,清华、北大、中科大、中科院物理所、法国Lamour研究所及比利时Imec等国内外多家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校单位建立深度合作研发;吸引了薛其坤、包信和、迟力峰、贾金锋等院士团队以及20多个杰青团队积极推进科研课题研究,培养和组建了一支200余人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在半导体材料、量子材料、能源与催化材料、高温超导材料、有机半导体材料及新兴纳米材料等先进材料和半导体核心器件初步建立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能力。
在Nat.Photonics,Nat.Energy等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上合作发表论文275篇,申请专利259项,已逐步建立了以园区为中心,立足江苏省,辐射长三角地区,延伸海内外的用户科研服务体系。
专业平台,提升研发效能
资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极为不易,一项项成果诞生背后少不了专业服务平台的“最佳助攻”。
作为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技术平台的补充和延伸,中科苏州药物研究院(以下简称“药物所苏研院”)通过自建、共建、引进等方式,已建成大型仪器分析测试中心、AI药物筛选平台、药物化学及绿色工艺平台、药效研究平台、高端制剂研究平台等全面的临床前研究体系,并通过与苏州市主要医疗机构的临床研究合作,实现了高效服务创新药物研发的一站式服务能力。
截至目前,各平台累计为500余家国内药企提供了包括药效、代谢、工艺研究、制剂、安评等方面的支撑服务,自2019年至今,累计服务收入超过10亿元,其中2022年全载体服务收入6亿元。
➱载体建设方面,药物所苏研院积极对接社会资本,通过与协鑫开展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建设11.5万平方米研发载体,载体内建有专业的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高标准动物设施及共享办公空间。2019年3月一期载体34000平方建成运营,2023年3月二期载体58000平方米投入使用,2023下半年启动了三期2万余平方米载体的建设建设。
➱项目合作方面,2023年上半年新增技术服务收入约1300余万,业务合作单位包括上海药物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济川药业、苏州亚宝、派格、丹诺、福贝等企业。研究院首个合作开发项目刚实现成果转让,合同金额总计1.5亿元。
自主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
中科苏州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一体化运营企业——中科芯(苏州)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结合微电子所在工艺开发方面的技术优势,为园区企业提供工艺技术开发、工艺技术人员培训等服务,加快破解“卡脖子”难题。2023年,公司与苏州纳米所MEMS加工平台、纳米城MEMS加工平台等开展技术对接流片服务,与摩尔精英、灿芯半导体等头部流片代理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代理关系,为设计公司提供6寸、8寸和12寸的全工艺平台流片服务,目前已合作及跟进中20家企业,涉及8个项目,流片合作金额达3000万。
其孵化引进的产业化项目——苏州迅芯微电子有限公司,是国内知名高端模拟芯片设计及应用方案供应商,其长期专注于高端数据转换芯片,成功建立了超高速、宽频带数据转换器设计开发平台,形成了经过多次流片验证的IP库,并获得了近40项知识产权专利证书,打破了国外高端ADC/DAC芯片产品的垄断,实现ADC/DAC芯片的国产化。
联合攻关,赋能产业发展
作为支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半导体是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一环。
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以下简称“三代半研究院”)是由江苏省、苏州市、园区和研究院核心团队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并作为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的建设主体单位,积极对上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三代半研究院聚焦产业核心共性技术,建设开放共享的公共研发平台,已逐步建成覆盖全产业链条的创新平台体系,累计服务全国120余家单位;同时建设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获批江苏省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与国内优势单位、龙头企业(上市公司等)合作共建25家联合研发中心,协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助力企业提升研发效率。
目前,三代半研究院协同产学研创新资源在新型显示领域(Micro-LED技术/激光器技术)、新能源汽车领域(车规级MOSFET芯片技术)、电力电子(大功率器件技术)、微波射频(HEMT技术)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部分技术核心指标已达国际领先;申请专利270件,获得授权148件,引进孵化18家创新团队,集聚高层次领军人才40余人,不断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赋能产业创新可持续发展,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省地合作,推动创新要素流动
加速创新要素流动,才能最大限度释放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苏州)创新服务中心作为省院创新资源辐射园区的窗口,积极联通长三角优质创新资源,推动园区创新要素与长三角国创中心/江苏产研院创新体系互动与协同。
2023年 :
➱在创新资源方面,服务中心自运营以来累计对接项目超过200个,获评园区领军项目19个,以“拨投结合”方式落地园区重大项目13个,累计完成注册落地园区项目37个;
➱在生态建设方面,积极组织“独墅一帜”系列项目路演、金鸡湖路演中心国创中心专场、苏州精英周园区赛等科创活动90余场,其中金鸡湖路演中心国创中心专场作为地方首次走进长三角国创中心的项目路演,是推进长三角科创一体化的重要实践与探索;
➱在产业需求方面 ,新建包括苏大维格、浩欧博等企业联合创新中心17家,对接园区企业技术需求70余项,技术合同额约900万,并协助园区企业联合申报国家专项资金;
➱在人才培养方面 ,协助推进面向园区企业的产业人才培养,省院园区专业所、联创企业、重大项目公司联合在培博士、硕士200多人;
同时,服务中心与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签订合作协议,赋能园区科技平台和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发能力和对外服务能力,推动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为高质量发展蓄积强劲动能。
院地合作,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深化产学研合作,形成创新合力,让创新要素参与全链条研发生产活动,科技成果转化更能硕果累累。
中科苏州机器视觉技术研究院孵化的高科技企业——苏州中科行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拥有丰富且完善的产品线,其中3D飞点分光干涉仪产品通过白光干涉技术原理,可实现测量精度达30纳米级,其白光干涉仪相关技术目前处于国际领先、国内首家,可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晶片、微机电系统、精密加工表面、材料研究等领域,为国内半导体行业及高精密行业赋能高质量解决环节价值,可趋于取消替代国外高精密传感器,赋能国内高精密、高价值智能制造。
在市场对接与产业化工作上,已落地印刷品质量在线检测设备、精密手机精密零件视觉全自动检测设备、发动机活塞检测设备、玻璃自动光学检测设备、新能源电池盖和电池壳缺陷检测设备等重点产业化项目。项目终端客户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湖南中烟、康宁(合肥)、华域科尔本、湘江电缆、中集集团、赛腾股份、荣旗科技等近百家客户企业,累计签订销售合同额超1亿元。
校地合作,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
企业是创新主体,高校亦是重要的创新力量,要积极探索校地融合新路径,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的前沿支撑作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上交大智研院”)与成川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签约共建半导体AMHS智能物流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依托上海交大雄厚的科研力量,协助成川科技对天车系统的迭代开展联合研发;与苏州耀腾光电有限公司签约共建的智能车载照明系统研究联合实验室,目前已完成人脸情绪识别算法的开发,后期将继续在“驾驶员行为识别与疲劳检测型、语音情绪识别算法、情绪融合分析判断及驾驶员情绪干预算法”等方向开展联合研发。
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批,由上交大智研院负责联培基地日常运营,目前2023级计算机与大数据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方向的2023届学生已统考统招入学,教授团队与企业进行关键技术联合研发攻关,学生通过参与其中完成学位论文,不仅为当地建立交大人才引进渠道,也为企业引入交大高端的技术研发资源,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
下一步,园区将加快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集聚一流科技人才,强化产学研深度合作,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创新集群,营造更具活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全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凤凰网 2023-10-8